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精准阅读》一本简单易用的阅读技法书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3-06-06 18:32:55
《精准阅读》读后心得:一本简单易用的阅读技法书
帮助最多人通过国家考试的大律师,教你精准抓住阅读重点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precise-reading/
关于阅读,你有没有遇过这些问题:“这本书这么厚,重点到底在哪里?”“老师开了一
大堆书单,我哪有时间看得完?”“明明就已经看完这本书了,为什么我还是搞不太懂?
”其实,你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阅读诀窍,就可以很有效地吸收书中的资讯。
这本书在说什么?
《精准阅读》的作者是日本律师伊藤真,他创办的补习班专门辅导学生通过国家考试,考
取的人数高居日本第一。这本书他主要跟我们分享“如何更有效率地阅读和理解书籍”。
他强调阅读不只是理解文字而已,还包含了对于书中资讯的策略性分析。他透过这本书提
供了一系列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包含如何选书、如何找出重点、如何记录并理解我们阅读
的内容。
在书中,他分享自己如何选书,还特别强调了要挑选与自己相反见解的书,以及如何从入
门书籍进阶到一流的专业著作。他鼓励我们透过书籍开拓视野,并且发现自身的观念弱点
,然后加以修正。另外,他也强调使用一本书的方法,他认为“把书弄脏”是提高理解和
加深记忆的最好方法。像是用原子笔、笔记本和便条纸进行笔记,以及用不同的折页方式
来标注重点,进一步提升阅读效率。
整体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的阅读策略,包括透过观察小标题和转折语气来快速抓取
重点,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大量阅读书籍。除此之外,书中也分享了如何在书店中找到合
适的阅读材料,以及如何进入阅读状态的方法。整体来说,这本书强调阅读不只是一种单
调的技能,更是一种策略性的思考方式,可以使我们的阅读过程更有意义。
书本是思考的素材
虽然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教学生怎么通过“国家考试”的讲师,但是他在书中并没有强调
该怎么样考取分数之类的“考试技巧”。让我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是他提到:“书本是
思考的素材。书本能够加深自己的思考,巩固己见,也能协助寻觅自己的理想,深化未来
的梦想。”相较于考试,或者比较功利导向的阅读方式,作者反而更强调了“思考”的重
要性。
我认为“书本是思考的素材”这个观念非常有意思,因为它厘清了我的一种执念:有时候
我觉得阅读书籍一定要有“某种用途”。而作者认为,光是阅读这个行为,可以促进我们
的思考,就已经十分足够。我们就只是享受着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就像是法国哲学家笛卡
儿的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正因为思考,我觉得自己活着,而不是一个空有躯壳的行
尸走肉。
在书中提到:“不要只把书中的内容当作资讯或知识,草率看过,应该用自己的大脑过滤
思考、想像或反应自身想法。如果因此能产生具体的行动,读书在人生中就更加充满意义
。”因此,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写下自己的评论、赞同和反驳的话。
作者建议我们直接把想法写在书本上面,把书本“弄得愈脏愈好”。他认为既然书本是思
考的素材,维持原状只会是材料,你必须使用它才有意义,所以他会指导自己的学生尽量
把书“用脏”。然而,我觉得“有没有把书本弄脏”并不是最重要的,像我自己过去几年
读过了上百本的书,我都没有在书页上面画线或写字。相反地,我喜欢用电脑的数位笔记
软件来记录自己的想法,我会把书中重要的原文抄录到笔记软件里面,然后再透过打字写
成文章、制作图表、制作模板的方式,来消化和应用一本书的内容。
无论我们有没有把书弄脏,我认为我跟作者的方法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会对于读过的书
进行“思考”。我们会去想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哪些疑惑、跟我有什么关联、让我产生了什
么新的想法、改变了我哪些旧的想法。因此背后的“目的”都是促进思考,只是“方法”
不一样而已。
回到作者的主张:“人无法凭空发想,而书本就是思考的推进器。”关于阅读的目的,他
认为:“有人是为了娱乐或转换心情;有人是为了获得知识和资讯;但是我认为阅读的最
大目的是加深思考。”这个观念就是最让我感到共鸣的,正是因为我想要思考,我想咀嚼
这个世界有趣的那一面,所以我透过阅读来推进自己的思考。
透过阅读能“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其次,让我最心满意足的是有源源不绝的素材,让自己
可以一直保持活跃的思考。这,正是阅读的美好。
如何提升阅读理解力?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为什么有的人能够“看懂”一本书,而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却觉得读
完之后什么都没记住,甚至不清楚作者到底讲了哪些重点。
我认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实用的方法,我们可以直接拿来应用,那就是“阅读的时候
要练习推理”。作者提到,每当我们读到一个段落、章节,都要延伸思考该作者想“表达
”的内容。该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透过“也就是说…”的方式,来把我们读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解释一次。以下举
一些实际的范例。
当你看完某个章节,你就试着对那个章节做出总结,你可以说:“作者想说的其实是…”
当你读完某一篇美食评论,你就可以试着帮作者做结论,你可以说:“到头来,作者想表
达的是他很推荐这家餐厅…”
当你读完某一个段落,你发现作者提出反对的意见时,你可以说:“也就是说,作者并不
赞同…”
善用这种做总结、试着自己推理出结论的方式,就能帮自己提升对于阅读的理解。
另一方面,我认为我们也可以“练习用譬喻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当我们读
到某一个观念的时候,可以试着讲出:“就好像…”也就是用另外一个相似的事物来譬喻
这个观念。随着我们持续练习,给出的譬喻就会愈传神、愈到位,这个时候我们的理解就
不仅限于字面上的了解,而是抵达了触类旁通的程度了。
像是你听完了我前面的讲解,你就可以试着说:“瓦基在讲解的这个阅读方法,就好像把
观念解释给一个五岁小朋友听懂一样,只是把这个五岁小朋友换成是我们自己,自己讲给
自己听懂。”
说到这边你或许会发现,我前面在讲解的时候,都会试着“举例子”。所以我们也可以养
成另外个习惯,那就是“阅读的时候要练习举例子”。像是我自己很喜欢在理解了一个观
念之后,试着用更多生活中的例子来举例,例如:如果是作家会怎么做?上班族会怎么做
?学生会怎么做?家长会怎么做?当我们能够举出一个有关联又生动的例子的时候,通常
就表示我们对于阅读的理解又更上一层楼了。
总结来说,提高阅读理解力的三个小方法:推理、譬喻和举例子。你可以试着在下次阅读
的时候练习看看。
如何找出作者的主张?
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尤其是商管和工具类型的书,必须去找出作者的“主张”,也就是他
的个人想法、他对一件事情的见解、他对某个方法的独特观察。但是要做到这件事,很多
人可能会觉得很头疼,感觉要彻头彻尾把全部的文字都看完,才有办法清楚了解作者的主
张。
不过在这本书中,作者提供了一个很简单的辨别方法,可以让我们快速地把作者的主张找
出来。
这个方法就是寻找“转折语气”。原本书中的日文翻译过来是“逆连接词”,可是我认为
转折语气比较符合中文读者的使用习惯,所以后面我用转折语气来替换、做说明。所谓的
转折语气,指的就像是:“可是”、“但是”、“然而”…等,这些都属于文章里面的转
折语气。
一般来说,转折语气的“后面”通常就是作者最重要的主张。所以我们在读任何段落的时
候,记得要留意那些出现转折语气的句子。我想到有一句俗话说“魔鬼藏在细节里”,而
对于阅读来说,“重点就藏在转折语气的后面”。
像是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这个段话是这么说的:“想让年轻人爱上阅读,通常是一种对教
育的渴望。但是,太露骨地展现出自己的渴望,对方不见得会言听计从。”注意这一句里
面的“但是”这个转折语气,原本前面在说想让年轻人爱上阅读的想法,而转折之后,作
者的主张就是“不要太过度地展现那种想要教育或说教的渴望”,因为这样反而会造成反
效果。透过判断转折语气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快速掌握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这也让我回想起来,我最近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很喜欢用一种句型来下标题,那就是“
这个东西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像是我曾经写下一个笔记的标题叫做“知识来自于问号
,而不是句号”,我所强调的主张,就是“知识不是斩钉截铁的那种深信不疑,而是要懂
得提问和质疑”。当我们把一个观念用“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来区分清楚的时候,就形
成了我们自己的观点。
所以,对于一位作者来说,使用转折语气可以强调自己的主张。同样地,对于一位读者来
说,寻找转折语气,就可以精准地找出作者的主张。
后记:阅读是灵魂的混血
在读《精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另外一个感悟:很多人一直在强调阅读的好处,
鼓励人们多多阅读。我认为这件事情的本身没有什么不对,因为这些人试着讲清楚、让人
们理解“为何而读”、“为何要读”。然而,我认为更多的人需要的,或许是“如何阅读
”的这种有步骤、有方法的执行指南,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些简单可行的阅读方法,可以有
效提升你的阅读能力。
日本诗人长田弘在诗集《世界是一本书》里面说过:“人类不过是扛着一具尸体的小小灵
魂”,所以我们必须锻炼灵魂,因为那才是我们的本质。否则,我们就只是跟行尸走肉一
样,身体活着,可是灵魂已死。肉体有极限,灵魂则没有。身体无法永久,作品却能够隽
永。
这个想法带给我的感触就是,书籍这种作品,就像是一位作者灵魂的延伸,我们透过阅读
,接触到不同作者的灵魂。如同作家爱瑞克在《内在原力》书中所说的:“阅读是灵魂的
混血”,我们无法决定自己天生下来的灵魂长成什么样子,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去阅读哪些
人的作品,跟哪些作家来一场灵魂的混血。
作者: skyhawkptt (skyhawk)   2023-06-07 00:30:00
谢谢推荐导读 列入待购书单
作者: LeeMingMing (LeeMingMing)   2023-06-07 12:06:00
谢谢推荐
作者: shangrila831 (蔬菜)   2023-06-09 12:40:00
谢谢推荐
作者: emile1224   2023-06-09 18:56:00
谢谢分享
作者: AFranklin (Benjamin)   2023-06-11 22:25:00
感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