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图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madeleine/
Podcast有声版:https://apple.co/4bLZQo4
这本《玛德莲》是去年在承风书店闲晃时遇到的散文集。封面上有一只墨黑的马来貘,配
上朱红的底色,十分抢眼,加上久闻杨佳娴大名,便马上冲动购买。
读完很是喜欢,但完全不知道怎么下笔写心得。简单在 Evernote 上写点感受后,便一直
搁到到现在。不过想想,既然喜欢,或许还是应该试着分享看看,于是有了这篇,大家就
随性读读囉!
【小巧精炼】
这本散文有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其中有非常多小巧的极短篇,许多甚至只有数百个字。觉
得李桐豪在推荐序用的标题“炼金术士”很是妥贴。如他说的:
炼金术士颠倒通识与常识,错置文字的意义,万事万物在她的手中如一只魔术方块,碎裂
了颜色,扭曲了秩序。然而轻巧一转,即是璀璨夺目的风景。
口说无凭,拣几篇让大家感受感受。像这篇关于散步的炫目随笔:
夜半,从宁夏夜市走回云和街。樟树们的铁枝条藏在深深的暗影哩,染著金绒光的叶子们
,有沉默的华丽。有些故事很短,足以引起精神的痉挛,带来梦的紧张,而有些,则像是
那一片碎玻璃铺成的行人道,过了很远很远,依然依稀看见闪烁,闭上眼睛,那细锐的光
角还镶嵌在瞳孔边。
杨佳娴的字不只绚丽精准,许多寻常事物透过她的文字重组,常常让我感受到一种奇妙共
鸣。像这篇关于云的随想:
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那看来变化的纹理簇拥著同样的虚无。“生活是伟大的失眠”,
佩索亚说。
又比如这篇对影子的反思:
波赫士说,“我几乎没有抽想思维的能力,你们一定注意到了,我不断地引证和追忆。”
走在傍晚蓝色街道,复杂的光源使得一个人同时拥有十二个影子,好像是我在这个十字路
口度过的岁月的总和。
李桐豪在序中提到,汤舒雯在这本书出版后在脸书上问杨佳娴是否认为写作有进步,杨答
:“写得更精确,更经济。”显然她是有意识地去精炼自己的文句。必须说,阅读这些短
篇真的很享受!
【灰沉隐暗】
除了精炼,这本散文集还有另一个特色,就是许多地方都带着一种苍凉的、衰败的感觉,
有些时候甚至是阴沉。这边一样捞几段给大家尝尝。比如这段对动物遗蜕的小感:
在政大读书时,爬文学院旁行健道,时常捡到蝉蜕。透明的空壳,混浊的虚空,放在耳边
,也许还可以听见晚夏噫气。也曾在屏东某树林内捡到蛇蜕,鳞片依依,微湿,拔了筋的
铁笛。今晨在埔里山上小路闲晃,几次看见辗平如后纸的蛙尸,瘠瘦的,远望如老象腹上
斑癣。
再比如这段睹房思人的小记:
环视这房子。我看到许多我心爱的物事。我想把他们送给你。印有米昆德拉脸庞的魔术方
块,写了莫名其妙感想的小笔记本。我想送给你玻璃酒杯的碎片,剪下的指甲,脱落的洋
装钮扣,一根落在洗脸盆的睫毛。脱手心爱的物事,脱手自己的心。离开,发黑,朽烂,
酸风中消逝如微尘。
又或是这段关于等待的小感:
有时候人在等待中被等待伤害,或者在未来被过去的欢乐伤害。在欲雨未雨压抑如双臂遭
绑的青蟹那样的下午,被忽然领悟的愿望伤害。—是梁秉钧三十年前的诗句,那些泥泞亦
是这般真实/黑暗中遇见蛋壳的碎片”,也许跨过去,也许踏得更碎。
好爱“也许跨过去,也许踏得更碎。”这句。书中的许多段落都是这样,短炼深邃,读了
常觉得被什么点到般,微微闷心。
【谈书】
最后想聊聊其中“谈书”的部分。杨佳娴往往短短几笔就让人感受到一本书的魅力。比方
说这篇对陈映真《山路》的简感:
和学生谈起〈山路〉,那以忏悔为基调、以乌托邦的破灭为代价的纯美人格的风姿,那种
自苦的意志,以及所有被损害者为兄弟的高洁意识,无论读多少次,都令人有一种敬慕。
敬慕小说里折磨般劳动着的蔡千惠,也敬慕陈映真。
作为小小说书人,真的相当佩服如此功力!而她也常常从一些摘句出发反刍、抽练出许多
值得细品的哲思。比如书名“玛德莲”应该就是来自这篇读波赫士的随想记录:
读波赫士引用爱默生,说“藏书室是一处有着许多迷睡的灵魂的神奇陈列室,当我们呼叫
它们,这些灵魂就会苏醒过来”,诚然迷人,然而这形容拿来讲木乃伊的陈列室好像也可
以—当印和阗呼叫他们的时候。接下来他说,“每读一次某本书,每回忆一遍这次重读,
都会有新意”,因此,“书本就是赫拉克利特说的那条不断改变的河流”,这一次吃到的
玛德莲和上一次吃到的,绝对是不一样的。
而她的随想有时会跳到相当远的地方,读来常有惊喜。例如这篇从张爱玲的作品谈起“男
人”的短文:
看到张爱玲〈心经〉写“一个高大身材,苍黑脸的人”,觉得是你,〈多少恨〉写一个男
人“有点横眉竖目的像是舞台上的文天祥,经过社会的折磨,蒙上了一层风尘之色”,也
觉得是你。断章取义,乱所比附。是亿万年前磨锉溶解的泥沙,苦的,咸的,一泓海水中
看,在最小最近的地方重新改变的鱼缸的颜色。
好爱这样有点乱七八糟却又莫名合理的随想心得,我大概永远写不出这种东西(笑)。
【后记】
如开头说的,这篇心得难产很久。硬要说这篇也比较偏摘录,没太多“心得”,但真的是
很美又很犀利的一本散文集,还是想尽可能推一下。
这本书是 2012 年出版的,已经好些年前的书了。谢谢承风特地把它展出来,让我有机会
与之相会。题外话,杨佳娴去年其实有出新书《以脆弱冶金》。之后应该会再找来看看,
希望到时候心得能写得顺些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