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重点不是创意》创意工作者的处世哲学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3-05-10 22:44:29
《重点不是创意》读后心得:创意工作者的处世哲学
创作过程的魔法,就是根本没有魔法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practice/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你是否曾经为了无法完成一个作品而烦恼?你是否曾经因为追求
完美而停在原地、无法前进?今天我要分享的这本书,会指引你走出困境,打破障碍,开
始享受创作的过程。我会跟你分享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三个宝贵的收获。
这本书在说什么?
《重点不是创意》的作者是大师级的行销专家赛斯.高汀(Seth Godin),他在创新、行
销和领导力方面有很独特的见解,是我长期关注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演讲和访谈对很
多创作者跟企业家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也从他每天更新的部落格文章学到很多实用的观念

这本书中,他主要谈的是“创意工作”(creative work)。他认为一个人想要在创作领
域取得成功,需要建立起一持之以恒的创作习惯,并且持续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无论
是领导、写作、绘画、设计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创意工作,都需要具备这种持续不断的精
神,在书中他称这种精神叫做“实践”(practice),英文原文也有“练习”的意思。
他鼓励我们放下对创作完美作品的追求,而是专注于培养自己的创作习惯。他在书中分享
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克服创作过程中的阻碍。这本书会提醒我们,创作不只是为
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更是为了跟别人——也就是我们的受众——建立连结。他鼓励我们把
创作视为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并且努力提升自己的创作技巧。
对我自己而言,我身为一个内容创作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获得了很多启发。作者说这本
书是献给“渴望教学、创新、解决有趣问题的人”,适合创业者、领导人、设计师、作者
、画家…等任何需要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如果你刚好也是这类型的人,这本书对你会很有
帮助。
实践的本身就是产出
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字就是“实践”,而这个字就是这本书的英文书名《The
Practice》。作者发现很多人不愿意实践,是因为他们想要获得的是一种“保证能得到的
成果”。
也就是说,大多数的人比较喜欢遵循一种标准的“模式”,就像是职场上常听到的 SOP。
在标准的资本社会里面,这种模式会促使我们消费跟服从。我们会相信一个道理:只要我
按照别人告诉我的方法去做、按照公司指定的方法做事情,就保证能获得报酬,然后就能
够消费买东西,接着在继续遵照步骤做事情,获得保证的结果,然后继续消费。
这种心态,会导致人们只想做那些“保证有成果”的事情,而这也是抹煞创意的凶手。
作者提倡的方法是“实践”。实践是要求我们投入全力来处理创作的“过程”,而不是过
度地关注“结果”。我们必须养成日常习惯,每天都致力于改进我们的实践。这些实践就
像是:试着写一篇文章、试着画一幅图画、试着采取一个新方法领导下属。这种实践是真
的采取行动,但是不保证能获得成功的结果。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电影编剧会带着一堆剧本和对白到工作坊,让演员
们彼此按照剧本进行试戏。一部分的观众或许会喜欢,但有一部分观众则无感。这个时候
编剧的心里会想:“这出戏适合这些观众看吗?”
演员们试了一场戏,观众没有反应。演员们试了另外一场戏,观众只有零星的反应。演员
们试了最后一场戏,观众们终于有反应了,觉得这场戏有够难看的批评反应。但是这个现
象,并不会让这位编剧感到太过忧虑,因为打从这场试戏的一开始,他就已经了解了他即
将遇到的各种风险:各种不同回馈的风险。
也就是说,实践虽然无法让我们预知结果,但无论结果如何,实践都有它的成效。因为最
差的情况也就是此路不通,绕道而行。但是如果成功的话呢?那就是人们口中的“创意”
。作者在这本书的开头写道:“实践不是为了达到产出的手段,实践的本身就是产出。实
践是我们唯一能掌控的部分。”1我们无法保证自己的产出是有创意的,但是缺乏了实践
,就不会有产出,也就不会有创意。
艺术是一种慷慨的行为
如同前文提到的“模式”和“实践”的差异:按照有模式的 SOP 像前走保证会有回报,
可是那不是艺术。艺术是一种尽管不知道结果会如何,却愿意持续投入的行为。艺术是一
种慷慨(generous)的行为。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很引人深思:“发表你的艺术是为了受众。你已经看过、理解过并体验
过了。但这还不够,因为不与他人分享作品,你就无法做出改变。仅仅取悦自己是不够的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创立“阅读前哨站”之前,那种内心深深感受到阅读的力量,
想要把这种美好跟体悟分享给更多人的冲动。那时候的我心想:“阅读的美好不能只有我
自己知道,我希望让更多人一起感受到,一起体会阅读可以为我们自己带来的巨大改变。

我在一开始写的那几篇文章,应该远远称不上是艺术。但是以作者的定义来说,它们就是
艺术,因为它们是我的实践。无论这个艺术再怎么微不足道,它们就像是房间里的一盏烛
光,不仅照亮了我自己,也能照亮房间里的其他人。实践,就是艺术的第一步,也是接下
来的每一步。剩下的过程就是去学习如何变得更慷慨、如何创作得更多、更好、更勇敢。
当时的我不知道结果会如何,但是我实践得很开心。
作者还认为,成功的领导人、创业家、科学家、行销专家,以及各种类型的创作者,都是
艺术家。因为他们在实践的那些工作,很少会有能保证成功的操作步骤。创业家怎么可能
保证事业一定成功?科学家怎么可能保证实验一定成功?创作者怎么可能保证作品一定会
获得大家的喜爱?事实上,创意工作的操作步骤都是结果论,是根据某几次的成功结果,
所归纳出来的一系列步骤。
我对这个观念的感想是,成功虽然有迹可循,但是当我们跟着足迹前进的时候一定会遇到
无数次的失败。而艺术就是明知道过程会遭遇失败,却仍然选择去做。这就是艺术的慷慨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问题,可以帮我们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在乎”自己的艺术创作。
我们可以问自己:“假如失败了,这趟旅程是否依然值得?”如果答案是一个肯定的 Yes
,我们就不需要再害怕失败。作者建议我们将过程和结果分开,这不是因为我们不在乎结
果,而是因为我们很在乎。
而关于慷慨,作者还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线索:“你有多常推荐你的竞争对手?”
作者指出,像是作家们推荐彼此的书,并不是为了垄断市场,而是他们知道丰盛的心态能
激发他们的创作。当一个创作者愿意推荐自己作品之外的“另一个选项”,代表他的态度
是慷慨的,而不是贪得无厌的。这让我想起了《无限赛局》这本书的观念,艺术家的赛局
就是一场无限赛局,没有所谓的输家和赢家,重要的是让赛局可以一直玩下去,也就是一
直“实践”下去。
实践,不是为了赢,不是为了掌声,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因为我们做得到。
要有类型,而不是普遍可见
我一开始在写读书心得和录制说书节目的时候,内心总有一种疙瘩,我很讨厌被拿来跟人
家比较。尤其是当别人说我在写的是“读书心得”的时候,或者我跟谁谁谁很像都是在“
说书”的时候。那时候,我的内心会有一种抗拒:“我不喜欢被归类成某一种类别”,因
为我当时认为自己在做的事情很特别。
然而,作者在书中给出一个让我重新省思的看法。他认为身为一个创作者,我们的作品要
有类型,而不是普遍可见。
所谓的“类型”(genre),通常用来指一件艺术作品的风格和体裁。像是音乐就会分成
很多种类型,例如乡村音乐、摇滚音乐、爵士音乐之类的各种类型。
在人们的心目中,通常是用类型在看这个世界。当人们看到一个新的创作,就会自然而然
地用某一个熟悉的类型去跟它进行比较。像是你听到某一首歌,你可能把他归类到某一种
类型。相反地,如果一个创作说自己没有类型,我们会很难辨认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一个
无法辨认的东西,通常就会被忽略、被冷落、被这个世界遗忘。
拥有一种类型,才能给我们的受众一个关于这件作品的线索。而且,类型提供了一个可以
冲撞的框架,允许我们在这个界限里面发挥创意。类型还有一个好处,让创作者能够搞清
楚“自己究竟在创作什么”,以及“究竟在为了谁而创作”。
这个观念和我后来的真实体悟有很强烈的关联。我一开始录制 Podcast 的时候,比较像
是随口分享,我不太在意节目内容的结构和顺序,我只想把我想说的事情说完而已。我对
自己洗脑,我只是在轻松分享而已,我不是真的在“说书”。这种自我催眠,让我免除了
一种责任感,一种要把创作改良得更好的责任感。
直到后来,有听众陆续跟我回馈,希望可以在节目的流程和结构上做出一些调整。在听众
的心目中,我在“说书。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的随意,会造成听众们的吸收困难。仔细
思考之后,我才开始认真对待,试着在撰写部落格文章的时候,就把内容的结构写清楚,
让我在录制节目的时候更有条理,让听众更好听懂我的内容。相反地,如果我们只顾着我
行我素,只想创作一个没有任何类型线索的作品(也就是不想承担责任),那么受众就会
忽略我们。
当我终于愿意承认自己在做的是一种“说书”类型的节目时,我才有了具体的改进方向。
我终于体悟到:我必须接受某一个类型,我必须承担某一种比较。这个体悟就如同作者所
说的:“如果选择了某种类型,就等于要做出一连串的承诺。”选择类型不是一种坏事,
而是一种愿意勇于承担的好事。
后记:热情是一种选择
最后,我必须提醒一点,《重点不是创意》这本书的内容和排版方式,并不是标准商管书
那种有条有理的论述。它比较像是把短篇幅的部落格文章拼凑在一起的形式。某种程度上
来说,阅读的时候会觉得思绪有点跳跃,东一块、西一块的,这本书不像是告诉你“应该
做什么”的工具书,它比较像是一本探讨创意工作的哲学思想书。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这句话:“‘做你喜爱的事’是说给业余爱好者听的。‘爱你所
做的事’才是专业人士信奉的真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当我们完成一项困难工作的
时候,它才会成为我们的天命。只有当我们先相信那个过程,它才会成为我们的热情。热
情只是我们相信着自己要做的事。
就像是对我而言,在数位资讯爆炸的时代,要争夺观众的注意力,在人们心中植入“阅读
的美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是,我相信这件事,我相信自己实践的过程——阅读、写
作、录音、录影、公开分享。热情是一种选择,选择相信某件事,选择实践某件事。
这也让我想起作者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被问道:“你每天都持续发表一篇超过 200 字的短
文,数十年如一日,令人佩服。你是如何准备好每天写一篇文章?”他的回答是:“如果
你能做出一次‘决定’,那么问题就不是我‘应不应该去做’,而是我‘将要做什么’。
如果你决定当一个吃素的人,那你就不会每个晚上都在想是否要吃汉堡的问题。如果你决
定每天写一篇部落格文章,那么你唯一需要和自己讨论的是,你能写出来的部落格文章是
什么?而不是我应不应该写一篇文章。”
关于创意工作的实践秘诀:我们不缺准备,而是缺乏决定。你决定好要实践什么了吗?
作者: vcd3203 (厨余)   2023-05-11 08:05:00
谢谢分享!
作者: peterliu2008 (彼得)   2023-05-11 08:13:00
感谢分享
作者: Qorqios (诗人Q)   2023-05-11 11:53:00
!!!
作者: GameTheory9 (赛局)   2023-05-12 21:00:00
很棒的分享,感谢。特别喜欢这一句:〔不与他人分享作品,你就无法做出改变。仅仅取悦自己是不够的。〕所以我常常追着家人分享我最新的论文,即使他们已经瞬间进入沉睡状态,完全不妨碍我想分享想讲出来的执念。笑死~
作者: big7777 (7777)   2023-05-13 13:39:00
感觉不错 来看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