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成都出土疑似扁鹊学派失传医书

楼主: ellisnieh (落魄书生)   2013-12-18 18:09:27
文长恕删。
※ 引述《ted5566 (ted)》之铭言:
: 成都出土疑似扁鹊学派失传医书:公牛尿治黄疸
: http://news.sina.com.cn/c/2013-12-18/050029012754.shtml
:   脉搏慢得多
:   古人体质更好?
:   武家璧透露,在医简《五色脉诊》中曾指出:人呼吸一次脉动二次为平,脉动三次叫夺精,人呼吸一次脉动四次为夺血,呼吸一次脉动一次为少气。正常状况为“平”。郭子光指出,这一频率,与今人的脉搏相比明显慢了很多。他介绍,如今,一呼一吸脉动四次为平脉,快了叫数(shuo)脉,更快叫“疾脉”,若慢于四次叫“迟脉”。与上述记载相比,明显要快得多。一般而言,脉动越慢,说明体质越好。郭子光大胆猜想,这可能与古人体质有关。
:   药方一
:   治风湿 “以毒攻毒”
:   药方:“枳实四 术二 方风二 乌喙少半 泽冩二 牛□二 以方寸朼一 饮后饭 三日益中,八日善”、“枳实四 术一 方风一 泽冩一 白茝一 乌喙半一物 牛□一 以方寸朼一 饮后饭乃中八日”、“枳实五 牛□一 术一 乌喙少半其一 方风一 泽冩一以方寸朼一 饮后饭 泽冩一 f已”(出自1号墓出土的木牍)
:   解读:武家璧介绍,木牍中发现3个药方,内容基本相同,略有增减。药方的格式是:药名及用量、服药方法、预后。郭子光指出,枳实可能就是如今的枳壳,可行气、消胀。方风可能是如今的防风,用于祛风。泽冩可能是泽泻,用于利水、利尿。术应是白术,健脾、除湿。牛□可能是牛膝,用于引药下行。
:   初步判断,这个药方应当是用于治疗风湿病的。其中,用量极少的“乌喙”,可能就是如今中药中的“乌头”“附子”,主要用于治风湿。这种药有毒,服用前至少要熬3个小时,否则可能出现乌头碱中毒。“药效几乎与毒性成正比,药效越明显,其副作用越大”。
枳实就枳实,两汉时没在分枳实、枳壳的。沈括《梦溪笔谈》:“六朝以前,医
方唯有枳实,无枳壳。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
术应为术,此简转繁之误。唐以前术未分白、苍,一般以白术为准。
乌喙即乌头。附子、乌头、天雄皆为乌头块根之不同部位,未细分则以乌头统称
之。
牛膝唐前未著分别,唐后始有川牛膝之名以与(怀)牛膝作区别,不过怀牛膝的
名字到明才出现,此前统称牛膝,但从型态记述上大约可知牛膝主为怀牛膝。若
未强调活血祛瘀或利尿通淋,未注明之处方一般以怀牛膝论。
这边会猜牛膝是因为:两汉时代常用药物品项还少,此三方已知药物皆不出《神
农本草经》收载范畴;配以处方整体功能论,此处为牛膝可能性颇高。
白茝即白芷古字,与柴胡古作茈胡同义。
:   药方二
:   喝公牛尿治黄疸病
:   药方:“廿二治黄瘅,取黄牡牛弱(溺)饮之,能多饮之,亟已。”(出自医简《六十病方》)
:   解读:武家璧解释原文意思为,治黄瘅病,只用“公牛尿”一味药,喝得越多,病好得越快。对此,郭子光指出,现在已经没有使用这样的药方。但使用尿液作为药物,并不鲜见。以往,不少病都会用到“童子尿”,甚至还有过泡干牛粪粉末饮用的药方,“可能与其中的成分有关”。
:   药方三
:   蜀椒治头痛
:   药方:“八 治风: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风、细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陈朱臾一分,圭十分,姜六分,皆冶合”。(出自医简《六十病方》)
:   解读:石脂分为赤石脂和白石脂,多用于治疗肠胃病。蜀椒用于止痛,细辛祛寒止痛,厚柎可行气,圭(桂)解表。陈朱臾可能是吴茱萸,可治头痛和胃病。初步推断,这可能是用于治疗偏寒的头痛的药方。(□为缺字或暂不能识读的字)
以处方组成、及“陈”字论,此处朱臾应为吴茱萸。
《本草求真》:“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
厚柎即厚朴。
:   谈医简
:   5部医书应属扁鹊学派
:   出土医书:除《五色脉诊》之外,都没有书名。经初步整理,考古专家将其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在《敝昔医论》中,语句频频以“敝昔说”开篇。
:   专家解读:“论者的名字叫‘敝昔’。”武家璧指出,“敝昔”与“扁鹊”同音通假,可能就是指扁鹊。
:   武家璧说,扁鹊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敝昔医论》《五色脉诊》《脉死侯》《经脉书》《脉数》等是中医经络学和针灸术的重要文献,应是扁鹊学派的经典。”
:   谈木牍
: 推 kingstong:有人看得懂这种医书吗?!要交给国文系或考古学家翻译吧?! 12/18 13:3
啊这篇新闻不就是有专家读给你看了?文献学这门饭是不太好吃,不过在中国这
种还有很多出土文献待整理的地方,也是不会缺这种专业的。
: → kingstong:这些药方要怎对照现代的草药啊?!且各朝各代能利用草药 12/18 13:3
: → kingstong:一直在增加吧?!这些上古药方应该比不上现代的药方更有 12/18 13:3
中华五千年虽然是“号称”出来的,但文化存续相对其他文明完善许多也不是假
的,历代诸家本草保存下相当多的药物资料,况且自唐朝《新修本草》(世界上
第一本国家药典)始,对药物有型态、产地甚至药图(可惜全彩的失传居多)等
记述,虽然不一定够用,但文献考察配合生药学研究,定出大多数药物的基原也
是够了。(本草暨生药学者:赵燏黄、谢宗万、赵中振;那琦、谢文全。)
: → kingstong:疗效吧?!还有草药也不能生煎啊?!要先处理过比如曝晒之类 12/18 13:4
采收后净选加工者称“生药”、炮制过称“熟药”,有些药物其实新鲜会比干燥
的来得有用,但现在一般至少都是干品,而个别品项则另有炮制(加工)方法。
中药炮制专书自刘宋时《雷公炮炙论》始,但南北朝陶弘景《集注神农本草经》
已有个别药材炮制方法之记载。
: → kingstong:的,草药生煎会肝指数破表搞不好会造成肝肾急性衰竭死亡 12/18 13:4
: → kingstong:的的的的的.......... 12/18 13:4
"All things are poison, and nothing is without poison; only the dose
permits something not to be poisonous."
                      ψ Paracelsus (1493-1541)
是药三分毒,高GI(升糖指数)食物(例如白米饭、白面包)吃太多也会增加成
人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喔。切莫听信某些业务人员或地下电台鼓吹,使用来路不明
的健康食品或药物,向合格医疗从业人员咨询才是安身正道。若是没听医嘱乱吃
东西吃到出人命要怪谁呢 >.^
: → kingstong:看来不确定是不是扁鹊亲传医书,不过这些药方看来也非完 12/18 14:2
《黄帝内经》也不会真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神农本草经》更不可能跟神农有
关,汉代托古风气很盛、一堆挂名作品。后代托名华佗的书也一堆啊,但有点基
本概念就知道不可能是华佗所传──现代还不是也有挂个尼采装文青来卖书、还
有过个一年半载就把自己说的话当子曰在嚎洨,书名上挂谁很重要吗?
重点是识别文献资料的时空背景,以从中确定该时代和地域之医药成就与历史流
变,至于托谁的名当然也不是全无意义(例如陈士铎《石室秘录》托岐伯传书,
但从序文、医学思想传承和历史背景来考察,有认为可能为傅山所传),但要从
两汉文献讲到传说时代的人物,还是别想太多的好。
: → kingstong:全失传啊!不过都提炼成科学中药了...呈粉末状,毒性去除 12/18 14:2
: → kingstong:得更完全,药效也更增加,毕竟经过萃取,所以成分浓缩 12/18 14:2
: → kingstong:比起煎煮出来的草药也更不伤肝肾 12/18 14:2
科科,这可不一定,多数科中和水药都开的医师共识一般都是科中弱很多喔。
这方面问题其实还不少,不过很多造桥铺路的工作应该要由国家带头推动,但
是上面那些大人物喔……只能说除了科科还是科科,虽然不能说钱都烧在奇怪
的地方,但造桥铺路这种基础工作还很缺乏是真的。
: 推 neromeri:中药本来就有炮制法可以去除毒性,而且水煎药效应该更好 12/18 14:3
共识应该都是水药效果优于科中没错,不过科学中药至少有个好处啦,GMP这
标准虽然不怎样但好歹是有六十分的。
因为民间中药行的专业水平其实不太稳,若非医院或诊所自备水药、或是买调理
用中药的,如果如果不会买又没有熟悉好药房的,最好还是吃科中比较安全、或
大卖场那些不怎样但也不太会吃出问题的调理包──总之别自己乱买乱吃就是。
: 推 kingstong:一碗药汤萃取出的有效成分可能只有一茶匙的粉末,只是呈 12/18 14:3
: → kingstong:液态状吸收会更快吧!且水本身有它的饱和度,超过就会呈 12/18 14:3
: → kingstong:固态撞沉积于底部 12/18 14:3
作者: aaa8841 (匡国军节度使)   2013-02-18 18:49:00
推专业
作者: Uber (Uber)   2013-02-18 19:40:00
( ′﹀‵)/︴钓出草药魔人e大
作者: dhcs (eesti)   2013-02-18 20:50:00
专业推
作者: oldfatcat (老肥貓)   2013-02-19 00:13:00
值得一推的专业文
作者: Scarugly (伤疤丑男)   2013-02-19 01:09:00
推一个,观念正确
作者: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3-02-20 16:40:00
大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