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不要感动 不要小清新 台湾纪录片须走出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3-12-10 15:50:00
不要感动 不要小清新 台湾纪录片须走出单一化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12/07/OT1312070002.htm
香港文汇报 记者 伍丽微
今年年中,台湾“文化部”宣布以“五年五亿纪录片行动计划 ”推动台湾纪录片的拍摄
工作,政策对纪录片工作者来说,又惊又喜,喜于“文化部”额外向“行政院”申请经费
,重视纪录片发展,另一方面,也担心拨款利用不当,“有心人”透过漏洞极欲分一杯羹

台湾政府高调支持纪录片工作者,旁观者看覑自然又羡又妒,但身在其中的人却认为,台
湾纪录片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于资金或社会支持,而是纪录片在过度消费的电影市场中,
慢慢失去本质,变得愈来愈商业化。
社会支持多 放映渠道广
“五年五亿纪录片行动计划 ”明年正式启动,“文化部”早前出来解画,解释政策的主
要内容,包括以两千万台币为纪录片工作者成立“纪录片补助金”,补助项目不再限于制
作,而包括行销、放映等部分;此外,“文化部”也打算将两年一度的台湾国际纪录片双
年展改为一年一次。
政府高调拨款
纪录片工作者暂时可以松一口气,当初“文化部”宣布计划时,业界不少人士质疑经费如
何利用。资深纪录片导演李中旺接受记者访问时便说:“五年五亿算不错,希望是用来改
善纪录片的大环境,而不是用来补贴制作,譬如成立专放纪录片的放映室、国际双年展从
两年一次改为一年一次等。”纯粹补贴制作费用的话,商业电影公司可能为了分资源而拍
纪录片,“这会是一个灾难。”
是次计划的金额与幅度都非常大,这与龙应台在香港居留期间,受邀担任第一、二届华语
纪录片节评审、进而关注纪录片发展不无关系。而她也强调,会要求所属单位绝对不干涉
纪录片工作者的拍摄想法,保持纪录片的独立精神。
各类型补助多
相对香港、内地,台湾纪录片的拍摄环境、放映渠道、政策支援算比较完善。台湾“文化
艺术基金会(国艺会)”一直补助各种艺术类型,在影像艺术方面,专门补助纪录片拍摄
、动画创作、实验短片,分常态性和专案两种补助。常态性补助从十万到六七十万台币不
等,而专案补助的金额更高, 一部影片大概补贴一百二十万至一百五十万台币左右。 资
深导演一般竞争专案补助,一年大概有四至五位导演获资助。
除了“国艺会”,公共电视的《纪录观点》节目也不时邀请导演拍片,李中旺的《天亮了
》、沈可尚的《筑巢人》都有公共电视补贴其中一部分制作费用,完成后在《纪录观点》
播放。从1999年开播的《纪录观点》对纪录片导演来说,是一个不错的纪录片作品放映平
台,但当中存在限制,“没那么多人看公共电视,它的收视率都不太好。”政大传播学院
副教授郭力昕说。
李中旺便表示,电视台的制作经费不高,拍摄的时间也不能太长,重要的是使用的器材规
格都偏低。“一部纪录片的经费一般要一百多万(台币),但电视台的制作经费只有十多
二十万。”始终,电视与电影制作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沈可尚与公共电视合作十多年,今年凭《筑巢人》(《纪录观点》节目)获台湾金钟奖非
戏剧类节目导播奖,却爆出公视内部自我审查,要求修改片子部分内容。同时,沈可尚也
说,与电视台合作,作品会牵涉到版权问题,在公共电视播完后再拿去院线放映,电视台
会不高兴,如果片子拿去参加影展,发行商对版权有兴趣的话,“电视台会却步,觉得自
己有一半的版权,这有点麻烦。”
CNEX大力支持
而由三个台湾人在2007年成立的CNEX基金会也不遗余力地推广纪录片工作,他们在两岸三
地设置工作室,每年投资、发行、推广纪录片。从2010年起,CNEX每年都举办“华人纪录
片提案大会”,邀请国际媒体、买家到台北,协助华人纪录片拍摄者与国际性的电视台或
基金会面对面交流,商讨投资、合制及发行的可能性,本地作品有被看见的机会。
台湾也因为有国际纪录片双年展、台北电影节、高雄电影节、金马奖这些历史稍微悠久的
影展,不缺播放管道。
有平台,有资金,因而郭力昕直言:“钱不是最大的问题,台湾在两岸三地是最幸运的,
言论有自由,没有审查,香港和内地都没有官方或半官方组织支持,而台湾有机构去提携
、有相关补助,这样的地方不存在拍纪录片活不下去的问题。”但他对台湾纪录片目前的
状态并不满意。不只是郭力昕,沈可尚、李中旺,甚至吴乙峰等导演都不满意,觉得台湾
人都用所谓的“人文精神”、“小清新”来打动观众,纪录片缺少内涵。
贩卖感动 缺少自我期许
“纪录片愈来愈像产业,我不反对纪录片有商业效果、有更多人看、在院线上映,我乐见
其成纪录片有盈余利润。但我不希望看见纪录片为了存活而变得像一个商品,这会失去它
原来的初衷。拍纪录片的目的是更好地反映现实,而不是利用现实一些较为可口的题材来
跟剧情片抢观众抢票房,这会因小失大。”郭力昕说,纪录片应该更深入地看世界的现实
,有弥补过度娱乐化的功能,如果纪录片又变成一个娱乐品,大家看得轻轻松松、报喜不
报忧的话,纪录片就失去它的定位与功能。
贩卖热血情怀
台湾纪录片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贩卖感动、贩卖“小清新”,像吴乙峰导演所说,逃避碰触
“耸动性”的话题,线院上放映的几乎都是温暖、热血、赚人热泪的片子。沈可尚以他前
几年拍的《野球孩子》为例子,这也是公共电视有份资助拍摄的片子,“ 他们找我,希
望我拍一部很热血的棒球纪录片,那时刚好台湾棒球发展一百年,我拍了很多热血的镜头
,但我就是没办法那样说故事。”最后他剪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版本,在欧洲参展后,版权
立刻卖掉,但台湾的收视、票房都非常差。
自从2004年吴乙峰导演的《生命》在院线上取得破千万的票房成绩后,进入院线的纪录片
愈来愈多,但套李中旺的话说,故事、题材都很单一,都是欢笑、感人、温暖的片子,“
大家都一窝蜂地抢覑拍。”《奇迹的夏天》、《星光传奇》、《青春啦啦队》、《态度》
、《不老骑士》等都是同一个基调──热血感人,郭力昕忍不住问,“这些故事本身就很
感人,里面的挫折、努力、勇气都值得谈,但后面一些很无奈的事为什么都不碰触?”
“纪录片如果只有这样的企图是不够的,”郭力昕感叹不已,“纪录片不是没有钱被逼到
绝路而变得商业化,可能这也是台湾的一个特质,很多东西拍覑拍覑就变得很温暖,台湾
这种小清新文化特别强嘛,不只是纪录片,剧情片、音乐、电视剧、通俗文学都充斥覑这
种现象。”
错误的引导
年轻一辈的导演受这种模式的片子影响,会产生“拍纪录片就是这样”的想法,专拍合乎
大众口味的题材,轻松又没有负担,“这不就是拿真实的题材去生利润嘛!”
李中旺也强调拍纪录片不应该想覑怎么取悦观众,“拍纪录片本来就很边缘,如果目的性
太强的话,拍出来的片子会有所妥协、会扭曲,希望观众看了会大笑大哭,这种想法是不
对的。”而成长过程中受李中旺、蔡崇隆这批纪录片导演滋养的沈可尚也很忧虑:“我还
蛮替台湾下一代的纪录片工作者担心,我是看覑崇隆导演、中旺导演他们的片子长大,会
想比他们做得更好,会有这样的企图。对我来说,纪录片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高贵的片型,
要有一种社会的高度、有一种关怀人的高度,这是纪录片最基本的状态。”
处于过渡期
总括而言,台湾纪录片的生态很不健康,但沈可尚也不悲观,觉得这是纪录片发展的一个
过渡期,久而久之大家会腻,慢慢会“从单一走向多元。”他坚持自我,拍的片虽然未必
在台湾有好成绩,却深受欧洲电视台青睐,目前手上的纪录片有来自法国电视台和丹麦后
制公司的资助。
隔离饭香,台湾纪录片的状态看似有很好的发展,但里面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解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