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报刊香港】港首份中文期刊《遐迩贯珍》

楼主: vikk33 (陈V)   2019-09-05 13:46:09
【报刊香港】港首份中文期刊《遐迩贯珍》 创办目的不纯粹
https://reurl.cc/311gm0
文:赵稀方 图:三联书店
有关于香港文学的起点,文学史最早追溯到1874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其实还可以
往前追溯,那就是1853年创刊的《遐迩贯珍》。作为香港第一份中文期刊,《遐迩贯珍》
深具历史价值。《遐迩贯珍》由马礼逊教育会创办,先后由传教士麦都思(W.H.
Medhurst)、奚礼尔(C.B. Hillier)和理雅各(J. Legge)三个人编辑。《遐迩贯珍》
本身篇幅不大,少至二三篇,多至七八篇。刊物每期都有一个固定的“近日杂报”新闻栏
目,其他的有杂论、游记、翻译等。它虽具传教性质,却已经大体上是一份现代意义上的
报刊。
《遐迩贯珍》第1期有一篇“序言”,估计出自麦都思之手。“序言”开始介绍了中国之
地大物博,古代文明远远领先于异邦,然而在近代以来落后了,被欧美所超越。落后的重
要原因是封闭。文章谈到,中国一向没有报刊,“中国除邸抄载上谕奏折,仅得朝廷举动
大略外,向无日报之类”。他们希望以《遐迩贯珍》为先行,引导中国现代报刊,“其内
有列邦之善端,可以述之于中土,而中国之美行,亦可以达之于我邦”。
近代传教士在中国办的第一份期刊,是1815年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
统记传》。此后,伦敦传道会又创办了《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3年,巴达维亚)和《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广州—新加坡)。在鸦片战争之前,伦敦传道会已经在
南洋拥有了马六甲、新加坡及巴达维亚三处印刷厂。这些报刊主要是为了宣传宗教,不过
非宗教的篇幅逐渐增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初
期在广州,后来移到新加坡。它的宗教内容已经少了很多,可以说是一份世俗刊物了。
《遐迩贯珍》是接此脉络而来的,它涉及的范围更广。《地形论》(1853年第2号)、《
慧星说》(1853年第3号)和《地质略说》(1854年第3、4号)等文涉及的是地理、地质
、天文等,《极西开荒建治析国源流》(1853年第4号)、《花旗国政治制度》(1854年
第2号)和《英国国史总略》(1855年第9期)等文涉及的是英美历史知识和政治制度,《
火船机制述略》(1853年第2号)、《生物总论》(1854年11号)和《热气之理总论》(
1855年第8号)等文介绍机器、生物和物理等方面的知识,《佛国烈女若晏记略》(1855
年第5号)、《西国诗人语录一则》(1854年第9号)等文牵涉到西方文化、文学的方面。
从地理、历史到科学、政法等,传教士试图通过《遐迩贯珍》重组中国人的心智,他们既
有传教和殖民的动机,文章也有现代知识传播的效果。
《遐迩贯珍》上其实有不少中国人写的文章,据日本学者考证,《西国通商溯源》、《粤
省公司原始》等文可能出自王韬之手,《英国国史总略》、《续英国国史总略》可能出自
蒋剑人之手,法国圣女贞德的传记《佛国烈女若晏纪略》和《马可顿流西西罗纪略》应该
是蒋剑人与艾约瑟共同撰写的介绍西方文学文章的一部分。《景教流行中国碑大耀森文日
即礼拜考》则标明了作者为中国科学家李善兰。
对于香港文学而言,最重要的是几篇游记散文。《遐迩贯珍》的文章不署作者,在中文目
录上和文章里都看不到作者的名字,这是人们无法确定作者及其国籍的原因所在。然而,
在英文目录中,这几篇游记散文却都被标明是“Communicated by a Chinese”,因而可
以确定这几篇游记散文的作者是中国人。这几篇游记散文分别是《琉球杂记述略》(1854
年第6号)、《瀛海笔记》、《瀛海再笔》(1854年第7、8号)、《日本日记》、《续日
本日记》和《续日本日记终》(1854年第11号、12号,1855年第1号)。这几篇散文所占
刊物的篇幅都颇为不小,第6、7、8号的《遐迩贯珍》,除了新闻和伊索寓言翻译这两个
固定栏目外,全刊都只有《琉球述略》、《瀛海笔记》及《瀛海再笔》一篇文章,成为这
一期刊物的主体,《日本日记》更是连载了三期,可见《遐迩贯珍》对于这几篇散文的重
视。
从题目可知,《琉球杂记述略》是琉球游记,《日本日记》是日本游记,《瀛海笔记》在
题目上未提供国名,实乃英国游记。据考证,《琉球杂记述略》的作者可能是钱莲溪,他
是与传教士有密切关系的人。《日本日记》的作者是广东商人罗森,1854 年他随美国舰
队访日,写下了近代中国人访日的最早的文字之一。《瀛海笔记》的作者是燕雨耕,此文
是他于咸丰初年随英驻京公使威妥玛(Thomas F. Wade)去英游览的结果。这几篇散文在
文字上有时颇具文采,如《瀛海笔记》开头是:“友人云,壬子二月初,由香港附西国海
舶,扬帆登程,向西南驶行。二三日犹隐约见山,海水深蓝如靛,十余日则浩渺无边,汪
洋空阔,不见涯岸岛屿,惟飞鸟黑白成群,翱翔觅食,或飞鱼鼓翅舞跃,亦时随舟中,为
人所捕。”可以说,它们既有思想价值也有文学价值。
《遐迩贯珍》安排这几篇中国人的文章,应该说有其用意,旨在通过中国人的现身说法,
提供中西差异的说明。正如笔者在《小说香港:香港的文化身份与城市观照》(点击书名
见书介)一书中所分析的,《遐迩贯珍》本身的叙述策略即是褒扬英国而贬低中国,建构
香港的殖民认同。
不过,接触西方的近代中国的知识者,已经不再可能是单一主体。中国作者可能受到传教
士的影响,但叙述体既已翻转,其中的含义即可能产生了变化,东方主义转成了主动向西
方学习。王韬在《瀛海笔记》的开头,即将其与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环志
略》相提并论。
作为鸦片战争以后第一份可以自由流通和阅读的刊物,《遐迩贯珍》在当时广有影响,销
售除香港外,还有广州、上海等地区。据1856年第5号终刊号《遐迩贯珍告止序》:“《
遐迩贯珍》一书,自刊行以来,将及三载,每月刊刷三千本,远行各省,故上自督抚以及
文武员弁,下递工商士庶,靡不乐于披览。”如此一份在近代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刊物,
出自于香港,足见香港在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的前沿位置,而中西文化的混合性也说明香
港文学的后殖民特征。
_____________
作者: moslaa (万变蛾)   2019-09-05 19:06:00
注意第三段。原来在十九世纪初 马六甲是中国领土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