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am09 (柊é¡)
2022-02-15 14:52:35※ 引述《garybbs (纽约!)》之铭言:
: 冯玉祥因部署叛变投奔阎锡山被软禁.
: 阎锡山和蒋中正电报战, 劝蒋和他一起下野 (阎锡山真的会下野?),
: 阎锡山实力不如冯玉祥, 李宗仁, 为啥他开启中原大战?
: 就算绊倒蒋中正, 当头的也未必是他. 之前编遣会裁军, 不满意的是冯李,
: 而不是阎.
在编遣会议中除了蒋之外,最积极提倡编遣的其实是冯玉祥,冯的方案是照比例分配,
以兵力数量而言蒋冯两集团军实力相当,应当各编成12个师,阎李两集团军各分到8个师
,另外10个师给其他杂牌军,总计50个师(东北军未计入),这意味着冯可以和蒋平起平坐
,必要时也能拉拢其他集团对抗蒋。
但蒋不希望冯势力坐大,便暗中故动阎李抵制冯的提案,改以蒋冯各10师、阎李各 8师
,其余各军8师,其余由“中央分配”,这方案看似拉近四个集团军的比例,压制冯的野
心之外,也让蒋有机会藉改编杂牌军扩充实力,拿到足足16个师的员额。
实际上编遣的情况不如预期,除东北军外,川滇黔等西南省分也没参加,使得四大集团
军(外加李济深粤军)最终编成的数量和原先不一致,以1929年初编遣完成的63个师来看,
蒋中央军20师(嫡系6)、西北军14师(嫡系11)、晋军13师(嫡系12)、桂军11师(嫡系4)、粤
军5师(嫡系4)。中央军在数量上虽多,但嫡系部队却很少(1、2、3、8、9、11),一半以
上是收编而来的湘、浙、赣、滇、黔各军,就算是嫡系师里面也用不少地方军充员。
桂军和中央军有类似的问题,他们在北伐、宁汉战争期间收编了鄂军与唐生智的部队,
数量迅速膨胀后素质便下降了,加上兵力分散在两广、两湖和平津,蒋桂战争一爆发桂军
首尾不能相顾;蒋一方面请唐生智出山回去拉拢旧部,再鼓动粤军、滇军抄袭桂军后方,
又收买不服李宗仁的桂系将领李明瑞等人,最后直接促使湖南的何键(唐派湘军)脱离,短
短两个月内就将桂系打回广西。
冯在蒋桂战争中隔岸观火,但也暗中调兵遣将,计画将河南、山东的西北军收缩到潼关
周边集结,准备和蒋摊牌。不料桂军输得太快,占有鲁豫的韩复榘、石友三不愿放弃自己
的地盘,便在蒋的收买下叛变,西北军中非嫡系的杨虎城、刘镇华、马鸿逵等人早就不满
冯玉祥的排挤,先后倒戈到蒋这边,逼得冯玉祥只好下野,以免西北军在极端不利的情势
下作战。
到1929年下半,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恶化,亲汪兆铭的改组派在政治斗争落居下风后
,转而拉拢各地军人反抗,企图在蒋冯战争爆发之际策动驻湖北的张发奎兵变,张虽然没
有应允,但已经受到蒋的怀疑,最后还是叛逃到桂系一边去了。此时取代李宗仁的桂系领
袖李明瑞、俞作柏等人也在改组派撮合下和张发奎合作反蒋;但蒋故技重施,又收买了桂
军将领杨腾辉,加上共军捣乱化解了这次危机。然而杨控制不住局面,不久又在改组派斡
旋下迎回李宗仁和白崇禧,广西的情势回到原点。
冯玉祥下野后受邀避居太原(实际上被软禁),阎锡山先前在蒋桂战争之际接掌河北和平
津,这次又打算利用冯玉祥和西北军为筹码,与中央继续抗衡。蒋这时也没闲著,派唐生
智统领韩、石各军由山东向西、刘峙、何成濬等部由南向北,试图包围集中潼关的西北军
主力;同时召开第三次编遣会议,双管齐下对付西北军。
阎这边也是动作频频,不断放出烟幕弹,一下子说要辞职,一下言称下野出国、一下子
托病不出,但又在编遣会议上拗到了晋、冀、察、绥四省个主席和一个监察院长位置,让
大家都摸不清阎究竟要进还是要退。冯对阎的举动也很不解,他的西北军更是群情激愤,
使得阎不得不对冯让步,同意让西北军先发难,晋军随后响应。
1929年10月,蒋冯战争正式爆发,由于唐生智在不久前因与改组派过从甚密而被召回,
中央军前线军心不稳,让西北军迅速席卷河南,先前倒戈的韩、石等人也出现动摇。蒋介
石在蒋百里建议下重新启用唐生智,成功稳住局势后展开反击;西北军仓促起事,资源不
足,晋军又故意做壁上观,使得西北军在11月时已败回潼关。
唐、蒋之间互不信任,唐的如意算盘是压制西北军之后再率各杂牌军回师反蒋。12月,
石友三在浦口砲轰南京揭开蒋唐战争的序幕,唐生智拉拢韩复榘、石友三、马鸿逵等军联
合起兵,又透过改组派疏通与阎搭上线,一时声势浩大。但唐自己想当领袖,不想和阎分
享权力,而他的手下尽是些墙头草,一看情势不利又通通倒回蒋那边去了,最后阎索性切
断合作,加上杨虎城从后偷袭,唐军只撑了一个月就崩盘了。
唐生智败后,中原各大势力只剩阎锡山一个有实力和蒋对抗,李、冯两部败退后虽然还
有基础,但仍需休养一段时间。阎在前面几场冲突中投机取巧成为华北霸主,实力也有所
扩充,但和蒋相较之下仍有一段距离,且晋军扩编太快,虽然都是嫡系但兵员素质不如以
往,既然蒋、阎之间终将一战,那就必须必须先取得李、冯等人的谅解才有机会。
冯待在山西的这段期间也摸清了阎的意图,他知道阎性格投机、晋军外强中干,只要能
联合次要敌人打赢主要敌人,晋军将不会是满血复活的西北军对手。一败再败的改组派也
找上了阎,将他视为抵抗蒋的最后防线,积极为他拉拢各路反蒋势力,最终于1930年5月
爆发了中原大战。
在第一阶段的战斗中,反蒋军占得上风,占领山东、河南、湖南三省大部,并牵制住湖
北的中央军,但随着桂军在湖南被断后路,晋军在山东后继无力,就只剩下西北军这个主
要对手。西北军虽然士气高昂、又擅长野战,但最大罩门仍是补给不足,到8月晋军败退
之后,西北军也无力展开攻势,在中央军压制下节节败退。到东北军表态之时,晋军、西
北军基本上已经没有战力可用。
在政治上,改组派为了反蒋,除了拉拢各地军人之外,也和右派的西山会议派妥协,造
成改组派内部的反弹,使得北平扩大会议基本上成为一场政治分赃大会;而在扩大会议召
开之际,也是晋军在山东兵败,局势开始逆转的时刻。
战后,桂军又缩回广西,在1936年之前继续保持着半独立态势,受到的影响较小。西北
军大致上解体,嫡系孙连仲、梁冠英、吉鸿昌、孙良诚等部被中央收编,旁系的庞炳勋也
不满被当成砲灰而转投中央;残余的西北军被缩编成宋哲元的第29军,留在河北中部并由
东北军监视。晋军也被缩编成4个军(32、33、34、35)8师,后来因兵员太多又编了一支
“正太护路军”,相当于1个师。
要打入地方势力的基层并不容易,比较有效的方式仍然是拉拢忠诚度不高的上层,透过
这些人由上而下渗入基层,这在地方势力较不稳固、或中央控制力强的省分可行,但在山
西这种晋系的核心省分就很难生效。中原大战前,山西省主席是商震,商不是阎的嫡系,
在北伐后先是主政河北,但被阎所忌才调回山西就近监视;商在中原大战后留任并与中央
合作,协助改编晋军和镇压石友三等。但中央透过商震控制山西的尝试失败,阎的嫡系实
力依然雄厚,商连自己的32军都叫不太动,只能以打石友三为借口抽走两个旅,就此脱离
晋系,在中央重建第32军。
收编杂牌军则有几种方法,由上而下空降只会被中阶军官集体抵制,比较常见的方法是
抽走该师的一个旅或团,塞进嫡系单位并优先提拔此单位的人员,慢慢排挤掉原先的中阶
军官,最后架空、取代师长。或是将该师名义上扩编为军,但就只辖一个师,师长由嫡系
人员出任,名义上是军长的下属,实际上直属于中央。也可以将该师塞进由嫡系将领指挥
的混编军,并将该军所属各师主官对调,削弱将兵之间的连结。这些做法都需要时间,硬
拔很容易造成譁变,整个师叛逃更是得不偿失。
推 idolater: 借文章另外一问,那些中原大战的军阀,为何战败后宣布下 02/13 22:52
→ idolater: 野就没事?以现在概念应该是当叛乱罪惩处不是吗?然后后 02/13 22:52
→ idolater: 面中日战争、国共大战他们又能出来领兵? 02/13 22:53
这要看实力够不够强,被打败但麾下还有数十万大军等待收编的这种就不容易死,要是
宰了这位军阀首领,除了底下的官兵不满之外,其他军阀往后更不可能妥协,反而结盟抱
团继续反抗。敢放他们出来打是看在他们的威望和多少有些经验,虽然以后见之明来看大
多事与愿违。
作者:
qppq (爽到睡不着)
2022-02-15 17:21:00“正太护路军” 感觉就很可爱 想去当主官
推,其实收编杂牌军还有阿共的方法没提到,成功渗入地方势力的基层,比国军高明太多。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22-02-15 21:38:00中共成功渗入并组织地方势力,这点在当年军政各方面经常被提到。但何以只有中共成功? 因为他们思想先进?是当时的潮思想而易吸引人才? 尤其管理者? 又或是苏威埃式的组织体制设计就是严密? 但记得国共两党的组织体制都是继受于苏威埃。因此组织架构其实极为相似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22-02-16 09:36:00老共在抗战时期,死的人少,干部根基稳固,而且懂得争取思想空白的农民加入,就跟萧何一样源源不绝地提供党员,反而蒋缺乏三民主义中的思想与主义就是力量的认识,若是蒋在古代,以其政治军事双修的能力倒是很强,但国共内战变成争取党员的思想战,他就不行了
作者:
bird09 (鸟九)
2022-02-16 10:48:00其实我觉得没那么玄啦,就单纯是三民主义太形而上,对一般人没吸引力。阿共用打土豪分田地一讲就明白。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22-02-16 10:52:00跟围点打援,阻援打点一样简单好懂但如果蒋真的懂思想重要性的话,也能像陈近南一样,想出个给外面不聪明的人一听就懂的东西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22-02-16 12:19:00老共只需要顾自己 <-匪区政府也得管区内人民食衣住行等需求,也得有“区防”对抗中央和地方武装清剿也需要协调与外国关系争取苏联补助和拉拢他国舆论等简单说匪区政府也得有本事建设好国中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