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造纸这串讨论我跟下来,累积好几个看法与疑问。
关于莎草纸与中国造纸术的关系,我认为是不太可能前者启发后者,
但这种可能性又无法证伪,所以反驳其实停在这边就好了,
追下去要对方提供证据证明其可能,反而陷入逻辑谬误。
我觉得关于造纸的讨论蛮有趣的地方在于,
首先因为整个技术与概念非常跨时代,在词语定义上产生很多混乱,
争论他是否为发明,本身是拿很现代的概念去套一个两千年前的"技术改良",
至于这个改良的影响到底多深远,又到底能不能证明中国文明的"创意",
会衍生出一大篇更无解的争议..
争论什么是纸,也会扯到词意的演变,以及不同文化轨迹下文字使用的差异,
比如中国最古早观念的"纸",并不是现代理解的纸,
但很久以前他就已经在语言使用中完全被"新纸"所取代,
只是我们现在对纸进行科学化的定义时,又反过来去看西方对工序/技术特性定义的纸,
看似两者不谋而合,但如果不分开用各自文化轨迹去追溯就又会产生混乱。
回到技术细节上,目前大家应该都同意,蔡伦造纸这波改良,并不算无中生有,
而是把中国原有的造纸技术(灞桥纸)提高质量并且使其成为书写材料的选择,
如果无序化的纤维才是"纸"的关键工序,那么其实应该追问的是灞桥纸的产生,
但如果把纸拉进书写材料选项的相关改良才是"纸"的关键工序的话,
那就又可以归功于蔡伦或其当代的技术改良。
追根究底的话,我个人是对这个技术的根源更感兴趣,
因为即使是灞桥纸也很难想像是灵光一现的产物,
我在网络看到一个说法(没查证)说到当时中国民间有大量使用有树皮衣的制品,
可能是造纸技术根源,所以也去参考了一下制程,
https://youtu.be/uhznFtHhkBo?t=2m1s
其实浸泡,煮,打,晒这些工序恐怕都是更远古的"发明",
但不规则的排列到底是创意/重大改良,还是单纯的结果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7l1FlA_hU
以这个制程来看,排序其实只是最大限度利用材料的天然纤维方向与强度,
不排序也能造纸只是结构会变得比较脆弱,
而中国的造纸制程中,因为使用的是本来就是不规则的材料,
所以不进行排序,反而是尽可能煮烂,有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补强手段,
只是在后续改良中发现继续深化这步骤也会增强强度到不输天然材料。
最后发想一下,
大量的废弃织物是否是造纸术发展的先决条件及催化剂,
以及同时期的欧洲/中东文明到底怎么处理这些废弃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