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凤的破框思考力 : 关于工作、学习与行动的方法
图文好读版:
脸书:https://reurl.cc/Or4V3A
IG: https://reurl.cc/0dXE0M
【推荐你读这本书,如果你总觉得...】
1. 工作上遇到难题时,交给比较厉害的同事去解决就好。
2. 有不错的想法不要太快丢出来,免得被别人学走。
3. 我的兴趣没办法当饭吃,好像不该浪费时间在这上面。
【我学到的3件事】
1. 避免过度使用3C产品—让身体和萤幕之间多一层“屏障”
从智慧型手机问世至今,唐凤一直有意识地避免用手指直接碰触3C萤幕(除非是需要放大
或缩小画面时),他坚持要用“触控笔”来取代手指滑动萤幕 。
因为如果直接以手指和触控萤幕互动,手指所收到的所有刺激就会变成身体的一部分,大
脑会分不清楚“虚拟”与“真实”的界线。
也就是说,大脑会误以为“手机是身体的一部分”,这会导致人们无意识地滑动萤幕、看
到超连结就想点下去、看到红色圈圈里有数字就想点开,不知不觉浪费了许多时间,而无
余裕去进行创造性思考。
因此,唐凤建议在装置设备与人之间设立一个“屏障”,无论是使用触控笔、声控或是键
盘都可以,如此一来使用者较能回归理性,随时抽身去做别的事情;如果已经是3C上瘾者
,他建议可使用“番茄钟工作法”,每25分钟提醒自己休息一下,离开萤幕去做别的事。
2. 真正的成功来自于共同价值的达成—“共同经验”是教准用的准心
唐凤在2016年被延揽入阁做数位政委时,开出了2个条件:
#1 每周三和五远距工作,不用到行政院办公室
唐凤需要吸收大量来自各地方政府及局处提供的资讯,如果待在办公室,会很常因同事来
找他,或是长官临时召开会议而被打断,所以他设定每周一、二、四是专门讨论及开会的
日子,三、五则会找个地方心无旁鹜去消化新知,才不会每天都觉得有新东西、来不及反
应。
#2 工作不受空间限制,在任何地方工作都算工作
唐凤上班时间很少在办公室,他不是在社创中心、就是在台湾各处实地访查,了解立法院
公听会或是协作会议的议题。
既然网络可以打破距离,为何他还坚持到现场呢?唐凤认为要帮一件社会问题想解决方法
时,要先移动到最靠近“痛点”的地方,而不是关在台北办公室里想破头,如此一来才能
创造与议题相关的“共同经验”。有了共同经验,在主持会议时,就可以先分享自己与在
场者的共同经验,讨论才有可能聚焦,也才会有意义。
★关于这点我实在非常有感,当年我一考上高考,就分发到中央单位,光凭著课本和法条
知识,就要建置出一套跨部会和私人机构的整合系统,虽然在过程中渐渐和各地方政府学
习到许多,但内心总觉得有点不踏实,也因此在任职1年半后决定转调到更接近实务的机
关进行磨练。
(虽然当时被主管说:妳傻啊,要待在中央单位视野和格局才会不一样。但我觉得我的公
职生涯才刚开始,其实也不急于这一时半刻…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我做了正确的决定)
3. 数位转型的迷思—数位转型≠电子化
现在很多政府单位在数位转型上面临的问题是:多数人还是习惯用“纸本”思考,然后在
线上去模拟纸本的状况。这样并不是“转型”,只是“使用数位工具”。
所谓的数位转型,应该是借由数位的工作流程,改善原本使用纸本有限制的地方,让工作
变得更自由、更省时、降低风险,例如自动化、缩短时间、跳脱地点限制或激发创造力。
★如果只是引进数位工具,对流程不一定会有帮助,甚至反而是在浪费时间。我印象最深
刻的是,先前待过某单位,不断力拼科内业务的“电子化比率”,开会时与会人一定要使
用“公用平板”线上签到(还不能用个人手机,因此没减少排队时间),最后要签会议纪
录时,承办人还要上系统把签到单印出来一并陈核(那这样一开始用平板签的意义是??
?)
【关于本书我还想告诉你】
本书由唐凤口述、杨倩蓉采访撰文,以新角度去检视公部门的做事方式,但字里行间不会
感受到一丝批判,书中提出不少能做改变的方向,在公家单位上班的人读起来应该会特别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