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pt123 (xp)》之铭言:
: 比如以明代而言,设有监察部门(都察院)与情治部门(锦衣卫),但是主要属于外部监
: 督,仍不免官箴不佳。
只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府才有内部外部监督的概念
中央集权的古代皇权其实都属于内部的监督
这些机制其实蛮发达的
以清代为例
1.定期考核
吏部每三年对京官有京察 对外官有大计
假如太老生病 能力不足 或是贪或是酷
或是言行气质浮动 都会被霸职 或是降级
当然一等 卓异的人也会超升
2.词臣考核
翰林官(含詹事府职事) 清中叶四五年会大考一次
到了晚清间隔拉长 大概十年会大考一次
考试内容包括写诗 写赋 写策论等等 不是考试用的八股文
没有真才实学很容易被筛选出来
考试结果分四等 列在后面的会被罢官 还会有处罚
3.言官参劾
就是您说的督察院系统
里面的御史都有辖区 对于掌管辖区内的地方官
有参奏的责任
假如有违反国法 施政不善 言行不谨
都可以具本参奏
4.上官参奏
假如下属有犯错
或是有违反行政伦理的情况
上官也可以具本参奏
5.皇帝密查
清代常常会派钦差查案
而且都会有隐藏身分的差使
假如台湾是个小清朝
可能皇帝发圣旨派大学士某人赴云林赈济水灾
其实是要去南投查某某巡抚贪赃情事
辕驾在云林官署安顿好之后 带两个仆人就偷偷跑去南投了
也有可能整队人马在台中就突然下交流道一路冲过去也是有
6.不想背锅
清代亏空公款有分侵盗 挪移两大类
侵盗就是把公家的财产弄成自己的
挪移就不好说 有的是为公的挪移
有的是府署底下的xx局(棉纱局 机器局等等)
之类的官营公司亏钱来挪移填补
这种挪移人谋不臧的居多
侵盗罚则重甚至可以判死 挪移罚则轻判流罪而已
后任接手之后发现洞太大不想接盘
或是即使洞不大但跟前任有新仇旧怨
就会把这件事情捅出来上报
7.密折
皇帝会询问可以上密折的人中
的督府织造等人
地方官员的官声如何 人品如何
皇帝没问的时候
能上密折的人也常常讲别人的坏话
真也好假也好 重大指控朝廷都会调查
所以也是一种监督的制度
8.整理
a.吏部> a.1大计 a.2 京察
b.翰林院> b.1大考
c.行政脉络> c.1上官参奏 c.2后任上报
d.皇权调查> d.1钦差查案 d.2密折报告 d.3密折告状
e.督察院> e.1御史参奏
想到的大概是这样
: 当时有注意到比如(各级)政府内部的主计/收纳与会计/
审计分立、政风单位的设置等等
: (而且这些人员也被定性为次一级官职,其任命由中央另派
,不由各级首长自聘属吏为之
: )内部监督机制吗?如果有的话来搭配外部监督机制,会不会
更有助于改善官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