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弟非历史专业,所以下面有些描述可能不是很精确,请各位见谅。我想请
教古代有关避讳实务操作上的问题,以下这段文字节录自维基百科避讳辞条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必须回避君主、尊长的“名讳”的一种要求,通常只限于君主、
尊长之本名,其字号则无必要。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主尊长的名讳一律要回避,可以
用其他字代换,或是刻意将该字缺笔,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讳中字,甚或同音的字,
否则可能触犯大不敬之罪。
名通常是一至两个字,虽说各时期规定不尽然相同,但可以预见的,到了某朝代后期时
书写必然要避掉一堆字了。再来就是上面提到于对话时也要避讳(这让我想到有人说大虫
是避李虎的讳,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古代人多半不识字吧?一般平头百姓言谈中真
的会避开某些字(当然指的是在公开场合)?(像清朝就还好,至少那些字日常生活不是那
么常用,但其他的就…)他们真的会知道当时皇帝是谁以及他的名字吗?小孩取名怎么办
(户口管理没办法做到百分之百吧?何况又有黑户)官方会公开宣导吗?尤其古代交通不便
,资讯流通不易,如果新皇帝刚登基,某地送了一份已经盖了关防的文书,其中一部分的
字有新帝的名,那不就…
总而言之,我想问的是在这方面政府的态度是如何?用想的也知道实务上一定会出
问题,政府的态度是视而不见呢?(执法的灰色地带除了太过犯规的)还是倾向保持权威呢?
好像皇室中人命名会倾向一些生冷字,这应该也算让步吧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