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东线战事》一部全面的苏德战争史。

楼主: fatisuya (伊达枫)   2021-05-22 11:59:19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7731485
这本《东线战事》很容易被忽略,我也是在出版多年后,偶然发现它在许多平台的评价颇
高,才去找来一看,差点就错过了一部佳作。关于苏德战争的书多如过江之鲫,本书又有
何与众不同之处呢?答案在于“全面性”。是的,有别于著名的战史家格兰兹的《巨人的
碰撞》就着重在双方在战略战术方面的较量,本书上至希特勒的战略观与意识形态,中至
德国的经济与生产要素,下到士兵的素质与心理,无所不谈,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广阔的
视角了解这场影响世界深远的战争。
作者史蒂芬‧G.弗里兹(Stephen G Fritz)是哲学系出身的,后来投入研究二十世纪欧洲
史,特别是威玛德国与纳粹的兴起,后来推出了以希特勒作为军事领导人,以及战争中的
德国士兵等为主题的著作,本书则是他学术研究的一个大成。
‧希特勒的大战略观与“生存空间”
想要理解元首一生的作为,有两本书必不可少:《我的奋斗》跟没有出版过的《第二本书
》(都有中译本),当然,其实认真看完这两本的人很少。不过在这之中有个关键词:“生
存空间”。本书作者解释,这个概念其实指代的是确保德国人民的粮食无虞。一战中,包
括希特勒在内的部分人认为德国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法突破英、法等国的封锁,取得
重要的战略物资与粮食,导致严重饥荒而士气崩坏引发革命。因此,在未来的日子中,德
国想要重新崛起,确保粮食不受制于人乃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在希特勒来自一战的经验中
,从苏俄的手中夺取其欧洲部分,既可以解决战略资源的问题,也可以保证粮食不匮乏,
这就是他在兹念兹的“生存空间”。其“千年帝国”的构想,按照伊恩‧克肖的说法,就
是一个封建帝国的概念:日耳曼菁英统治本土,负责高端产业,将中低阶的农民、士兵移
居夺来的新领土,赐与领土开垦,以负责养活城市居民,至于那些被征服的人们,则依照
民族区别或成为奴隶、或是允以“消灭”。在这样的构想之中,德意志民族将成为人上人
君临欧陆,而希特勒愿意将海洋交给英国继续统领,条件是他们承认其霸权。但很遗憾的
是,元首似乎没弄懂,大英崛起后的两三百年里最根本的国策就是坚决不让欧陆出现绝对
霸主。(尽管我们也得承认40年的夏秋之际确实伦敦差点就要屈服了)
1939年,德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按照作者的说法,也是有警告这两大国放弃吧,别插手
的意味。现在有个有趣的假设,要是英、法真的孬了,仅止于严格的全面禁运外没有实质
参战呢?(虽然概率很低)
瓜分波兰之后,元首下一步会是挟反共之姿开始威吓中欧各国入伙吗?然后寻求40、41年
与苏决战?要是真的在40年夏天开战,没经过法国战役的国防军还能狠揍红军吗?资源比
史实更少的情况下能打赢吗?(虽然也变成单线作战)
史达林在情况下瓜分波兰后还敢去招惹芬兰吗?会害怕自己是下一个目标吧?可是大清洗
已经重创红军,他还有什么策略防德?积极向英、法伸出橄榄枝?苏德开战后,英、法甚
至是美国又该采取什么立场?隔山观虎斗?日本人会不会又一改立场呢?
不管怎样,在现实里,1940年的那段时间,希特勒认识到了从海空都很难让大英屈服,但
他尝试拉拢其他盟友一起在地中海行动又失败,最后才不得已展开两面作战:企图先击败
苏联来反过来逼和。这些都是希特勒“摸著石头过河”走出来的,当时并没有存在什么图
景或者规划好的“国策”可以走。(玩过HOI4的知道我在说啥) 这也符合他的心意。不过
说来讽刺的是,本书作者说,史达林之所以会拒绝相信德国会在41年宣战,是他认为自己
屯了重兵在边境,也相信希特勒绝不会在对英战争没结束前出手。结果就毋需多言了。
‧种族主义与劳动力缺乏的两难
随着战争日益艰苦,德国军工生产的低效越来越令希特勒难以忍受,军需部长托特在此时
提出了改革方案,深获元首信赖。尽管他忽然发生意外死了,但希特勒还是迅速的找了能
力同样顶尖的施佩尔顶上。基本上新任的部长也只是延续改革方案。过去的厂商的利润都
是由成本来决定,这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现在新政策变成了强调更有效率的拉高产能
,降低成本。官方订出一个标准的价格,达标的可以免税优惠,做不到的就汰除。很快的
,德国的军工产量直线上升,但却要到44年才能勉强跟苏联比肩,为时已晚。
这边我又忽然想到。要是施佩尔不存在,接手的是戈林,是否还能达成同样的结果?要是
这位空军元帅搞砸了,是不是其实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反而是件美事?德国因为军工产量
赶不上耗损,反而能提早结束战争?世界历史改写?虽然施佩尔在某些境况下给人感觉算
是比较“理性”的印象,但他其实也只是个冷酷的官僚,在无情的压榨上可没有任何手软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人其实也是延长战争的帮凶,尽管这样的指责也不全然公平。更何
况,施佩尔其实还有一项少被提及的“功劳”,就是他整合被征服国家工业的经验,成为
战后欧共体的参考。
另外,作者指出,拖垮德国军工产量的还有一项问题,那就是人力资源。大量的广泛征兵
以及战争的损耗,青壮年男性早已一空,几乎已到不得不动用那些贵重的熟练工人的地步
,而这会导致生产力严重下滑,即便是把女性动员起来也无济于事。其实,还有一个办法
或多或少能缓解这个困境,但阻碍的是纳粹的种族主义政策。德国原有现成的俘虏跟犹太
人可以“利用”,却被任意屠杀,等到意识过来时已经太晚。
而且说来讽刺的,中东欧的种族洗牌是希特勒唯一真正达成的“成就”(史达林也有帮忙)
,战后几乎很多国家都摆脱了困扰已久的多民族混居的问题,虽然很残酷,但也是奠定了
后来稳定的根基。
‧士兵们的心境变化
41年的那个冬天,德军怎么撑过去的,或许希特勒的死守命令是“有功”,但更多的可能
是可怜的士兵素质与求生欲,还有史达林的错估形势。是的,慈父他看敌军被击退之后,
误以为自己手上的红军已经翻身,便急着想全面反攻。但其实苏军士兵看似阵容坚强,绝
大多数都是没多少训练的新兵跟毫无经验的军官,尽管确实重重的把战线往后推了不少,
可付出的代价足够让英、美同行目瞪口呆。而德军士兵也是惨,缺油缺粮缺衣服弹药,想
守难守想逃逃不了,也是一波苦撑付出极高昂的代价才稳定战局。此时双方都已经筋疲力
竭,无力再战。
而德军士兵的心理在此时也差不多崩坏了,德国高层可也是花了不少力气才能重振部分的
士气。那个重大损失的冬天也严重的伤害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大量有经验的老兵跟中层干
部都阵亡了,补上来的菜鸟跟不上步调,德军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逐渐沦丧。支撑作战下
去的除了求生欲的本能外,还有一种害怕敌人报复的恐惧。尽管再怎么企图轻描淡写或辩
护,纳粹种族主义的恶行恶状其实国防军心知肚明,甚至也没有少搅和。他们非常清楚敌
人反攻回来会是什么光景。作者说,后来德军士兵也变得麻木不仁,消极的抵抗,无视于
同胞的苦难各自逃命,除了纳粹用武力胁迫外,已经没什么能让他们愿意再战下去了。
而事实上红军在1945年打回德国本土时也确实没在客气,几乎是烧杀掳掠样样都来。南斯
拉夫有位信仰共产主义的游击队员吉拉斯当着史达林的面提及此事,结果得到的答案是:
“这位作家先生显然不懂得人间疾苦,我的士兵们经历如此苦难,流了多少血跟死了多少
人,现在只不过是拿点东西,玩几个女人,过分了吗?” 特别是,作者说,红军士兵抵
达德国的时候,发现敌方一般民众日子过得比自家滋润多了,他们不能理解既然这样,为
什么还要来侵略自己国家?于是愤怒就更加不可收拾。
除此之外,弗里兹在希特勒为何对美国宣战,他在对苏作战中的几个战略决定上都有自已
的有趣见解,值得参考。
本书的翻译基本流畅,除了几个地方有点不顺或者可能理解错误外,没啥太大问题,附上
的地图也很实用,个人认为,在中文的苏德战史上,这本《东线战事》足以列入必读之列
作者: cht1234 (cht1234)   2021-05-22 17:23:00
记得战俘营跟集中营的苦工工作效率都满差的,而犹太人大多是中上层阶级,很难“被”动员征召
作者: NKN (99%是眼镜与吐槽)   2021-05-22 17:30:00
德国种族歧视 东欧战俘营待遇差死亡率各国战俘营中最高饿死病死的人都那么多当然劳动效率差西欧研究不太碰这块 但据说被德军俘虏的苏联兵死亡率约57%相比之下西线的被德军俘虏的英美军死亡率只有1-3%左右德军制服可能很酷 但在东欧真的垃圾
作者: articlebear (政治真的满狗屁的)   2021-05-23 00:44:00
作者: Odaman (odaman)   2021-05-24 04:25:00
倒也不是种族歧视吧。比较像意识型态歧视。希特勒来说,西欧和美国是误入歧途的伙伴,最后必须打败收服的。俄共才是德意志民族壮大永恒的敌人。何况东西战损也同样不成比例
楼主: fatisuya (伊达枫)   2021-05-24 09:01:00
反犹还不种族歧视哦?XDDDD 元首只是对西欧还有点“尊重”而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