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文章一出来,就有不少回馈,
我针对几点大家在留言或其他地方讲的意见,
做点回应。
一、你的书店会放哪些书?
我是主题选书,针对某个议题,选五到十本书,供大家快速理解某个领域的内容。
过一段时间会更换主题,同时也不会有库存压力,不用处理退换书的问题。
也不需要太大的空间,等于租金可以压到很低。
客人来我这里,是相信我的服务,所以我也不用特别进新书
但最近书店在搬家,所以没有固定地方,
我现在是和客人约在咖啡厅,
如果对我推的书没兴趣,也可以问我推荐特定领域,哪些书适合阅读。
二、书店会不卖周边吗?
会,但会配合主题。
等书店的场地用好,我想做一档和毒物推理小说有关的主题选书。
在法规允许下,想卖杏仁汁看看XD
三、为什么会想推小额赞助?
因为买书有很多隐性成本,
像我之前藏书有一千多本,平常没什么大问题,但搬家时就吃到苦果了。
不要说一千多本要装箱、上架需要花多少力气,
光是找到空间放书就是个问题。
更别提有些书,我可能只是写论文参考或读完觉得没价值,
并不打算久留,
但这些书要找二手书或拿去资源回收,也是需要花心力处理。
搬了几次家之后,我都倾向借阅图书馆的实体及电子书。
买书的次数越来越少。
但我的阅读习惯还是没变,
以我的例子来看,我认为出版业的困境,
在于大家不买书,但不买书的原因不是不阅读,
如果真的大家都不阅读,那图书馆应该没有人读书才对,
可是大家如果真的去图书馆看,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所以我认为出版业要摆脱目前困境,应该增加小额赞助的管道。
像我很有意愿拿钱给出版社,但我不想买书。
三、小额赞助的模式会成功吗?
YouTube有超级感谢,Twitch也有斗内机制。
目前第三方的支付平台也发展成熟。
宫庙也有随喜香油钱。
从网络或台湾民情来看,
小额赞助的活动并不少见。
过去中国的说书人,也是靠底下听众打赏过活。
我认为书店、出版社开设小额赞助的成本,其实不高。
需要注意的是如何确保这些小额赞助真的回馈给出版产业,
而不是被人私吞。
所以我现在都是小规模尝试,都先推认识的人的作品,
免得被对方认为是诈欺。
目前除了推何玟珒、洪明道的作品,未来也会推其他人的作品。
四、书适合这样子推吗?
适合,应该说大部分的艺文产业都适合。
因为艺文作品很难有公定价,即使有一个价格,也不代表所有人都认同。
所以目前出版业界讨论的图书定价制,其实我是持反对态度。
我认为应该有更弹性的订价机制,并且不是和书籍本身挂勾。
让读者自由定价带来的好处,
就是可能会有人愿意为一本书花好几千块赞助。
为什么有这个可能呢?
我的看法是,因为书有几点特质:
第一点 某些书的潜在客群就是很少,但愿意花大钱。
依我的观察(若不对请指正),
喜欢军武和铁道的人不多,但很愿意花钱。
如果依照目前的书市逻辑,
不会有人因为很喜欢这本书,所以就买十几本然后放在家里。
一定是买了十几本,然后分送给其他人。
但这样子在统计、推估潜在读者时,会出现一个问题。
出版社会以为有这么多的潜在读者,
但殊不知潜在读者不多,虽然人少,但愿意花大钱。
如果是小额赞助,就可以更清楚掌握这些人。
出版社也不用执著书的刷数。
首刷一千本,但只要其中有一百位读者愿意花十倍的价钱。
等于剩下的九百本是接触其他读者的媒介了。
同时也很难造假数据,流量可以买,借阅数可以用机器人刷。
但这是真金白银赞助作者的,买榜的成本会非常高。
第二点 大家可能都买这一本书,但喜欢的地方不一样
我和顾客讨论书的内容时,会发现同一本书,大家喜欢的地方不一样。
这一点在短篇小说集更明显,
对读者而言,可能他只喜欢三分之一的内容,
要花整本书的钱可能会心痛,
但赞助金额只是三分之一,那就不这么痛了。
我同时也在收集读者的数据,可以回报给出版社、作者。
以古代的说书、现在站立喜剧来看,
都需要观众提供即使回馈,作品才能越改越好。
小额赞助、和读者交流的资讯,就是很宝贵的资料。
以上的数据,很难呈现在目前的书市,也很难让出版有依据调整策略。
这里我有个假设,
黄山料的作品之所以书会大卖,不是台湾的大多数读者喜欢他的作品
而是在目前书市的框架下,
只会呈现愿意花小钱的多数读者,
无法呈现小众但愿意花大钱的读者。
就像梅迪奇家族愿意赞助天才艺术家,才造就欧洲文艺复兴。
大家愿意赞助的钱不多,但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钱。
我相信有些人愿意花大钱支持文学作品,
如果我们都相信文学能拯救一个人的一生
那也应该相信被拯救的人愿意花钱回馈作者,
我们并不缺好作品,
而是缺一个好的回馈机制。
以上是我的看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