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唐奖得主许倬云感念台大栽培 叮嘱后辈回归

楼主: zkow (逍遥山水忆秋年)   2024-06-20 22:29:57
唐奖得主许倬云感念台大栽培 叮嘱后辈回归一手史料
2024/6/20 14:02(6/20 14:27 更新)
中央社 记者钟佑贞匹兹堡20日专电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校聘讲座教授许倬云为汉学开启与人文社会领域对话的路径,撼动传
统研究。如今获唐奖肯定,他感谢台大栽培,更鼓励后辈凡事回归第一手史料,也盼年轻
世代不要太快认定对世界的看法,“这种自信不能有”。
中国史研究大家许倬云在93岁高龄时,仍强忍病痛,8度对“经纬华夏”一书进行全面、
细致的修改,以中国黄河、长江及东南沿海作为“三区”,界画中国地理,并且以此解释
人口与聚落在三区之间的转移,不断修改了“中国”的中心何在。
他近日接受中央社专访谈获得唐奖汉学奖心得时,回忆学术生涯的起点—台大历史系。许
倬云从大一起不只读考古人类学,也修民族学及社会科学。如此讲究横向的学术训练,在
当时相当罕见,也为许倬云打下厚实的底子。
许倬云在台大的老师学有专精,也是考古史料的研究者。对94岁的许倬云来说,与恩师李
济之一起做学问的日子,记忆依旧鲜明。
当时仍是大学生的他,与李济之一起在地板上把古铜器、陶器、铜刀、陶片排成长串,重
建时空地域转变,使得许多散乱、破损的物件重拾价值,也为许倬云日后回归史料的学风
定锚。
许倬云缅怀从大一到研究所三年级的扎实研究气氛,教授就掌握的原材,交代学生如何进
行审查、判别性质好坏,及“史记”、“汉书”益处何在。这使他得到的训练,不仅是来
自已经编整出版的书籍,而是奠基于第一手资讯。
1957年到1962年,许倬云在芝加哥大学留学,以论文“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
合”获芝大人文科学博士。
他说,那段期间,虽然人在病床上,但在台大期间担任教授芮逸夫的研究助理时,整理逾
3000张索引卡打下的基本功,让他有担起这个庞大题目的自信。
许倬云当年以春秋战国3000多位人名为研究样本,做了3000张记事卡,一一列出生平经历
、时代背景及曾在哪个书本章节出现。
“我有3000多个人,才排出这个队,做了长程发展的起伏、社会变动、疆域变化、文化本
身的进展、经济条件的配合、使这些人的阶层升降,不再只代表个别个人的命运,而是反
映一个时代的变动。”
在芝加哥留学时,住在神学院抬杠的日子,也打开许倬云思辨及比较历史轨迹之路。
他回忆,当年神学院不同教派的学生整天抬杠,“于是我跟着抬杠”,这一抬杠可以抬到
半夜以后。
对许倬云而言,各方就当时火热议题如基督教新教精神、一神教、回教观点的辩论,以及
芝加哥大学各式论理交锋的学风,“使得我一辈子养成了一个习惯,对任何学术我都要存
疑,对任何学术我都要赞赏,都要追到它的后面”。
如今许倬云享誉国际,学术养成的过程与际遇使他时时谦卑,不给自己自满的空间。
45分钟的访谈到了尾声,许倬云不忘回到对史学后辈的期许。他说,历史并不仅是记载,
也并非单纯的裁判,而是分析其过程。
许倬云指出,经由层层面面、各种角度的分析,再综合成一套解释方法,是学历史的人必
须有的功夫。这并非一蹴可就,更不能等学好了功夫再去研究。必须边学边做,一路写论
文、进行各种的研究,“一路打十八道铜人阵”。
许倬云也盼望年轻世代,不要很早就认定对世界的看法,反而要容许自己不断改进对世界
、过去及未来的理解。知识面越多,思考越深越广、越细致,思辨产出才会更贴近现实。
“不要认为说自己已经看透了,这个自信心不能有,学习是一辈子的志业。”一讲到年轻
世代,老教授许倬云即使体力再差也是要多叮咛几句。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6200151.aspx
心得:
许倬云教授的感言,跟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史料的重视与历史研究相关的切应
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请益板上各位大大
作者: moslaa (万变蛾)   2024-06-20 22:33:00
真是讲太好敬礼
作者: peterlee97 (瑋美絕倫迷)   2024-06-21 00:51:00
很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