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imgur.com/4pnz0mP.jpg
与其说这是本作者的自传,不如说它是作者的生涯纪录并概括了生活的缩影。
森林修行派的比丘或比丘尼的生活特点,就是专注在冥想、朴实与道德。
从前言开始就先强调:“不要相信你的每个念头”,这点一直让我百思不解,如果连自己都
不相信,那世界上还能相信谁呢? 带着怀疑的心态,翻开第一章节。
第一个学习到的是呼吸练习,人就是靠呼吸活着,听起来似乎很稀松平常,但要不带杂念的
呼吸冥想确实不容易,因为一闭上眼,四面八方的噪声就会随之而来,可能还无法一一去除
。作者花了十七年才习得这项功夫,当森林僧人初期,他也常常冥想到睡着,原来他也是个
平常人,加上他是因为失恋伤心欲绝,而毅然决然放下一切,寻求宗教的寄托,让我有想继
续读下去的动力。
第六章解答了我先前的疑问:“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刻,深渊很可能是无底的,它真的可以把
我们折磨到死。”“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念头,也不能决定它们应有的样貌。也许我们能以
不同方式助长念头,给予它们不同的空间,但我们无法操控脑海中要跳出哪些念头。我们只
能选择是否要相信它们。”或许在脑海中跳出念头时,我们仍要思考,现在它是否对我们有
好的帮助,进而相信它,而非一味地相信我们的每个念头。
最喜欢的章节是第十四章:可能是,可能不是(mai nae)。里头说了一个智慧老人的故事,
面对爱讲闲话的邻居,老人总是不默认立场的回答:“可能是,可能不是(mai nae)。”,
就好像我们永远无法明白当下发生的事情是好是坏,有可能是雪上加霜,也有可能是因祸得
福,尽可能坦然、放松地面对它。
第二个学到的是第十八章的:握紧的拳头,张开的双手。“希望你在生活中能少一点握拳,
多一点松手。少一点控制,多一些信任。少一点我必须先预先知道,多一些顺其自然”“请
尽量多松开你的拳头”
近期读了很多有关心灵快乐的书,这本书最打动我,可能从中投射许多自身的故事,希望自
己也能慢慢地塑造一个强大的自己,让我在摸索人生无助时,还有一个理性客观的声音可以
相信。但请切记“我们最难放下的念头,到头来往往对自己的伤害最大。”,要不断地与自
我对话,达到内心的平衡。期许自己在很久很久的未来,面临死亡的到来,也能跟作者一样
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