[心得]《爵士浮生》

楼主: jimulder (That's life.)   2007-10-09 02:35:48
※ [本文转录自 documentary 看板]
作者: jimulder (That's life.) 看板: documentary
标题: [心得] 《爵士浮生》
时间: Tue Oct 9 02:35:01 2007
原文刊载于《金桔粒的电影相对论》
http://blog.pixnet.net/jimulder/post/9546921
最近看了二部非常精彩的音乐纪录片,《摇滚世代》与《爵士浮生》。若说《摇滚世代》
是大时代底下的音乐世代钜观观察,那《爵士浮生》便是从一名爵士乐大师看创作的微观
缩影。
《爵士浮生》纪录二○○五年,爵士乐大师贺比‧汉考特(Herbie Hancock)为了录制一张
突破传统的专辑,走访不同领域的音乐人共同创作的过程。专辑里收录了与Sting、Paul
Simon、Christina Aguilera、Damien Rice、Annie Lennox与Santana等杰出音乐人的共
同创作,展现出音乐的非凡可能性。
虽然是纪录片,却一点也不沉闷,反而有点像是在看音乐制作的幕后花絮。不论在镜头语
言或是剪接节奏,导演Doug Biro和Jon Fine都秉持着“爵士精神”,以一种纪录当下的
流动感(dynamic),忠实呈现贺比汉考克与其他音乐人的互动。以流畅的剪接叙事与风格
化的镜头语言,重现了这场“音乐无极限”的精彩创作过程。
         Jazz is the moment. (爵士就是当下)
         You play the moment.(你在当下演奏)
      Then the moment is fresh"(那刻变神灵活现起来)
~Herbie Hancock, "Herbie Hancock: Possibilities"
《爵士浮生》引人入胜的地方有二:它除了带领一般观众,进入平时难以窥见的音乐产制
过程之外,更让观众成为这些创作的见证者。就像《巴黎不打烊》的女领班所说的,“就
算不能变成艺术家,也要成为见证艺术身旁见证艺术诞生的人。”经由知名音乐人现身说
法,阐述他们对于创作、人生、音乐、哲学的见解,也能够与观众心中的价值观做辩证。
我非常喜欢片中,拉丁摇滚大师Santana所说的一段话:
灵魂是每个人的核心价值
每天出门都像是上战场的话
如果你为黑暗而战,你就是在制造问题
  如果你为光明而战,那你就是在解决问题
这话令我想起《王牌天神续集》里头,上帝对艾文所说的:“只要一件随机的善行,就可
以改变世界。”"随机的善行"(Act of Random Kindness)同时也是A.R.K.的缩写,算是
诺亚方舟的世说新解。音乐应该也是“随机的善行”吧。你不晓得何时会在街上或商店里
的收音机里,听到令你心动的弦律。只要创作者心存正念,而那首歌也感动你的话。或许
你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离题了,我常常会离题,sorry....)
《爵士浮生》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汉考克与众音乐人共同创作音乐的过程。我很喜欢
Damien Rice和Lisa Hannigan合唱的"Don't Explain"。只要看过电影《偷情》的人一定
忘不了Damien忧郁磁性的嗓音。在《艾玛的礼物》当中,Damien Rice的"Older Chests"
与Azure Ray的"Safe and Sound"也同样令人心碎。贺比汉考克同时也对这二位来自爱尔
兰年轻歌手惊艳不已。他认为Lisa Hannigan的唱腔非常有爵士味,在技巧上甚至有他的
恩师Miles Davis的感觉。二位年轻人大胆挑战当年“黑珍珠”比莉哈乐黛的经典歌曲,
并且诠释得令人心碎,令贺比大为激赏。
赖声川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中指出:“创作的智慧必须随时在生活中累积,创作时备妥
,才能顺利运用。”我想这一段用来形容John Mayer创作"Stitched Up"的状况是再恰当
也不过了。"Stitched Up"有一句歌词是"A girl like that don't sleep alone."。那是
John Mayer与贺比一群人在即兴创作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这句话或许已经在众人口中说
过很多次,不曾有人注意。但是透过创作的过程,在集结无数复杂的文本脉络后脱胎换骨
,成为歌词中的神来之笔。也让一句平常的话语"A Girl Like That Don't Sleep Alone"
,注入了艺术的灵魂与生命。
John Mayer说创作者总在追求灵光乍现的一瞬间。当那个moment来临的时候,你便会拿起
笔来不断地写,深怕那一刻就这样子飞逝了。听完John Mayer的现身说法,我惊觉其实创
作是一件多么universal的事情。一个灵感闪过,我们抓住它,或许加以延伸,或许集体
创作,将那概念性的可能无限扩展,变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创作者都在追求一种“忘我”
的境界。只要进入那个境界,缪思女神所灌养的果树便供你享用。可惜那“忘我”的境界
可遇而不可求,往往只是神来一笔的瞬间,或是电光火石的灵光乍现。
有趣的是,讲创作的赖声川也用“爵士乐”来比拟“即兴创作”。其实爵士乐很大的特质
就在于“当下”,与“即兴创作”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赖声川举爵士乐大师强‧柯川
(John Coltrane)为例,“在即兴演奏中绽放出深度的生命火花、惊人的创意能量”。
乐迷听到的不只是高超的技巧,也听到了他的心灵。而这一切都与贺比的说法不谋而合。
所谓的创作,其实就是那么的宇宙性。
《爵士浮生》这礼拜在诚品信义店的六楼视听厅售票放映,对创作、对音乐、对人生、对
爵士、对纪录片有兴趣的人,可千万别错过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