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决定简单的生活
作者:佐佐木典士
出版社:三采
出版年:2016
前言
一开始先是作者介绍,然后是书中摘要,最后是心得。
书中摘要不会按照书中章节一章一章摘录,而是我自己最后统整出来的笔记。
作者介绍
1979年生,香川县人。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毕业
出版社编辑
书中摘要
人为什么要拥有东西?
拥有(新刺激)>>>习惯>>>厌倦>>>对抗厌倦
对抗厌倦的方式:
1.购买新商品(新刺激)
2.旧换新(重新刺激)-我自己加的,书中没有
3.增加数量(增加刺激量)
4.购买价格更高或者更好的同类物品(放大刺激)
拥有物品的结果
我们想要“展现自我价值”,所以需要这么多的“非必需品”。但是你拥有了物品,
物品越来越多,最后空间不足、混乱肮脏变成物品拥有了你,甚至“物品奴役了你”
极简主义者定义
1.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的人
2.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标而减少物品的人
55项减物法则(我只取对我有用的)
9.先从“垃圾”开始丢起
14.拍下自己丢不掉的东西
21.丢掉“过去”的执著
22.丢掉“早已遗忘”的东西
23.不要发挥无谓的“创造力”
某个东西已经丧失原本用途,不要用在其他用途上
24.丢掉“原本”的念头
a.承认亏损,提早放手
b.不要用“购买价格”来看待物品价值
34.丢掉不想再买第二次东西
Q:如果我失去了这样东西,是否还会花同样的钱再买一个
A:我绝对不会再买相同东西>>>丢掉它
A:下次我会买其他商品>>>找到更好的东西取代它
A:我还会买同样的东西>>>留下它
46.一换一原则
维持固定数量即可:维持固定的衣架数量
50.不因便宜而买,不因免费而拿
浪费空间成本与整理收纳时的心力成本
51.“烦恼”该不该丢时就要丢掉
对必要说YES,其他全说NO
15项进阶版减物法则(我只取对我有用的)
2.以制服的概念搭配私底下的服装
找寻心中的“制服”
4.想了五次要丢的东西,请立即丢掉
13.“减物癖”与“囤物癖”是同一种病
a.拥有这个东西很丢脸
b.要丢东西前先问自己:我真的应该丢掉它吗?我是不是为了丢而丢?
14.极简主义是一种方法,也是揭开未来人生的序幕
减物不是目标,而是减物之后,想要从事什么样“重要目标”
极简主义是“序幕”,而不是闭幕
丢东西之后的12个影响
1.增加可以运用的时间
a.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不受广告、媒体影响,进而减少购物时间
b.果酱研究
给予消费者6种果酱选择和给予消费者24种果酱选择有何差别?
前者会带给消费者更多满意度,后者会让消费者陷入“自我怀疑”:是否选择正确?
c.减少时间找寻、整理、收纳、打包的时间
“充裕的时间”可带来幸福;“充裕的物质”却会让人不幸
2.感受自由,获得解放
成为行为者;而非拥有者:成为看电影的人;而非拥有许多电影光盘的人
3.不再与他人比较
经验比较,难分高下;物品比较,高下立判
5.专注力提升,贯彻自我
物品不再是“沉默的待办事项”
11.活在当下
人只能体验现在
结语:于是 我沉默了 期待你开口
心得
极简主义不仅想要减物,甚至是想要“减掉关系”
第4章丢东西改变我的十二件事,第五件事情:不害怕他人目光。
其中第242页说道:“强势地向心仪对向表白,成功交往(以前的自己绝对做不到)”
隔一行又讲到“虽然交往对象后来狠狠甩了我,但我安慰自己,
一定是因为我还没贯彻极简主义,交往期间我太在乎对方的想法。”
这一段我想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逻辑上的问题,
若女方是极简主义者,那么这段关系对女方来说是不是也是一种“累赘”,必须被减掉。
若女方不是极简主义者,那么对女方来说,跟一个极简主义者交往,
是否对于她是一种很沉重的负担?如何同居?如何一起生活?
因此回到一个核心问题:“极简主义者到底如何面对关系?”
作者因为女朋友跑了,也没有跟父母同住,更没有小孩,
从事的出版工作也不需要大量面对人群,不像是业务那样。
后来作者又辞了工作搬去乡下住。显然“极简主义”是很适合他自己的生活模式,
同时也“很专属”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极简主义不单单是要减物,甚至是减掉关系。
所以55项减物法则第40项“别人有就向别人借”才会说到如果同学不借你毕业纪念册,
那么就代表同学根本不是你的朋友。因此重点不是同学借不借毕业纪念册的问题,
而是极简主义者周围的人能不能接受“极简主义者”所带来的麻烦。
若不能,极简主义者应该减掉跟这个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