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amsheep (??)》之铭言:
: 记得不是古人都要避讳
: 不只避讳皇帝 还有皇后太后 王爷等
: 那不是平民最后什么字都不能用吗?
: 皇帝还好避 古代会故意取冷门字 那如果皇后呢?
: 不可能早知道他会当皇后吧 而且万一皇帝先死了是其它皇子即位
: 你怎么知道哪个皇子会当皇帝? 名字不是很难避了
: 尤其是姓氏可以跟皇帝同一个姓吗? 如果不行
: 那再加上皇后贵妃 那不是民间一堆姓都不能用了
: 那所以现在姓刘的都是刘邦子孙 姓朱都是朱元璋子孙?
避讳的事情,唐人韩愈就写过一篇<讳辩>,里面有一句很经典。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就韩愈的观点而言,避讳的规律有“二名不偏讳”及“不讳嫌名”两种。
二名不偏讳,是指比如太宗皇帝叫“李世民”,若“世”“民”单用,各不须避讳。但若
“世民”二字连续出现,则须避讳。汉唐之时,如果皇帝单名,确实会避讳,但是会有一
定的规定,所以可以猜出原本是某字。如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彻”改为“通”。
不讳嫌名是指,如果我名字叫“李士岷”,虽然与“李世民”同音,亦不须避讳。
另外,“家讳不出门”是指家中妇女的避讳无须在外遵守,皇后是天子家中的人,因此外
人不须避皇后讳。又以“君前臣名”,所以在朝廷就算是父亲的名讳,也无须避。
姓氏不须避讳。
前朝皇帝名讳无须避。如史书不讳言周文王“昌”、周武王“发”、秦始皇帝“政”。
王爷因为不是国君(有王号但实为人臣),名讳一般人在公开场合均不需避。但若是王爷
的亲属仆役等,就需要避。嫔妃同理。
年号不须避讳。庙号不须避讳。諡号不须避讳。这三种东西如果要避讳,会造成很大的困
扰。一是年号,避讳则无法记载日期。避讳庙号则无法言及“祖宗”二字。諡号也会有一
些常用字出现,如“文武圣仁孝”等,所以也不能加以避讳。如西汉有孝文帝,不闻有讳
“以孝道治国”之“孝”字,或“文武百官”之“文”字。
“观世音菩萨”不是避讳李世民才改成“观音菩萨”的?
有个疑问,把观世音想成观李世民声音的菩萨,那不是很好吗?时时在听你的声音时时保佑你,很多人求都求不来的
作者:
mstar (Wayne Su)
2017-08-31 09:55:00很多文献都受这影响,像目前翻的万历野获编,可能是来源是清朝时刻印的,玄 都被改成 元,避小玄子的讳。
作者:
yor 2017-08-31 10:54:00观音菩萨的名号来源在梵文古本其实两个名字都有 所以是不是因为避讳所产生的名号还有争议
作者:
Tomwalker (黃å°ç¾Š)
2017-08-31 14:00:00汉以前有恒娥的名称,汉的时候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叫常娥,再后来才又加女字旁变嫦娥。
薯蓣,先避唐代宗李豫讳改薯药,再避宋英宗赵曙讳改山药,从此面目(?)全非。
晋肃跟进士同音?一个入声一屋 一个下平四纸 会念成同音未免太厉害
作者:
RZPTT (歌剧魅影)
2017-09-01 09:18:00楼上,同样的字词,古代汉语读音跟现代汉语读音不见得都一样记得之前听人说过唐代时的中原汉语发音跟现在不完全一样
说避讳的人只是故意要闹李贺因为就是要阻挠他考进士科 才乱凹
作者:
bxdfhbh (bxdfhbh)
2017-09-01 12:25:00是说晋和进同音。
R大,v大提到的入声一屋和下平四纸分别就是肃跟士的中古汉语韵部
西方包含那么多种不同文化 不可能一概而论但从埃及,巴比伦,亚述,波斯,罗马和日耳曼各国王侯到教宗的取名方式(如路易18世,若望23世)看来是没避讳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也很习惯取历史名人的名字就连耶稣(约书亚)和穆罕默德本身都是菜市场名
宋英宗前叫薯的也不只有薯蓣 还有参薯,菊薯,豆薯等而且如果叫薯的全都避讳换掉了 那薯字应该变成死字后来引进的又怎会称作番薯马铃薯?
为什么你会觉得参薯、菊薯和豆薯会是古名……?哪来的文献麻烦让小弟闻香一下可否?
看来是连估狗都没有地想当然耳,不太想帮这种程度作功课,还以为端得出咱没看过的文献,遗憾 (′・ω・` )
记录出在英宗没后不到一甲子,跟将近千年后显然没从文献内补齐历史流变的想当然耳,不知道该信谁?说出英宗前叫薯的还有参薯、菊薯、豆薯,显然是没什么植物知识。非本行对植物不熟正常,但至少要会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