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oslaa (万变蛾)》之铭言:
: 答案,不会。
: 甚至从结果论来说,其实光复前的规划才比较"差",
: 对,你没看错,我就是说日殖时期的都市规划,差。
: 退一步,也该说"粗糙"。
: 先讲前提:
: 1. 其他地方我不熟,这里以台北市为例。
: 2. 注意我们在谈 <都市规划>,非 <建筑外观>。
: 3. 所谓都市规划指:土地分区利用,水力电力等路线安排,交通路线安排。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rban_planning
: 日殖时代有几次对台北市的都市规划,就我所知,最后一次是1932年。
: 为什么我说日殖时期台北市的都市规划很差呢?
: 因为1932年规划的目标想把台北市建设成一个在1960年代有60万人口的都市,
: (日治时代‧台北之土地重划 by 黄武达)
: 各位,现在台北市的人口多少?
: 260万。
: 显然根本不适用嘛!
: 好好好,我知道热爱日殖时代的版友内心此刻一定在大叫:
: 现在是2022年耶,人家就只规划到1960年代啊~~~
: 可惜可惜,史实上,1963年,台北市人口已破百万,日殖规划依然破功。
: 甚至1950年的台北市人口就破50万,逼近1932年的规划上限了。
: (续修台北市志~社会志)
: 好好好,我知道热爱日殖时代的版友内心此刻一定在狂吼:
: 那是因为该死的国民党在1949年把中国难民塞满台北市啦~~~
: 可惜可惜,1944年的台北市人口就达到40万了(数据来源同上),
: 得证国民党并没有把约120万的来台外省人都塞在台北市。
: 1963年台北市人口之所以会远远超过1932年的规划,
: 根本原因不是1949年国民党塞人到台北市,
: 而是在中华民国统治下,台湾逐渐转型成工业/商业为主的社会,
: 伴随工商的发达,人口往都市集中,都市化是必然的。
: 日殖规划的根本问题在:日本人想台湾成为农业岛,
: 并没有打算让台北市成为大日本帝国底下的啥商业中心/科技中心,
: 所以不可能给台北市规划太多人口,不然谁去种田啊。
: 除非我们台湾人自甘永远当农业岛,否则日殖时期的规划必然破功,
: 所以我一开头讲:结果论来说,日殖对台北市的都市规划可以说差。
: 再来讲"粗糙",我们先看1932年的规划地图
: https://i.imgur.com/jNLIFjC.jpg
: 上图的红圈部分是我加的(不好意思 >o<),是当年台北市的实际范围,
: 大家马上可以发觉,当年台北市其实很小,大致上今天的西门町一带。
: 红圈范围以外,基本上是农田。
: 换句话说,1932年的台北市都市规划,说穿是把道路画一画,然后给些公园预定地。
: 好好好,我知道有公园很伟大,您们不必在内心嘶吼了。
: 但都市规划有放入公园就结案了?
: 请教哪些是商业区?哪些是居住区?要不要住商分离?
: 排污下水道呢?自来水管呢?你家每天煮饭要用的瓦斯管呢?电力分配呢?
: 各区住民求学时,中小学的预定地在哪里?
: 本版应该不会有人以为,
: 现在市政府捷运站附近的繁华,是日殖规画好的吧。
: 在我看来,如果您觉得台北市住起来感觉还不差,
: 特别是如果资金没问题,您会优先买东区的房子而不是西区的版友,
: 又比如住南港的版友,如果您觉得附近有中研院(1949年起)满有学术气氛,
: 有南港软件园区(1992年开始规划)感觉方便找工作,
: 稍远一点还有新光三越A8A9啥的可以逛逛(1977年开始规划),
: 更远点有忠孝商圈(1967年规划),
: 平常您府上也没缺电缺水缺瓦斯,
: 拜托记得一下,这些都跟日殖政府没啥关系喔。
: 如果您总感觉日本人最伟大,台北市有今天都是日本人规画得好,
: 霓虹人,赛高~
: 劳驾,回头看一下上图红圈的范围。
回一篇好了,虽然大致是认为没错
你看这图回应却是有误区,因为台北真正的城镇区并不是"台北城" 而是 万华跟大稻
埕。
台北原始的崛起是因为淡水河流域是台湾唯一比较像样能走小船的一条河,尤其在英法
联军开港后,北部的丘陵区非常适合种植茶叶跟樟脑等经济作物,顺流而下很有效率的在
在台北东岸集结后卖给老外 (尤其是英国人),因为搭上了这波世界化潮流,让清末的台北
其实非常有钱,这也是另一批亲日的观众常有的误区(有趣的是阿共仔也常常犯同样的错误
) 就是台北是日本人来后才开发超越南部的,根本错误啊。 最欢乐的是1894年甲午战争时
,整个大清帝国只有两个地方有铁路,台北跟北京 (上海本来有但清朝花钱买下后拆掉
了,几年后才重建) 当然台北有铁路有一半是因为战略考量以及当地本来就是移民区+外商
多的地方所以反对力量比较小。
(最近在扯茶金也跟这段算是有关,不过到战后最大的问题是斯里兰卡的茶庄online,
更别说淡水河运的优势已经消失,世界已经跟清末到大正左右不一样了)
实际上,台北城当初建立的最核心原因是因为台北的械斗,也就是 顶下郊拼,打输的
同安人北移后清朝故意在两群人正中间盖了台北城,实际用途是要隔开艋舺的三邑人与
打输后跑到大稻埕的同安人。
尤其在清朝后半段鹿港基本废掉,让原本在台湾的许多经营两岸贸易的商人不得已
另觅他处起炉灶,这批人北迁也对台北贸易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如辜显荣。
也因此至少东岸从万华到现在大同区从来都不是什么农田,日本人来的时候都早
就是很热闹的城镇了。 另外像是松山(锡口) 新店等地也都是有相当规模的小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