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九年(613)春,隋炀帝第二次出征高句丽,命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
督粮。此时民变已经陆续爆发,杨玄感认为机不可失,遂滞留粮草,并于同年六月初率兵
割据城池。此时好友李密来投奔,并献计于杨玄感。
隋书李密传记载:
玄感谋计于密,密曰:“愚有三计,惟公所择。今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地去幽州,悬隔
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理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
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月,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
战而擒,此计之上也。又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宜率众,经城勿
攻,轻赍鼓行,务早西入。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故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
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唐祎告之,理当固守。引兵攻战,必延岁月,胜负殊未
可知,此计之下也。”
研究一下李密的上计是直取隋炀帝的咽喉蓟,也就是今日北京,隋军回师必经之路,李密
的想法是,隋军面临腹背受敌,且粮食缺乏,会不战而溃,有这么简单吗?我的分析如下
一、隋炀帝率百万大军出征,这些军队大致而言是效忠杨广的,否则就不会接受征召,而
是加入变民集团。
二、出征的将领都是忠于杨广的,而且不乏猛将谋士,在将士用命下,是一支战斗力强大
的部队。以事后的观点看,杨广身边的将领除了宇文化及等二咖角色外,其他都没叛意,
而且是在绝望中才不得已而反。
三、隋炀帝率的是一群“归师”,孙子兵法云:“归师勿遏”。如果回家的路被堵死,将
会不计一切生死突围,战斗力将非常强大,所以要避免交战。
从以上三点看,百万大军、谋臣猛将还有归师的有利条件下,杨玄感要取胜不是普通难,
除非他是项羽或刘秀般的军事天才,可是他不是,所以他不选这条“上计”。只是后人
读到这段历史时,都认为杨不选这条路才会失败,我认为选这条路一样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