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issipate (云消雾散)》之铭言:
: 假设左良玉没叛变,好好的待在武昌
: 江淮四镇兵力未移防,有无可能与清军形成对峙局面?
四镇兵力分别号称十万,实际战力则约各二至三万左右,
弘光政权麾下四镇加上其他军力据称约二十三万(清实录),
但大半是杂牌军系且实力低落,要挡住清军,难喔......
: 或是即便左良玉叛变,但马士英只移小部份兵力截击左良玉
: (事实上左良玉废到一镇兵力就可以打爆他了,根本没必要全部移过去)
左良玉部是在左良玉本人死后才被黄得功击败的,而左的威名甚盛,
更兼当时拥兵数远超过四镇之一,我觉得马士英的戒慎恐惧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很少人能看出左良玉所部的素质已大不如前。
: 剩下的三镇兵力+史可法的亲兵应该至少可以守住扬州吧?
: 话说左良玉明明就垃圾一个,在桃花扇中却是个忠肝义胆的正面人物
: 马士英跟阮大铖至少还好一点,却十足十是个反面人物
: 实在有够令人不爽!
刚好前阵子找到一篇论文:<清初江南战事中的弘光四镇降军>,
里面有简略描述四镇降清前后的概况,
基本上弘光朝廷军事的迅速失败可以归咎于内部的严重冲突,
这体现于马士英插手干预史可法的人事布局,各部队的派系内哄,以及将领的私心。
如果没有马士英的干涉,四镇就能有优秀的表现吗? 影响恐怕是很有限的。
马士英明显干涉的只有四镇布防区域和高杰死后所部的人事问题,
但即使撇除高杰部,其他三镇的表现也都很差,
刘良佐眼看战局不利,不战而降;黄得功奋战而死,他死后后部下迅速投降;
刘泽清一路溃退,最后被迫投降。
而从四镇各陆续被清军击败、收编时的情形来看,其装备与素质都相当差劣,
很多成员都是收编的绿林匪徒。
该论文的结论就直接写明四镇部队的水平与八旗军有显著的差距,
降清后于江南的战功主要都是在镇压叛乱的民兵组织,
甚至刘良佐包围江阴一个月都攻不下来,得靠八旗抵达后才破城。
所以,假使史可法不受马士英掣肘,或许能驱动四镇中的高杰、黄得功两部奋战一时,
但是恐怕只是拖延时间、徒增伤亡而已;
至于其他两镇,其总兵根本拥兵自重不听号令,更兼缺乏斗志,根本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