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leecehao/posts/2107585489323556
李天豪 清代的科举功名等级换算21世纪的意义
-
先说说等级最低的秀才!
不要以为这个等级低
秀才的学术能力基本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博士,是县试,府试,院(省)试三场考试的优胜
者
清朝后期每年约录取2万名秀才,全国约有40-50万秀才。
每年录取的秀才约占人口的1/15000
目前,中国每年录取博士7.5万人
约占人口的1/20000...
所以秀才的社会地位与博士相当是没有问题的
在古代成为秀才,就已经是国家认可的统治阶级的一员了
拥有免税免繇役,见官不跪,过堂免刑等特权
看不起秀才地位的人,请扪心自问:
“你有本事当县市政府的教育局主任以上官员吗?”
清代秀才通常可以轻松的在各级学校,私塾担任讲师
也可以在县级衙门担任如收税,治安等非正式实权职务
如果能力突出或者后台过硬
还可担任教谕(正八品,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等正式官职
不过除非有特殊贡献或关系,很难升任从七品以上官职
那为什么古人还很爱嘲讽穷酸秀才呢?
很简单,秀才是古代平民能直接接触的最高级“官员”
和现在的县市政府主任级公务员或者乡村土财主类似,很多人觉得这些人又土又跋扈 ,
在网络上饱受嘲讽
但是在基层,人家也能当税务局局长、乡长镇长,多少是一号人物
酸他们的家伙,月薪能有十万以上吗?
再高一级,那就不是普通人可以接触的了,所以多数人对他们没有感觉........
当然我知道你们要提一下“范进”,他是秀才怎么那么惨?
因为他属于特殊情况,他50多岁才中的秀才
相当于今天在家考国考考到五十岁的人......
三十多年一穷二白没有工作,游手好闲的人在哪都不受人重视。
而且,你看看范进考上后,瞬间冒出各种众星捧月、锦上添花的家伙,就知道举人有多爽
了。
武秀才与文秀才类似,不再赘述
举人相当于博士毕业后,或者顶尖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中的优秀者
地位可以直接等于今天的“副市长”、“县府机要秘书长”
明朝276年,共录取举人11万名,约合每年400人
举人大多在30岁上下中举,在60岁左右病故或退休
再删除因为准备考进士正在复习的,因贪墨无能被免职的,因重病、丁忧、个人兴趣等等
不愿出仕的,全国在职和准备出仕的举人不足万人。
当时全国县级政府有1200多个
再加上府级,省级和中央的属官
举人要补一个副县级官员还是十分轻松的
不少能力突出,成绩靠前,关系过硬的举人可以直接获得县级官职
就算运气极差,也能获得教渝一职,日后升任知县也是没有问题
举人出身已经算是“正途”了
如果能力没有问题,退休前升任“知府”是很有希望的
这相当于今天月薪十八万以上的高级官员,而且还不考虑他们的社会特权
当然,想再往上发展就只能看个人造化了
另外,举人就算不出仕,也能享受国家津贴
还可以荫庇他人免税免繇役
雍正以前大概可以免:
“100-200亩的地税”
“十几户的繇役”
换算一下,这相当于免缴一整个社区的房屋地价税
还有整栋大楼都不用缴所得税
就算举人老爷在家什么也不干
把免税免繇役的名额挂出去,也是个大财主
明清时期的武举人,可由兵部依据个人成绩分三等授予武职,或到本省军营中效力,其他
待遇与文举人基本相同。
清代每三年录取约800人为武举人。
进士基本相当于博士毕业后,选入国防大学菁英班或者什么凯达格兰学校等进修,准备晋
升处长、局长这种中级官员。
或者在学术界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等高级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也可相当于知名大公司的
高管,大学知名教授等。
状元则是进士中的杰出人才,相当于直接被授予行政院政务委员官职或国立大学副校长,
社科院长等高级教职,一般是各界的希望之星。
中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中,一共诞生了11万名进士,平均每年84人。
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
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人数不定
一般来说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前途十分光明
一般可以坐到侍郎,巡抚,御史等较高的官位,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无灾无难到公卿”
明代二甲进士,清代庭试(在殿试之后)成绩优秀者,可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
三年后再进行考试,依据成绩依次可以留在翰林院担任修撰,进入六部学习或担任地方官
。
三甲进士,一般可以进入翰林院学习或直接放外任,但需要从知县做起。
-
不管在什么时代,能读书的都是社会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