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德国要最好的避免一战失败从而引发之后的连锁反应,只要做到一点就好了:弃
奥保俄。
1873年,俾相为了怕普法战后法国报复,因此找了奥、俄两国结成了“三帝同盟”,孤立
法国;但1878年的柏林会议让德俄出现嫌隙、1886年的保加利亚危机让奥俄关系破裂,同
盟无法继续维持,此时俾相的选择是继续维持德奥同盟,同时跟俄国签了一个不上不下的
“再保险条约”来维持两国关系。
1890年,威廉二世为了寻求和英国结盟的机会,选择不和俄国续签再保险条约,自此失去
盟友的俄国必然的在1891年的“法俄同盟”中倒向法国,而一边说着要和英国结盟、一边
却又发展“大海军政策”而让英国感受到被挑战的威廉二世,也当然没有成功拉拢到英国
,可以说英法俄这三国走到一起,是德国反复无常的外交政策一手造成的。
我认为德国在19世纪末能把握的时机有两个:
第一个时机、也是最佳时机,就是1886年三帝同盟破裂时,此时德国应该放弃奥国,选择
和俄国结成更稳固的同盟。
对俄国来说,她在19世纪的扩张目标主要有巴尔干、近东、中国三个,无论哪个都和主要
眼光放在欧陆的德国不起冲突,就算是在积极扩张海外殖民地的威廉二世时代,德国的主
要目标也是非洲。相反地,若是能得到德国的支持,俄国进军巴尔干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少了德国撑腰的奥国根本无法反抗,或许透过策动、资助激进民族主义份子,就能让这个
脆弱的多民族帝国在19世纪末解体,达成其“解放斯拉夫小兄弟”的目标也说不定。
对德国来说,若能和当时处于和英国进行“大博弈”争斗的俄国结盟,联手挑战英国,对
德国的非洲梦、更重要的是威廉二世本人的超越英国,达成世界第一海权梦也更有帮助,
在德俄联手瓦解奥国后,德国也可以“吸收”奥国的德意志民族区域,扩大自己的帝国。
因此我个人认为,三帝同盟瓦解时,是德国抛弃奥国这个拖油瓶的最佳时机,一个稳固的
德俄同盟,才能有效的吓阻英法。奥国跟俄国在巴尔干先天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德国
不可能同时拥有这两个盟友,俾斯麦的三帝同盟打从一开始就不会成功,从他在1878年柏
林会议选择了支持奥国,就注定将俄国这位盟友推向了敌人(法国)一边。
第二个时机,就是1890年再保险条约结束时,德国此时放弃海外扩张,和英国结成稳固的
同盟。
对英国来说,英法两个殖民帝国在非洲、远东都是对手关系、而英俄更是有着被称为“大
博弈”的竞争,在1891年法俄同盟结成后,英国若能在欧陆获得德国这个盟友,对其本身
一定有帮助;相反地,德国若是能不挑战英国海外殖民势力,专注于欧陆,也能避开和盟
友的利益冲突。不过,威廉二世的非洲梦阻挡了此条路线的进行,我个人也对英国是否会
坐视德国在欧陆成长持怀疑态度,因此此条路线比较不可靠。
总的来说:路线一(德俄同盟)>路线二(德英同盟)>史实(德奥同盟)
其实很难把德国在外交上的失败归咎于一个人,你要说俾斯麦没错吗?我认为俾斯麦在三
帝同盟破裂时依然选择挺奥国就是个不明智的选择;你要说错都在威廉二世身上吗?他选
择不续签再保险条约,试图和英国修好也并无不可,但他其后发展海军的举动又触碰到了
英国的雷点。
俾相想和俄国交好,却在奥俄起冲突时不愿果断放弃奥国,而送走了俄国这位盟友;威二
想和英国交好,却又去触碰人家的地雷,而推开了这位潜在的盟友。两人都没有把握住机
会,把强大的盟友推向了敌人一方,终究造成了死对头法国得利,自己最终落得只剩一个
拖油瓶跟一个临时找来的背骨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