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ugimoto5566 (马丁)》之铭言:
: 看了一些短影音或是25岁以下年轻人的访谈
: 都认为台湾房价过高
: 或是将薪水1/2抑或是2/3的部分拿去存头期
: 是个没有生活品质的人生
: 但我看日本或美国的平均购屋年龄
: 大部分都是35-40 甚至某些地区会到40以上
: 怎么台湾年轻人就该认为刚出社会理应就买得起房子
: 没有这样就让年轻人痛苦?
主要是因为,年轻人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工作没几年就想买房,这有可能吗
更不用说现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可挑了
房子都往预售屋、新成屋看,最差也要5年内的
位置不见得要在六都,但一定要在“市区”
他们没办法接受2X年的中古屋,因为很老很旧很恶
也不接受住在外围,因为没有生活机能,很麻烦
以小妹昨天提供的资料
从台湾的家庭财富分布来看
台湾的屋龄0~10年的房子,也才100万户
但光是全台湾前10%有钱的家庭,一家买一户,就足以扫掉90万户
全台湾最近20年盖的房子,都还不够全台湾前25%的有钱家庭一家分一户
从这个客观事实,就可以知道民间的富裕程度
以及新房子的稀缺性
如果能体认到这个现实,从财富位阶排序的角度来看
务实的做法就是直接放弃买新房子的念头,往中古屋去找
但很遗憾的
当小妹建议他们买外围、买中古屋时
换来的就是很嫌恶的表情,说:“才不要勒”
他们是真心认为,自己就应该住在市区新大楼
压根不考虑外围中古的可能性
他们觉得那是给“一般劳苦大众”住的
而他们是“大学生”,甚至是“硕士”,是“坐办公室吹冷气的”
无庸置疑理所当然就是住新大楼
结果,就是看得上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
期待房价会跌,心存侥幸不断蹉跎,然后房价越来越贵,就越买不起
本来还买得起汐止的,变得要买到瑞芳暖暖去了,最后连基隆都买不起
随着年纪渐增,被越外抛越远,这时候陷入各种状态
展望理论、禀赋效应、沉没成本等问题通通发作
再加上社群网站造成的相对剥夺感,引发对自我的怀疑
“我明明就不差,为什么我买不起像样的房?”
而答案就是痛苦的来源
“其实我跟那些劳苦大众没差多少,原来,我真的没有自己所想的那么优秀”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转念就可以了
认清自己的位阶,买相对应的房子
如果可以明了自己的财富排序,承认“我就烂”
那买一间中古屋根本不会是个问题
买下来后,重新粉刷、水电重拉
铺个木地板,买一些有质感的家具,再加一些软装
其实最后会发现,即使是中古屋,甚至是老公寓
也是可以营造的很有质感,让人回到家时,得到归属感
当舒服地躺在沙发上,开冷气喝饮料看电影时
根本就不会在乎这是间多老的房子了
如果因为买不起超过自己位阶的房子,而感到痛苦时
不用对那城市失望,也不用对房价失望
其实那城市也不在乎买不起的人,甚至不曾记得被洗出去的人
人所有的失望,最终指向的其实都是自己
房价从来就不会让人失望的,人生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