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闲聊] 中国古代的政教状况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5-07 05:01:28
※ 引述《loser1 (拍嘎爪得白酱)》之铭言:
: 进入西汉还是各种人文思想争夺政治主导拳的时期,董仲舒或成最后赢家
首先感谢amy大指引了清议这条思路,让本篇得以此角度论证何晏 & 司马家的关系
小弟能力有限QQ..只找得到石苞的例子来说明,其他史料还望诸位大德不吝补充
218年之后"贩铁于邺市",然后"青龙(233-237年)中,石苞鬻铁于长安,得见司马宣王"
司马懿当时正在关中"开成国渠",面对蜀汉的入侵,建设之余还有空搞商业
足见当时的政策,是十分奖励小老百姓从商的
邺市那次,史书没明写何年发生,但其实当时有可能曹操还健在
→ 豪强不至过度膨胀
长安那次的话,曹叡早在227年即已恢复五铢钱
→ 防止物价上涨的方法之一,便是加快货币流通速度
自然需避免大户囤积货品而垄断市场,这意味着:
1.若放任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理念,不加以约束
→ 从商的个体户最后势必得转行
→ 单一处生意做得起来,你可以说是偶然,问题非豪族的石苞
先后在两个地方卖铁...
→ 当朝绝对有遏止门阀大户大吃小,可参阅司马芝上奏曹叡:"自黄初以来,
听诸典农治生,各为部下之计,诚非国家大体所宜也"
而曹叡也照办,一来固然要典农官回归本职,二来更避免官商勾结而得证
2.把时间表对照一下,亦有操作选举包括度支中郎将..等等经济官员在内的
亦有与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正始清议的执行者 - 何晏无关的事实
毕竟《魏略》说何晏直到240年以后,才被曹爽"用为散骑侍郎,
迁侍中(吏部)尚书"
尾随青龙而至的景初、正始年间,便要开始进入清议的正题
《太平御览》说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曰:案九品之状,
诸中正既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品制,州置大中正"
此措施却遭夏侯玄、曹羲给翻转了
依据夏侯玄给司马懿建议由中正、吏部、行政官吏分权,终结各州郡中正垄断选举
并由曹羲属意的清议以取而代之的一席话(参考王葆玹的《玄学通论》,在《艺文类聚》
曹羲〈至公论〉的原文补上"私"):
"凡智者之处世,咸欲兴化致治者也。兴化致治,不崇公抑[私],割[私]情以顺理,
厉清议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见其功也。清议非臧否不显,是非非赏罚不明,
故臧否不可以远实,赏罚不可以失中,若乃背清议,违是非,虽尧不能一日以治,
审臧否,详赏罚,故中主可以万世安"
再查了一下《通典》:"至正始元(240)年冬,乃罢诸郡中正"
→ 重视名声甚于门第的清议,确实被扶正
需注意的是,乍看之下儒学名门里的经商大户空间遭压缩
但实际因为道家顺其自然的经济原则,仍不利于小型经济体的发展
→ 在下于史书上再也找不到正始年间以后,还有类似石苞的例子
有的话先谢谢各先进打脸:)
接下来看清议所主宰的选举,是如何以实绩证明、并令儒学世家大感威胁:
(后面会提到此乃个人怀疑何晏被发便当的主因)
1.220年陈群制定九品官人法、直到240年才罢诸郡中正,又查《魏书》知
他砲刘劭的时间刚好坐落于这段区间,〈三国志傅嘏传〉记载了:"
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乡之举,其选才之职,专任吏部。
案品状则实才未必当,任薄伐则德行未为叙,如此则殿最之课,未尽人才"
表示傅嘏甚至认为吏部的权力还过大
2."是时何晏以材辩显于贵戚之间"(傅子),何晏于曹爽专擅后才称得上"显"
有两种极端方式描述何晏的选举,《魏略》说何晏"为尚书,主选举,
其宿与之有旧者,多被拔擢",又说"何晏选举不得人,颇由飏之不公忠,
遂同其罪,盖由交友非其才"
另一种是傅咸上书的"正始中,任何晏以选举,内外之众职各得其才,
粲然之美于斯可观"(晋书傅咸传),兹分析笔者采信后者的原因:
<一>.《魏略》作者鱼豢为魏晋之间的人物,自然不敢把司马氏之政敌写的多正面
但成书于唐代的《晋书》可就无此包袱
<二>.傅咸之父辈跟何晏结过的梁子计有:"傅玄与何晏、邓扬不穆,
晏等每欲害之"(晋书),傅嘏更可能挟傅玄之怨而说了何晏一堆坏话
什么好辩而无诚、好利之类的
→ "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魏书),但傅咸犹能称赞何晏
表示其可信度、客观度够高
最后说明一下,个人独断之为什么何晏向司马家示好,最终仍惨遭杀害的原因:
1.既然清议对儒学世族有一定程度的抑制 → 不利于寻求门阀支持的司马氏
→ 何晏对应璩讥讽曹爽改革政策的〈百一诗〉,"遍以示当事者,咸皆怪愕,
或以为当焚弃之,何晏独无怪也",说明了此时他是站在司马氏这边的
2.《北堂书钞》引用何晏〈魏明帝议谥表〉:"案外内群寮议,宜曰“明”。
余所执难各不同....今称“明”者,可谓众也"
不难看出,以何晏甚高的地位、辈份而带头领导曹叡諡号的订定
最终也有“明”的结果出来,算是一次成功的会议
所以打从曹叡挂掉,何晏看风向看了至少一两年,才总算跑去曲意迎合曹爽
以此番非核心的爽友友身份,推及他跟司马家有交集的可能性,还不算太牵强?
3.何晏任吏部尚书时,"既用贾充、裴秀、朱整,又议用(王)弼"
尽管王弼个性"不治名高"(何劭〈王弼传〉)
但若非何晏种种摇摆于两大势力之间的行为,遭看不惯的"3狗"之一的丁谧排挤
否则王弼或许还有机会早钟会一步,备取进皇帝身边亲近的
《后汉书》里俸禄为600石的黄门侍郎
(钟会244(差不多也算是正始中)年才当了首个官职-亦为400石的秘书郎)
资料来源为《北堂书钞》:
"王肃表曰:“臣以为祕书职于三台为近密....祕书丞、郎俱四百石,
迁宜比尚书郎,出亦宜为郡,此陛下崇儒术之盛旨也”"
4.何劭〈王弼传〉又提到王弼"与钟会善",承上可知王弼的仕途不顺
死党钟会硬要把部份原因归咎于何晏,似乎说得过去(王弼自己爱"以所长笑人,
故时为士君子所疾"也是主因)..君不见嵇康怎么被钟会搞死的吗?
派系间实际的角力,照理有更多是史书没写到的,说再多也只是推测而已
连同曹爽一起被清算的当中,仿佛何晏的争议最多?所以才特别拿出来法发表拙见
可想而知仍存在很多层级没考虑到,光玄学才性同异离合之论,牵扯到选举人材
乃至之后所衍生的派系之间的关系,就有很多地方需要思维分析
或许过一阵子又会被翻案也说不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