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在这边根据史料做些推论好了,
我认为突骑一词在使用上,至少转换过三层意思。
1.从战法到兵种:突击骑兵
在汉书晁错传的段落中,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
很明显是作为一个战法/功能性兵种来讲。
由于强调平原上才有利,又跟轻车摆在一起,
高机率是一种重骑/突骑骑兵的用法。
<<因说况使寇恂东约彭宠,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
<<景又擅使乘驿施檄缘边诸郡,发突骑及善骑射有才力者,
渔阳、鴈门、上谷三郡各遣吏将送诣景第。>>
而在后汉书中,分别把突骑/步兵做区分,以及把突骑/善骑射者区分,
显示他作为骑兵或突骑骑兵的代称。
2.从兵种到地区特色兵种:幽州骑兵
<<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
<<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
<<光武将击之,先遣吴汉北发十郡兵。>>
<<吴汉北发幽州十郡兵>>
<<及发缘边十郡兵二万余人>>
<<蔡邕《幽州刺史议》曰:幽州突骑冀州强弩,天下精兵,
国家赡核,四方有事,未尝不取辨不于二州也。>>
(另一版本里面不称突骑而称弈骑)
在这边,幽州十郡兵与幽州十郡突骑是互换的,
要的是镇守幽州的精兵,但其中突骑太有名,到作为一个代称的地步。
3.从地区特色兵种到民族特色兵种:
吴汉相关:
<<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
<<光武北击群贼,汉常将突骑五千为军锋,数先登陷陈。>>
<<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乌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建军大溃,反还奔城>>
吴汉征发的突骑是十郡的,
不只陷陈,还能"先登"。用骑兵攻城好像有些奢侈。
而且他能常规带领五千人,代表可用的总数不只五千。
中间间隔了好几年,军队规模在上升,但突骑数量剩三千余,
一个可能性是改了编制,把乌桓来源的独立拉出来成新编制,
另一个是除了原本突骑以外另外拉到乌桓的骑兵,所以特别与精兵分开讲。
<<度辽将军耿夔将诸郡兵及乌桓骑赴击破之。>>
<<长水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兵。司马、
胡骑司马各一人,千石。本注曰:掌宿卫,主乌桓骑。>>
前述两个可能性分别对应这两则,宿卫兵的骑兵中,有一个校尉专门掌乌桓骑。
这是精锐兵的作法,但另一个可能性是从乌桓部族直接拉人。
公孙瓒相关:
<<中平二年,汉阳贼边章、韩遂与羌胡为寇,东侵三辅,
时遣车骑将军皇甫嵩西讨之。嵩请发乌桓三千人。
北军中候邹靖上言:“乌桓众弱,宜开募鲜卑。”>>
<<后车骑将军张温讨贼边章等,发幽州乌桓三千突骑,而牢禀逋悬,皆畔还本国。
前中山相张纯私谓前太山太守张举曰:“今乌桓既畔,皆愿为乱,凉州贼起,
朝廷不能禁。>>
<<中平中,以瓒督乌桓突骑,车骑将军张温讨凉州贼。会乌桓反畔,
与贼张纯等攻击蓟中,瓒率所领追讨纯等有功>>
<<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直出,傍西山以断绍后。>>
这里发的乌桓三千人,应该是直接从部族征募的,
所以才会有降低它们本身防御力的疑虑。也是后来产生欠饷叛逃的原因。
有趣的是这边三千人开始被称为突骑。
但这里的乌桓突骑表现,就比较对不起之前突骑的战斗力了,
因为在他们反叛后被公孙瓒所领的部队打跑,
那公孙瓒的部队组成是什么?
还是说他督著国家养的乌桓突骑打叛逃的征兵乌桓突骑...
总之就很罗生门。
另外公孙瓒后来想要率领突骑出击讨救兵,
这里的用法,从场合和情况来看,又似乎回复了前面的一般兵种/精锐之意。
。。。
结论一下,其实乌桓骑兵作为宿卫有一定特殊的地位。
乌桓人也合理构成幽州突骑的组成一分子,
只是比例无从判断。
但突骑一词从时间顺序,还有代表意思变化来看,
似乎是在变化的尾端才跟乌桓骑兵产生混淆,
因为有乌桓突骑,推论到所有突骑都是乌桓人担任,
或者吴汉的三千乌桓突骑就是原本军锋的五千突骑,
都属于,假设本身会创造更多问题的模式。
用假设为真的设定,来要求反例证伪,
在稀疏冷僻的历史问题上,其实不一定有刚好的资料。
那其实就只有构筑比较完整的理论,
来比比看哪个理论解释力比较充足而已。
写这篇算是想实验一下我的推论模式,但结果也是搞得有点晕,
有什么错漏或无知的情况,请不吝指明让我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