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 chench0710: 好文推!请问文中说要多看书是看哪一类的书呢? 09/17 00:53
回应一下这句话,各位看官姑且当作假期夜晚的闲聊好了。
先说结论(胡忠信调):
做为职业生涯的精神医学应该没有像是“出题大纲”那样、
想说“把权威列出来的这些书看完,就可轻松过关”这样的东西。
应该是没有。不,毋宁说一定是没有。
一切的一切,还是要看官多问问自己:
“自己二十年后想成为怎样的精神科医师?”
然后往那个自己想变成的人,慢慢去累积、努力。
我在诊间布置了一个小书架,放了一些读物,
让病人候诊时可以阅读,打发时间用。
下面的图片是到先前为止我的选书:
然后这个月定期进的书,是这些:
书名分别是:
☆《漫画心疗系》最后四部
☆柏格森《物质与记忆》
☆萧易忻《抑郁症在中国产生的社会学分析》
☆丁尼生《丁尼生诗选》
☆尼采、艾伦‧波希《尼采治焦虑》
☆布朗虚《未来之书》
☆Jacques Derrida, The Work of Mourning
漫画的周转率比较高,病人都爱看,是老少咸宜的读物;
可是您说,摆出尼采有没有病人看?摆出德西达有没有病人看?
难道就没有病人懂得“道德系谱学”在讲些什么吗?
当然也是有的。
带把小妹作为一位业余的Derrida爱好者,确实,
14年来能够在彼此对Derrida理解的共同基础上进行长期会谈的人,
一只手掌就数得完;但是,跟这样的个案会谈,
真的让人有种“切磋”、“砥砺”、“相互成长”的感觉。
回过头来,我想说的是,如果精神医学真的有所谓“书单”这种东西的话,
那也是要先肯认自己所关怀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然后沿着那个关怀,在时光流转中慢慢蒐集起来,而开散的枝叶;
换言之,每份书单都会是世上独有的,它代表了治疗者一路走来的生命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