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子好读网志版: https://vocus.cc/article/6470d43afd897800015a3fd4
(以下全文复制贴上)
“我可以减肥,但是无法持续下去!”
减肥不成,不是因为你意志力不够。因为大脑的神经回路系统是天生的赢家。
我们都听过少吃多运动、168断食、生酮饮食等方法,但是总是有那么一群人该做的都做
了,体重和身上的脂肪还是不动如山。本书作者是英国知名减肥外科医生,他透过本书告
诉我们,减肥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单靠运动或热量赤字是无法长久维持体重的。
影响食欲和肥胖的因子
人体具有恒定性 (homeostatic),诸如体温、血糖、血压、血液酸碱值、电解质浓度等都
由我们的脑干生命中枢监测,并维持在一定的范围。而体重设定点也是脑干控制的恒定值
之一。当体重偏离体重设定点时,脑部会增加食欲、促进人们进食以增加体重,或是促进
新陈代谢、消耗多余的热量。营养学家估算每多涉入7000 大卡的热量会使人增加1公斤的
体重,我们大多都有经验:过年连假期间每天大吃大喝,假期过后两周至四周体重又慢慢
回到连假之前的数字。如果涉入超过一日所需的热量就会使人持续发胖,那么现代美国人
的平均体重应该会上升到 200 公斤以上,但是大多数肥胖的美国人体重达到150-170公斤
后就不会在直线上升了,7000 大卡=1公斤的理论为什么失灵了? 原因就在决定体重设定
点的下视丘会把体重拉回体重设定点。
下视丘主要会受下面这些因素影响而决定体重设定点:
1. 自律神经促进的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
2. 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
3. 胰脏分泌的胰岛素
4. 巨噬细胞分泌的TNF-α 肿瘤坏死因子
5. 褪黑激素
6. 性荷尔蒙:睪固酮、动情素、孕酮 (黄体素)等
体重设定点的控制回路
下视丘控制的体重设定点和人体许多内分泌是一个复杂、环环相扣的递回 (recursion),
体重决定点的变化往往牵涉到内分泌之间的互相影响,非控制或以手术、药物抵消单一内
分泌的影响就可以达到体重控制。正常的人体代谢,会在摄入食物进到小肠时启动肠脑轴
线,由小肠分泌的肽YY知会脑干中枢已吃饱了停止进食。但是身体有许多贺尔蒙会促使脑
部无视停止进食的讯息,例如交感神经促进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皮质醇是“战与逃”
压力荷尔蒙,也是让人类祖先得以避开恶劣的环境、持续繁衍的功臣。皮质醇会促使身体
倾向储备能量到脂肪细胞,以利不时之需。现代人已无需像祖先一样面对猛兽和无法预测
的自然灾难,但是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仍会刺激皮质醇的分泌,因此生活中越容易紧张的人
通常越难瘦。事实上皮质醇带来生理上的负面影响还有褪黑激素的变化。难以入睡的人通
常褪黑激素分泌量不足,连带影响到瘦素阻抗升高而增进食欲,所以睡眠不足的人也很容
易出现暴食的状况。
瘦素又是什么? 瘦素由脂肪细胞分泌、释放到血液中给下视丘的讯息,告诉下视丘脂肪储
备量已足够,不须再进食,并促进身体新陈代谢以消耗能量。瘦素阻抗提高,会导致脂肪
细胞必须分泌更多瘦素,下视丘会在过量进食后才感受到饱足感,因此体重设定点也往上
提高了。除了褪黑激素会提高瘦素阻抗,另一个人体最重要激素:胰岛素也会提高瘦素阻
抗。胰岛素与瘦素共同竞争下视丘激素受体,所以血液中长期维持高浓度胰岛素的人,也
会有较高的瘦素抵抗,造成较高的体重设定点以及新陈代谢能力下降,这也是为什么须每
日施打高浓度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通常身形会较为肥胖的原因。
另一个我们很常听到的医学名词“身体发炎指数”,其实是量测巨噬细胞分泌的TNF-α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又称为淋巴毒素,可以造成全身性发炎反应 (包含下视丘),且针
对肿瘤细胞有特异性毒性。TNF-α 会削减下视丘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造成胰岛素阻抗,
促使胰脏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引此又再度提高了瘦素阻抗,这下减肥又更难了。
其他还有睪固酮、动情素也会影响下视丘的体重设定点,其分泌量在结婚、备孕的夫妻也
会增加,目的是为了繁衍后代,造成人们常说的幸福肥。妇女在怀孕以后孕酮也会提高胰
岛素阻抗,促进食欲已获得足够的营养,但过量的孕酮也会造成妊娠糖尿病。
万恶的动物性油脂?
1980 年代 Dr. Ancel Keys 的脂肪致心脏病理论广泛的被全世界的医界和营养学界接受
。动物性脂肪被打为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但是近年来重新审视当年的理论,发现
相关的研究报告是部分揭露资讯,却忽略统计上的事实。这份关于动物性脂肪和心血管疾
病的研究,强调英美以动物性脂肪为主食造成心血管疾病的流行,却选择性不纳入同样摄
取大量动物性脂肪日本、法国、德国的相关研究,后者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跟冷战时期
相比却没有明显增加,因此作者认为动物性脂肪会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结论是刻意引导的结
果。
有趣的是各国政府依据这个研究的结果,给出了减少摄取动物性油脂的饮食指南,并推广
使用植物油。植物的叶子中含有的油脂很少,大部分的植物油来自植物的种子,而主要成
分含不饱和脂肪酸 omega-6。因为不饱和脂肪酸含有化学双键,而比饱和脂肪酸容易变质
,因此食品业者开发出了氢化不饱和脂肪酸 (最为人熟知的乳玛琳即是氢化不饱和脂肪酸
)。为了将食品的动物性脂肪减少且不影响食物口感,食品业者增加了加工食品中的人造
脂肪和糖的使用量,反倒造成了更严重的代谢疾病。
动物性脂肪真的不好吗? 真的是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推手吗? 作者认为真正的重点在于
omega-3 和 omega-6 的摄取比例。大部分由种子提炼的植物油富含 omega-6,而近年的
研究也证实 omega-6 会促成身体发炎反应,进而促进身体的调节系统往增加体重的方向
移动。而动物性脂肪带来的伤害主要也是在于经济牲畜进食了富含 omega-6 的谷物饲料
,无论是食用肉类还是植物油,都造成近代人饮食中的 omega-6 含量过剩 (这点可以由
细胞膜上嵌入的 omega-3 和 omega-6的比例得知)。omega-6 本身也是内生性大麻素,进
食大量的 omega-6 会获得愉悦感,就犹如刚抽完大麻一样,身体会渴望更多的食物,导
致食欲不断上升,体重控制变得更遥不可及。因此作者认为要控制食欲和降低体重设定点
,重点在于 omega-3 和 omega-6 的摄取比例,多吃富含 omega-3 的蔬菜和鱼类等,拉
高 omega-3 在摄取比例才能降低对食物的依赖性以及降低身体的发炎反应,进而降低体
重设定点。
节食不是减肥的好方法
本书第三部提供了作者以专科医师的身分对于减肥者的建议,其中黄金定律就是不要节
食!因为在体重设定点和身体代谢机能为改变的状况下,节食反而给了下视丘粮食即将短
缺的错误讯息,反而会推高体重设定点,让节食变得越来越困难。本书也分析了各种饮食
法的利弊,以及为何可以短暂带来疑似减肥成功的结果。以红极一时的生酮饮食来说,作
者以专科医师角度不推荐一般人尝试生酮饮食,因为长期使用酮体做为能量来源可能会对
身体组织造成伤害 (肝脏就如同蓄电电池一直处于没电的状态)。
总结来说,作者推荐能维持、甚至是降地体重设定点的方式如下:
1. 每天吃三餐,以低碳水饮食为主
2. 多睡觉
3. 恢复细胞状态:多摄取 omega-3
4. 锻炼肌肉
5. 减少胰岛素分泌
有趣的身体机制:酒精为什么会造成脂肪肝?
本书特别提及曾在1990年代在美国很流行的饮酒减肥法,其理论是这样的:酒精代谢后产
生能量可供身体运作,但是不是产生葡萄糖,所以不会被储存在脂肪细胞造成肥胖,但是
事实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酒精被肝脏视为毒物,因此一旦摄入酒精后肝脏会立刻想办法将酒精代谢,代谢过程中产
生大量的热能和辅酶,热能大多经皮肤逸散,因此喝完酒后总是让人觉得身体暖呼呼的。
辅酶则可以为肝脏所利用,但全身也只有肝脏能使用这种能量。很可惜的是这些能量无法
储存,当有这种能量来源时,肝脏就不再需要仰赖一般的血糖供应能量,因此经由血液送
来的血糖就在肝脏堆积,最终成为了脂肪肝。
所以,看来饮酒减肥法也是不可行,酒鬼们可要失望了。
后记
关于人体代谢的理论中说纷纭,但体重设定点的说法似乎越来越被证实确有其事。我手中
另外有两本书DANIEL E. LIEBERMAN“天生不爱动”、HERMAN PONTZER“燃”以人类演化
学的角度以及研究原始人类部落的数据说明为什么运动无法减肥,也证实了人类的身体会
依据活动状况、摄取食物的热量来调控新陈代谢的效率。
近年营养学的发展,逐步证实过去20年人类对胆固醇、omega-3、omega-6 及植物油的见
解或许是错误的。科学理论会一直因为有新的发现、经过多方求证后一直不断地滚动式修
正。因此对于新的理论,应抱持着开放接受却又不偏信单一理论的态度。政府和学会的指
引也会因为政治因素而部分揭露资讯、误导大众,更别提大部分“知识型网红”为求平易
近人、过度简化资讯,造成自己或是观众错误的理解。饮食与健康是我们身而为人需要长
期关注的议题,在读了这么多本和人体代谢相关的科普书后,将其观念和理论融会贯通,
考量自己的生活习惯后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体重控制方法,才能长期维持。
最后,本书内容丰富,说明和比喻浅显易懂,惟少部分翻译有些不太让人满意,甚至有出
现一个我认为是严重误译:
1. 第二章 p.61 说明西式饮食的部分,一个国家采行西式饮食文化,其影响将比健康的家庭
环境更强。其中的 home environment 翻为“家庭环境”,但是 country environment
翻成“乡村环境”,后续的行文跟乡村八竿子打不著,此处应该译为“国情”。
2. leptin resistance 瘦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胰岛素抵抗,但台湾常见的翻译
应该是“阻抗”。
3. p. 180 Procter and Gamble (P&G) 台湾通译为宝侨,不知道为何本书译为宝碱公司?
关于TNF-α 肿瘤坏死因子的介绍,可以参考大安联合医事检验所。
书籍资讯
原文书名:Why We Eat Too Much? The New Science of Appetite
作者:安德鲁詹金森 Dr. Andrew Jenkinson
ISBN:9789865524371
出版社:读书共和国
出版日期: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