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南门书局老板超呛:反对图书秩序制度法!!

楼主: bobbytung (Ebookismyfate)   2023-04-29 01:22:40
※ 引述《Nolan5566 (回转木马的终端)》之铭言:
: 我就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天在书版的版友,谁在南门书局买过书?
: 出来喊个声,价格品质如何?买什么类型的书?买多少本?花多少钱,占读者比例少
: 占台湾出版品总数比例多少?
南门以童书套书为主,所以很分众。
很可惜的,台湾没有明确的出版统计数字,所以我就新书资料网资料,南门书局在
民国111年出版184本书,110年出版172本书。多为童书、套书。约占台湾一年3万本
纸书的0.5%。
然后如果南门书局每年营业额有到2亿,台湾按照出版业发票统计产值,若最近一年
有200亿,他们这家就占了整体产值的1%。要是需要比较,那么根据时报作为上柜公
司,年营收4.4亿。
不过南门不只卖自家的书,也帮其他出版社,像小牛顿销售。
: 南门书局说的很对很好啊!
: 把今天参与连署的出版社出版的书全抽掉,看看读者还剩下多少书、什么书可以读?
延续原发文下面的回应讨论:
台湾现在的书市发展多久?其实大约30年左右而已,未达40年。
书市逐步形成的过程我也经历过(干,一下觉得自己老了,虽然我才40初)。
台湾80年代的书店真的就是小书店,卖文具、玩具各种杂货,兼卖书。没有几家大型
书店,所以我还记得小时候被家人带到现在大安森林公园新生南路Under Armour对面
那位址的国际学舍书展去卖书;后来就转型成台北国际书展了,国际学舍建筑也拆了。
当年没有大书店,蛮多书都以直销的方式销售。
像是最早读者文摘的大套书(瀛寰搜奇有没有读过?根本就是老高的原型)就是采用
直销邮件,还要你不停回复信件购书,可以抽奖。接在读者文摘之后的是汉声,像是
《汉声精选图画书》60册、汉声小百科、汉声小小百科、汉声拇指文库。这些大套书
甚至还有直销妈妈在推。
然后小学每半年都会有书商来发表格,给几套样书让你下课翻,接着填单子付钱购买,
什么漫画中国的历史啊、世界的历史啊,身体、科学套书卖了好几年。
这些生意模式从70年代一直到90年代都还很盛行。
台面上这些出版社也不例外,我就记得小时候定期会看远流寄来的直销书讯,看看
有哪些新书、套书,但当年还小,不敢填单子去邮局“划拨”购书。
图画书直销请参照:
https://www.slideshare.net/012book/web-13146184
后来形塑现代书市的主要推手我认为是金石堂,当年公馆金石文化广场汀洲店地下
地上两层楼的大空间真的让人耳目一新。那时也解严解除出版禁令,各种书系真的
一本接一本出,书系相同的书背设计放在架上超有吸引力。当年远流好多书系,像是
历史馆、传播馆、大众心理学。台湾文学洪范尔雅九歌也各自放一整柜。时报蓝小说
与皇冠当代经典,当然一直在卖的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库也有。那应该是台湾出版界最
好也最爽的年代。(这些套书后来都回头,大量放在中山地下街被诚品接手前的回头
书展里,偶尔会发现一些好书)
当年书真的很便宜,大约180到200出头,超过300就要想很久了。
(题外话,当年郝明义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推出的Open书系很受金石堂欢迎,很多
长销书迄今还是很好卖,推荐乌韦.提姆的《咖哩香肠之诞生》。)
这些管道可以参考远流王荣文先生1990年的文章:
http://ceo.ylib.com/job0031.htm
后来大型书店的普及:诚品、何嘉仁、法雅客、纪伊国屋、垫脚石,才把现代书市
的样貌给普及开来。
当然啦,套书与直销还在持续,南门书局就是该方向转型的代表。
后来博客来成长、张天立被扫地出门后另创TAAZE、连锁书店经营吃紧、销售转线上
这些大家都经历过了。但真的,台湾“现代书市”真的很年轻,吃过去戒严的压抑
大幅成长,然后又因为科技衰落,变动真的太快了,以至于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文化。
其中我觉得很可惜的是书系的衰落。因为书系的主编与顾问群带出的不仅是一本书,
而是一整个知识体系,傻傻顺着读都能对该领域建构出相当的认识。
但是后来书店空间不足,书系再也不能占据书店一整面的柜位,就慢慢没人做了,
加上主编与书系规划人年纪大退休、转行等等,书系的精神也和过往不同了,现在
出版社有参考价值的书系,不多。
好多书都单发单发地出版,都想抢大众市场,书名与书封、推荐,远离原书主题的
案例很多。这样的书不仅不抓不到原来会感兴趣的读者,连目标外的大众都不想读。
但这种“出版社—经销—通路”的现代书市模式,就是让出版社掌握不到读者。
如果台面上的出版社要和南门市场(不对,是书局)的老板学习,真的就是应该好好
掌握自己编辑部的“个性”与擅长的“书种”,好好培养社群。甚至同种的书由
不同出版社的编辑一起经营,我觉得也未尝不可。但台湾出版社啊,要合作,很难;
只有遇到这种打折被打到骨折,要政府出来管管;或者是没钱时要补助,才会站在
一起。
说真的啦,之前文化部委托政大邱炯友教授做的图书定价制研究与评估,里头世界各
国都一堆例外,日本再贩制度是通路与经销的协定,出版社直售可以打折;德国团购
与套书可以打折;英国给Book Club的折扣也除外(Book Club像是订阅制,由Book
Club选书,和出版社购买授权推出廉价版本给付费的读者)。
现在要求政府针对折扣做出规范立法,啊台湾书市各种销售状况要不要考虑进去?
参考书本来就是折扣在卖,算不算在里头?等到考量各方模式后写出草案,都几年
过去了。
所以把力气与资金与时间花在这种缓不济急的事情上头,不如做更多尝试,找出卖书
的新模式。
当然书本身就是旧媒体了,只是出版社光做电子书的数位转型都做不好,要怎么做出
更大的改变?
作者: randy123 (好色怪叔叔)   2023-04-29 03:40:00
我印象中80年代书局几乎都是纯书店了。那种什么都卖的书店反而后来变成文具行。我小时候有间中型书局至少就存活了十年之久。一层楼约40坪满满的各类书籍,还有十几坪的地下室塞满各种参考书与考卷,这当年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后来店收掉的时候听到老板跟人闲聊讲来看书的多 来买书的越来越少就收了。再来1987诺贝尔也开业了。
作者: not5566 (非5566)   2023-04-29 03:56:00
很喜欢书系的概念 可惜没经历过
作者: medama ( )   2023-04-29 05:25:00
印象同一楼 当初有两种书局,卖书为主的跟卖文具为主的,以卖书为主的书局当时已经很多了
作者: widec (☑30cm)   2023-04-29 09:39:00
没错,大块现在依然颇有个性现在就出版式微,出不起长线,只能出一本算一本
作者: richardplch (小路)   2023-04-29 09:43:00
书系现在还有,只是现在都偏重每本书独自发挥设计,往往即使同书系排列在一起也看不出是同书系内容也缺乏系统规划
作者: not5566 (非5566)   2023-04-30 11:41:00
对呀 现在常常看到的书系感觉就像是只是分在一起,没有一个主题感
作者: devilhades (菲特)   2023-05-01 14:25:00
同意这篇,出版社自己要随市场调整自己模式
作者: shrug (形狀這回事)   2023-05-02 23:14:00
推这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