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真实的力量 当纪录片抢进商业市场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3-12-06 16:48:08
http://tavis.tw/files/15-1000-14120,c171-1.php
文.葛力泰
2013年可说是台湾的“纪录片年”,一年之内就有10多部纪录片在戏院商业映演,尤其“
看见台湾”全台热卖,创下破亿票房,更是之前难以想像的盛况。不过这部纪录片在台发
烧,除代表它的内容、议题、情感广为台湾观众接受,也是台湾纪录片由最初实验性质的
单厅映演,到取代电影、抒发台湾集体情感,及至现阶段集合各路资源打造商业映演规模
,历经15年演变发展的结果。
台湾纪录片进戏院
早年台湾几乎只有政宣片、没有纪录片,从金马奖得奖的纪录片如“今日金门”、“成功
岭之歌”、“庆祝六十五年国庆活动”等片名即可看出端倪。早在1950年代,国防部总政
治部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与台湾省新闻处台湾电影制片厂(台制)也都大
量拍摄新闻片和纪录片在戏院、学校、军队等管道放映。但电视普及后,新闻片、纪录片
随之失去戏院的舞台。
1997年胡台丽“穿过婆家村”可说是电视普及年代后台湾第一部在戏院商业映演的纪录片
,当时在真善美戏院独家上映一周,票房约50万(当年一般票价约180元、该片票价为100
元)。影片从外省媳妇胡台丽看婆家迁村经过的内容,引起观众共鸣,首映台北市长陈水
扁邀台北市中小学教师300人一起观赏,加上不少艺文人士推荐,让胡台丽此一大胆尝试
成功。
从“美丽少年”、“生命”、“翻滚吧!男孩”到“无米乐”
1999年陈俊志以同志为主题纪录片“美丽少年”因在敦南诚品首映反应热烈,陈俊志于是
在3月承租影厅小型放映,让影片进入主流戏院,后来又南下高雄戏院上映,在当时引起
话题,票房表现也不错。
2004年以九二一灾后重建为主题的“全景映像季”系列纪录片在九二一5周年前夕于台北
总统戏院上映,这系列影片以吴乙峰执导的“生命”为主打,加上吴乙峰的“天下第一家
”、李中旺“部落之音”及郭笑芸“梅子的滋味”等。由于网络时代来临,透过广邀网络
写手在部落格推荐散布口碑,又有艺文人士、政治人物、学校团体等纷纷力挺,不但上映
戏院扩及中、南部,北市上映两个月的累积票房也破1000万元,在台湾片全年票房不到1
千万的时代,真可说是奇蹟。
“生命”在台湾票房市场异军突起后,林育贤执导的“翻滚吧!男孩”、颜兰权与庄益增
执导的“无米乐”也在隔年上戏院,并在台北市分别有427万(全台约550万)与259万(
全台约400万)的不错票房。
“生命”以九二一的集体记忆和疗伤重生打动观众,“翻滚吧!男孩”和“无米乐”改由
体操男童与台南后壁的老农为主角,前者温馨励志、点出台湾运动人才培育问题,后者探
讨错误农业政策下农民生计的困局、也呈现台湾农民乐天坚毅的态度。不过两部影片其实
在戏院商业映演前,都曾曝光。“翻滚吧!男孩”曾在2004年9月的“纯十六影展”中获
好评,第二年的戏院版又加入新发展。“无米乐”先在2004年于公视播出,次年5月在全
台5家戏院上映。
无论“翻滚吧!男孩”或“无米乐”推出伊始只在小众间有口碑,直到上戏院展开宣传,
依循网络部落客、艺文人士推荐、政治人物观赏等模式才引发热议,也更突显纪录片的“
戏院效应”。 从“被遗忘的时光”、“乘着光影旅行”到“牵阮的手” 不少人回顾“生
命”、“无米乐”等片的卖座情况时,都认为这批纪录片补足当时台湾剧情片的缺口。由
于台湾电影陷入谷底,创作内容与形式又较冷僻,反倒是有情节、有人物、又充满情感的
本土纪录片更可亲。
温情感人是导演杨力州的强项,他与张荣吉执导的纪录片“奇蹟的夏天”也一改“生命”
、“无米乐”等以DV投影在戏院播放的方式,将影片转成35厘米拷贝、又制作杜比音效,
等同一般商业电影的规格。
台湾纪录片资金多半来自公视或各级政府补助,但杨力州又另辟蹊径寻找电影公司、非营
利组织及企业合作。2006年记录偏乡国中生足球梦的“奇蹟的夏天”由山水电影投资,票
房约两、三百万;2009年侧写游戏橘子执行长刘柏园、林义杰与陈彦博赴北极挑战极地长
征的“征服北极”,由游戏橘子关怀基金会赞助拍摄。2010年的“被遗忘的时光”与2011
年的“青春啦啦队”则分别与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会和联合劝募合作,两部纪录片都为公
益“代言”,并各创下全台破600万与500万的票房,不但提醒社会对老人问题的关注、收
益也回归公 益团体。
除了公益社福取向的纪录片,“乘着光影旅行”和“牵阮的手”也有不错的票房。前者以
诗意影像拍出“光影诗人”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后者以田朝明医师和田孟淑(田妈妈)的
爱情为主轴贯穿台湾反对运动史,更以全台700多万的票房成为“不老骑士”前最卖座的
台湾纪录片。
从“不老骑士”到“看见台湾”爆发
近年来台湾电影市占率增加,台湾纪录片总票房也相对提升。去年秋季推出的“不老骑士
:欧兜迈环台日记”由弘道老人基金会出资,描述一群平均年龄81岁的老人骑机车环岛的
过程,上映63天、全台卖座破3000万,开发纪录片前所未见的票房潜力。
2013年可说是台湾的纪录片年,除了数量多、票房表现与社会影响力也相互作用。杨力州
以八八风灾甲仙地区居民为主角的“拔一条河”与超商合作,创下全台35家戏院联映的纪
录,全台票房达1200万。“一首摇滚上月球”由罕见疾病患者父亲组成的乐团出发,深入
罕病家庭,除有700万的全台卖座,也获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
今年底“看见台湾”是台湾纪录片能量的大爆发,上映首周三天全台就有1100万,声势与
票房均逆势上扬,获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后,更拉抬气势,一举冲破亿元大关。该片的台湾
主题、对土地的热爱也都与近年卖座台片如“赛德克‧巴莱”、“阵头”等有相似之处。
台湾因为缺乏如欧美的纪录片电视频道,纪录片的映演平台转向戏院是增加曝光度与话题
讨论的方法,但也有诸多隐忧。纪录片在戏院与商业片竞争,影响创作者与出资者不得不
有更多市场考量。由于缺乏企业或社团资源的纪录片易遭市场忽略,导致题材与形式不够
多元,诸如“面包情人”、“金城小子”等纪录片虽获不少奖项肯定,但因缺乏台湾元素
,票房不佳。
此外无论企业或社福团体的“另类置入”模式是否恰当也有争议,尤其每部纪录片想保本
均得仰仗团体包场等,都让台湾纪录片因为上戏院可能有更偏狭的走向。纪录片向来被视
为社会的良心与灵魂,在纪录片接连卖座的同时,更应思考创作纪录片的本质,才非迷失
于漂亮的数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