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 时光之砚部落格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1980486 (华美剧照图文版)
=========================================
其实,她一直遍寻不著活下去的理由
直到终于抓住了某个有温度的东西,一翻开来
却发现上面写着最不祥的字句...
中秋夜里,到西门町去看了《色,戒》。有点意外地,在那之后的几天里被一股哀伤缠绕
,心底仿佛蒙上一层沙。从张爱玲写完这篇小说到终于发表,度过了一改再改的三十个年
头;而从李安第一次读罢到动手改编,亦经过了数十载的酝酿。因而我一直在想,无论自
己将花多少个夜晚把思绪理成文字,仍都是草率而不够慎重的吧。
在我朦胧的意识里不断重播著:王佳芝步出了珠宝店后,环视街上的景物一圈。她终于如
释重负,又蓦然无所适从。但在那身影之上却叠合著:扮作少妇的少女轻轻倚在橱柜边,
那难以言喻迷人的曲线。于是灰烟缭绕迟迟不肯散去,即使有朵纸扎的小风车用力在吹着
,仍难以吹开那凝重。藉著镜头说出对时代氛围的耽溺,是李安深厚的功力;但一部电影
能够引来观者一连数天的陷落,这就是大师的手笔了。
将张爱玲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是毫无疑问的难题。她的文字有太明显的视觉性,而且是微
观的、细细凝视著场景的目光。即便是描写一袭落地的窗帘,她都能穿透布幔而窥见主人
的心理;哪天若是把焦点投向你,只怕连胸口都要透光而被看得无所遁形了。
在此同时,她的叙事又显得风格独具,步履袅娜且节奏忽快忽慢、飘逸得令人措手不及。
小说家的优势便在于,一方面她自在地运著镜,在无色无形的空间里调度著每一个场面;
一方面更凝结所思所见成了字字句句,身兼旁白还同时配音,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何其强势,又何其完整的存在。
因而后世所有导演面对张爱玲丰厚的文本,往往只能试着当个模型师,把段落各自形诸于
胶卷,恨不能填满同样浓烈的烟幕。他们竭尽全力去逼近那些文字,盼能以张爱玲的代言
人自居;遇见不足之处,自认捉襟见肘难以驾驭,也只能毕恭毕敬地将原文给奉上了。
但李安的《色,戒》之所以珍稀,自上映以来获得一致的好评,其关键之一在他备受称赞
的考究与用心,之二是他真的“读懂了”这篇小说,之三更在于他不甘心只当个模型师,
而是把自己的理解深入到文字核心,再把抽出来的底蕴包覆在文字之外。至今《色,戒》
几乎未曾招来“他把小说拍坏了”的批评,因为它正是如此地细腻,如此地李安,更如此
地张爱玲。
从《卧虎藏龙》、《绿巨人浩克》、《断背山》到《色,戒》,李安所选择的题材彻底地
南辕北辙。但改编的程度尽管不同,不变的却是同样的细腻,同样内在冲突的张力,及同
样将主题完全消化、再用心斟酌而成的剧本。
《色,戒》对日据上海的景物、房间摆饰、一草一木的精雕细琢,早在许多报导中被提及
。然李安在细心照料这些枝叶的同时,更不曾忘记整体树形的维持。《色,戒》的主题是
在情与欲之间无解的交缠、及国家对个人无奈的拉扯。李安明确地看出了这两点,因而就
一部张爱玲的作品而言,他不但拍出了外在的华丽,更拍出了内里的苍凉。
在那被层层警戒包围着的胸口里,其实藏有他的孤独与恐惧。但这些戒心虽然绵密,却也
是冰冷而易碎的。当她的美色伴随着足够的温暖一同袭来,终究是直直地进入了他心底。
色易守、情难防,王佳芝的“真”便是她最大的武器。自始至终,易先生都只能在他自己
构筑的世界里豢养著恐惧、轻啜著甜蜜;虽然最后活了下来,却仿佛什么都失去了,留下
的只有最初的孤独。
但《色,戒》的原题,该是个祁使句吧。张爱玲的故事带有角色互换的多重关系,而观者
当然不难察觉:真正耽犯此戒的,其实是戏中的女主角王佳芝。
透过占了全片百分之九十五的戏份,《色,戒》在佳芝的身上进行着爱与欲与自我的辩证
。究竟欲望是感情的催温剂,或者欲望是感情的发源地?这是《色,戒》对王佳芝心境的
第一层探讨;而“爱国”的意识型态对个人意志的左右与架空,则是在那无从逃避的时代
里,更无从选择的处境。
对“杀汉奸”这件事,佳芝从来就不是热血满腔的。她若有所思地望着上战场的学生行列
、不置可否地陪秀金前往话剧社排演;她加入他们的计画只是因为大家都应和了,而她渴
望父爱渴望家庭,只能把他们当作家人的投射体。
她把脸微微偏出巴士的窗外,享受着雨夜享受青春;却因为参与这桩演出,而根本来不及
拥有青春了。她为了爱国铤而走险,为了爱国草率献身,直到最后的最后、终于能够真正
地主宰他人的生死之际,她却退缩了。但退缩本身毕竟也是个选择,而这样的收尾也许正
如李欧纳柯恩所说:“真正深层的勇气,是在没办法履行任务的时候,仍能为自己的所为
感到问心无愧。”
整部《色,戒》最耐人寻味的镜头之一,便是佳芝与同学们最后的对望。在邝裕民与赖秀
金的眼里,也许是有着三分的不解、七分的歉意。但在佳芝的脸上我看到的不是后悔,也
大概不再怪罪,而是一种百感交集的从容。一切都太早了,一切也都太迟了。少女的生命
中还来不及爬满蝨子,但毕竟是曾经华美过一回的。
还记得大一时的国文课,有份作业写的是陈凯歌《霸王别姬》的电影观后感。那时候读张
爱玲读得正迷,那篇文章于是写得绚烂跌宕仿佛喝醉了一般。如今读来是个面红耳赤不说
,还发现六年前的自己引了她的文字作结:
史记与电影,将英雄豪杰套入不同的时代当中,雕塑出不同风貌、不同层次的崎岖命运,
唯有同样辛酸同样的无奈。但是,张爱玲毕竟回答了小豆子二十二年来百思不解的问题:
‘虞姬为什么要死?’
为什么?
因为她,比较欢喜这样的收鞘呀...
作为一部改编电影,无论在叙事与细节上,《色,戒》都有着些许的更动。最令我印象深
刻的是对“青春”的描绘:文中写到大家为了要让戏演下去,得先给佳芝演练“男女之事
”。张爱玲在此形容那些孩子们边讨论边“有时候噗嗤一笑”,描写他们的无知笔下毫不
留情。但李安选择以三分戏谑、七分无奈的方式交代这情节,并在电影的前段、双层巴士
上头,赖秀金吆喝着“这是王佳芝吸过的”、众男孩抢着要那根烟的画面,呈现出较为可
爱的青春。
因而李安的《色,戒》既贴合了原著的方向,更添加进许多耀眼的段落。日本酒馆的那曲
甚是画龙点睛,佳芝问邝裕民“三年前你可以的,为什么不?”及易先生那句“没关系,
妳和我在一起”,同样细腻且精准得恰到好处。他在车上问她“你当真想进去那个地方?
”,既流露出当个情报头子的阴狠,又让人看见他对眼前这女人真没有丝毫的怀疑。而两
人在西餐厅的第一次约会,是全片里我最喜爱的段落。男女间的一字一句、一道手势一枚
眼神都是戏,处处交锋但又不见杀机,而是多了几分俏皮。
学生们第一次杀人的戏,带来电影前半最大的张力。自以为是的计画突然被腰斩,众人的
窘迫与无法释怀理所当然。当这一切被转嫁到送上门的老曹身上、并由邝裕民扎下那第一
刀,便标示著难以回头的绝决。他当然恨,恨他的出现让自己带着大家步入地狱;恨他以
如此丑陋的嘴脸站在制高点,甚至前来戳破自己的幼稚;他恨自己的傻,更几乎要恨眼前
这个男人夺走心上人的童真了...
杀人的难以痛快与拖泥带水,是对先前那句“杀一个汉奸多么容易”明显的反讽。若是打
算煽动高潮的导演,大概会在这时候让最委屈的王佳芝冲过去补上最后一刀(说不定还特
写一下梁润生在旁边被吓呆的脸孔)。但《色,戒》并没有,因为他是李安。
相对于外显的冲突,李安在《色,戒》里试图演绎的问句,无疑是幽微而更加难解的。备
受瞩目的情欲表现确实撼人心弦,而那几场戏也再明白不过地交代了他们关系的推演、主
客的易位,在渲染力十足的同时层次又鲜明。过去读到那两句“到男人心里”、“到女人
心里”的说法,我仅是形而上地把它们解读作“男人需要的是被照顾,女人渴望的是被拥
抱”。然李安在此的诠释,是否要悲观地(?)认同由欲而生的感情,其实更能直接地逼
近真爱的核心?
其实我要猜,他是不抱任何立场的。而只是想呈现在那样封闭的时代、那样压抑的心灵、
那样极端的身份、及那样隔阂的现实里,唯有肉体的交缠才能够传递彼此的爱,与温暖吧
!
当然整部戏的成功,不能少掉演员深刻的付出。梁朝伟是毫无疑问的老手,他那无声的压
迫感与隐藏在阴影里的恐惧,如此高水准演出并不令人意外。他以深沈的爆发力诠释这个
早已失去梦想的中年男子,而其孤独与绝望在他与佳芝的每一场对戏都难逃踪迹。在此同
时父亲的形象依然是李安的题材,是以易先生对佳芝而言既是个情人,更是个给予安全感
的父亲角色。
而邝裕民的存在一方面象征著青年对国家那单纯的、如今早已一去不复返的信仰,一方面
更代表着志气大于眼界、不切实际的热血。他们把敌人纯粹地妖魔化,于是一切行动都是
浪漫而美丽的。只是毕竟过去了三年,受过创伤的佳芝早已成了另外一个人,没机会长大
的邝裕民却还是那样地稚气,事到临头只能说出“我不会允许妳受到伤害”这充满了大男
人幻想的语句。
在他所执导的话剧里,邝裕民放入了自身的经验,把失去兄长的痛楚、为国牺牲的璀璨,
及理所当然的爱情幼苗绑在一起。他一直都以为这三者能够互相滋长,却不明白它们其实
是在互相残弑的。
梁朝伟以他内敛的演技散发出足够的戏感,王力宏则藉着相当的用力撑起角色的心绪。但
《色,戒》最精彩也大概最不可思议的,是汤唯对银幕空气从头到尾的掌握。她的乡村学
生扮相朴素而自然,但一穿上旗袍盘起头发,又立时变得风姿绰约,万般风情尽现于一回
首一挑眉。
电影的最后在珠宝店里,佳芝的一颗心终究被易先生折服。她当下告诉他“快走”,但在
喊出声音的第二句之前,有她用尽力气却挤不出半个字的第一次尝试。那一幕汤唯脸上的
神情,满满的是凄凉与绝望、脆弱与投降。那画面给我的冲击太深刻,让我忍不住想要问
:能够诠释出这片情绪的年轻女演员,当今世上还有多少个?
如果说张爱玲的原著是一首时序跳接、意识流动的新诗,那么李安的电影便是一支装饰华
美、旋律浓厚的乐曲。而把这些章节串连而成绵长起伏的,便是汤唯这把柔媚的弦乐器。
无怪乎李安称赞她是个“扛戏”的人,因为她是如此自然如此地投入,时而八面玲珑时而
如坐针毡,时而从容艳丽时而纯真如昔。因为有她那层次丰富的演出,也才有《色,戒》
从头到尾的含蓄与怆然。
在小说原文里,张爱玲曾经提到了〈一千零一夜〉。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杀人无数
但其实非常孤独的国王,与一个勇敢少女的故事。少女的聪明虽然为她保住了性命,但是
一千零一个传说总也有说完的时候。
张爱玲曾经说过,比起悲壮,她更喜欢悲凉的意象。佳芝的生命轨迹,一直都不曾掌握在
她自己的手里。直到故事的最后,她终于为自己作出了选择—不是为国家、不是为朋友、
不是为情势,而是为了自己。
虽然,她终究不是欢喜的,但也并不后悔。因为她也只能
选择这样的收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