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萨提尔的对话练习》如何探索内在冰山?

楼主: vivina (乘着梦想去流浪 )   2023-04-01 14:13:31
书名:《萨提尔的对话练习:以好奇的姿态理解你的内在冰山,探索自己、连结他人》
作者: 李崇建
出版社:亲子天下
出版日期:新版 2021/04/28
部落格图文好读版: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3/03/08/the-satir-model/
在一年多前第一次在一个亲子讲座里接触到萨提尔沟通模式,那时候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去
听讲师的说明,发现这个沟通模式很受欢迎和推崇。但因为讲座只有短短两个小时,只能
稍微了解个大概,还有很多核心的问题有待解答,例如该如何问对关键的那个问题?如何
处理在对话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和如何有意识的展开对话?等等。所以就去找看看市面
上有什么相关书籍。选择这本书的理由是作者本人研究萨提尔的沟通模式已经有10多年的
经验,对冰山理论的介绍很完整,在教育现场上有很丰富的经验,且书中有很多实际的沟
通对话来示范如何运用冰山探索。很适合初学者来认识这个沟通技巧和学习。
另一方面我理解到其实冰山探索也是用来认识自己的方法。苏格拉底说要认识你自己,也
不外乎是认识自己内心的情感、欲望和想法等。当年苏格拉底在街上用对话法–提出许多
问题–帮助他人来认识自己。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用来找出自己的盲点。过
往,我们都只能从哲人的书籍和对话中去摸索;到了现代,我们对心理学有更加的理解了
,我们才终于有一套理论性的解释和方法可以让大家学习如何借由对话来认识自己和帮助
他人认识他自己的内心想法。
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先介绍萨提尔模式的创始人的背景和她的核心信念,接着说明什么是
“冰山理论”和该如何去探索内在冰山。
# 什么是萨提尔模式?
“萨提尔模式”(The Satir Model) 是一套心理咨商的理论和工具,是由美国的心理治
疗师维琴尼亚.萨提尔 (Virginia Satir, 1916-1988) 所创立。所以要了解这套咨商理
论,得先从萨提尔女士谈起。她曾被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誉
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 ”, 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家族咨商大师之一。她最受推崇的
是家族咨商方面的成就,首创把个人的咨商扩及到整个家族。萨提尔发现我们既有的看待
人们的方式,大多是不恰当的,所以她希望能提供一个用以处理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替代选
择。
1981年她开办了一个国际夏日机构,亦称过程社区。萨提尔从咨商实务出发,有别于传统
心理学专注在人性的阴暗与病态面,特别关注人本关怀和成长导向。因为她认为人是开放
而弹性的,不论外在条件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有可能改变的。
她不只是将焦点放在协助个人和家庭,也致力将大部分的各种体系由负向转为正向,且以
成长为导向的模式方面。基于研究与实验,她将许多新颖的想法如拼图般放在一起,就开
创其成长模式、并发展自己的治疗工具的第一本著作《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 1964)。这本书的出现对整个心理治疗领域有着强而有力的影响。
所谓的“人本关怀”是指虽然人类因为种族、性别、文化或环境而各有不同,但在这些表
面的差异下,其实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连结。体会人类的连结及共
同性,接纳、尊重个别的差异。另一方面,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并无高
低上下之分。我们要肯定自我的价值,也要看到别人的价值。我们要鼓励自己,也要鼓励
别人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及潜能。她坚信人的本性都是向善、求好的,那么行为表现的脱轨
失序并非病态,而只是尚未发觉自己的价值。因此,她的治疗着重于协助当事人向内自我
探讨,找到自己的价值,也重拾成长的动力。
“成长导向”是指当人的价值被肯定时,个人的潜力就会释放出来。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
望自己是好的,都渴望得到肯定,这是每个人改变及成长的潜在动机及力量,因此,人的
改变及成长永远是可能的。 但因为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改变方式及历程,
要找到适合每个人的改变方式,就必须回到自己身上去寻找。
而“保有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分,只要内在渴望被了解、被激发了,都可以从根
本扭转根深蒂固的思考与行为模式。在关照过程中,还能让个人感到受尊重,不只消除纠
结不安的各种行为症状,最后还达到身心内外一致、心口合一的效果。咨商师不应聚焦在
当事人的缺点上,而要协助当事人看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价值,并且激发正向的行
为。倘若咨商师对当事人抱持否定的态度,当事人是会感受到的,也会心生抗拒,如此双
方都会陷入泥淖中,导致咨商成效有限。
当萨提尔女士在进行心理咨商时,主要是观察个人及家庭的互动关系,从中发现整个家庭
习惯的互动模式,及每个家庭成员个别的行为模式,再透过一些转化方法,让个人及家庭
逐步学习,改变固有的行为模式,达到家庭的和谐及个人的成长。
在1985年于亚利桑那州所举行的“心理治疗的演变”研讨会中,维琴尼亚‧萨提尔说道︰
“我在过程中看到了宇宙;我们正处于更富全人性的过程中;我们正站在某些新事物的开
端,而不是终点上。”因为她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人们为了做到最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然而这些代价通常是疾病、缺乏亲密、罪恶感、缺乏成就、及缺乏喜悦。所以她知道,人
们可以在生命中,为了得到某些比求生存还要更多的东西愿意忍受痛苦和改变。她也相信
,人类可以实现其所想要实现的;他们可以更正向、更有效率地运用自己;他们能够为更
多的自由和力量,而拥有更多的选择。这也引发了她的动机,促使她走遍全球各个角落,
以带来希望、新的观点、家族治疗的新取向帮助人们成就更加富全的人性。
萨提尔的整套理论和主张被统称为“萨提尔模式”(The Satir Model),着重于探索行
为模式和内在心理因素的关联,并且检视哪些“模式”是健康且具成长性的、哪些模式则
会限制人的成长。借由这样的探讨,可以帮助当事人负起自我调整的责任,改善自我限制
的因素,进而释放出潜能 。萨提尔模式包含 “冰山理论”、“家庭雕塑”、“改变行为
模式” 等主张,因注重人际关系、应用规模可大可小,已跳脱出心理、社工范畴,为企
业管理者所爱用。她也发展出影响轮、团体测温、心理剧等辅助咨商的工具和活动,企业
可应用在内训活动、组织会议、教练辅导等,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务操作方法。
这本书《萨提尔的对话练习:以好奇的姿态理解你的内在冰山,探索自己、连结他人》就
是着重在“冰山理论”。作者李崇建借由他多年的经验呈现了人性成长的模式,着重于萨
提尔的信念系统和关于改变的创新手法,及他自己这多年来所发展与修正的成长媒介物。
作者自述他自己的生命转变历程,恰恰就是学习萨提尔之后效益的最好证明。因为他成长
于破碎家庭,成长之路困顿而艰难,心理充满许多愤怒与难以排解的情绪,但他学习萨提
尔之后,逐渐改变了他的应对姿态与内在,内心回归宽阔平静的状态,又因他生命的改变
进而扭转了全家的命运。作者还曾在体制外学校任教过数年,让他对台湾老师和学生都有
更深的了解,知道师生之间的困难点和纠结处出现在哪里。他透过萨提尔的智慧提供更多
更有效率的察觉和应对,帮助师生解开很多缠绕的结。他不仅将冰山运用于自我,也运用
于与孩子对话,甚至家长、同事、父母、手足,都获致和谐的结果,尤其懂得探索且应对
情绪,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认识什么是“冰山理论”和如何运用对话来探索每个人内心的冰山。
# 什么是“冰山理论”?
1972年萨提尔出版了《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 Making)一书,提过“冰山”一词。
她提出“冰山理论”(Iceberg Theory),来隐喻一个人的内在经验与外在历程。“冰山
”非关病理学,而是关于人性尊严、内在韧力,及一个较高意识层次的展现。我们从直观
上仅能看见一个人外在水平面之上的部分,就像极地里的冰山一样,外在显露的仅是个人
的一小部分,在水平面之下看不见的部分才是人的内在。根据萨提尔女士的说法,人的行
为常常是非理性、不自知的。人的所言、所行,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在水面下
有更多、更深我们不自觉的部分,随时自行启动,左右了上层的行为。 冰山下潜藏的部
分就仿佛是我们身心内建的驱动程式,随时自动启动,驱使我们做出某些行为,或脱口说
出某些话,导致事后可能引发一些不良的后果。就算我们事后后悔了,提醒自己不要再犯
,但当我们又碰到类似的情形时,同样的行为模式往往又自动出现。因此,要去探索冰山
下潜藏的部分才能找到改变的根源。当冰山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改变后,其他要素也都会跟
著改变。再者,冰山要素的内容及组合,其实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可以供我们选择。不
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如果能理性地选择,外在表现也就愈合乎理想。如果我们
有能力觉察到自我的冰山内容,并有弹性地调整、选择,人生的可能性就愈大,自我主宰
及创造自己人生的能力就愈强。
简而言之,萨提尔的冰山理论告诉我们,人其实都想向善,想有好的表现,但受到冰山下
层的牵制,却呈现出不理想的行为、言语,乃至人生。如果能够觉察到冰山下面的因素,
也就是情绪、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等,并且一一转化,人就可以由内而外焕然一新,
进而掌握人生、创造人生。
# 冰山的七大层次
萨提尔的学生约翰.贝曼博士,根据对萨提尔女士的观察,发现萨提尔女士的“对话”,
非常有穿透力且具启发性,因此贝曼根据萨提尔对话脉络,归纳并发展了冰山模式,此模
式运用于与他人沟通,也可运用于厘清自己。根据冰山理论我将冰山分为八个部分来谈:
水平面上的事件和行为、交界处的应对姿态、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
我。
1. 水平面上的事件和行为
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人看见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事件或者故事。我们
就是透过一个人的“行为”,或者人对事件的“叙说”,来“推测”或“了解”一个人
。 例如看到孩子破坏了东西、某个人说了一段故事、显现在外的动作、甚至一个人的表
情等等,都属于冰山上层。
2. 交界处的应对姿态
萨提尔模式指出有五种沟通的应对姿态,就是在冰山与水平面交界处的那条线。那是人为
了求生存,应对环境而发展的对应姿态。不仅显现在语言讯息里,在非语言讯息里的身体
姿势、声音语态也会显现。基本上可以区分成五种: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和一致
性。
指责的应对姿态:是为了求生存,保护自己的姿态。 在与人应对时,在乎自己,在乎情
境,忽略他人。 总是用否定、命令来沟通,这并不是表达自己。
讨好的应对姿态: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 例如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得到他人
的认同,总是唯唯诺诺,以“好”、“答应”来沟通,因为讨好者担心,一旦表达自己,
就得不到他人重视、爱与价值。
超理智的应对姿态: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 为了得到被认同,沟通时总是争
辩、说理认为自己是对的,这并不是表达自己。
打岔的应对姿态:忽略自己,忽略情境,在乎他人。 为了面对压力,沟通时不表达自己
,而是用不沟通来沟通
一致性的应对姿态:这是最健康的姿态,内在和谐宁静,外表专注放松。 在与人应对时
,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 沟通时懂得表达自己。 一致性最简单的理解,就是
内外一致。如果心里有某种感觉、想法与期待,那就为自己负责的表达。
一般人其实不易觉察自己的姿态,也不易承认自己的应对姿态。但是当一个人有心改变,
在非语言讯息与语言讯息中,姿态被觉察了之后,会更深的认识自己。
3. 感受
感受可分为身体的和心理的两种。身体感受包括像是心跳、胃收缩、背部僵硬、脖子很紧
、肌肉紧张等。心理的感受像是焦虑、不安、闷闷的、烦躁、兴奋、愉快、舒服、生气、
害怕、沮丧、悲伤、愧疚等情绪。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忽视、甚至压抑我们的情绪,
因此很多人都无法敏锐地察觉自己的内在深层的情绪。
4. 感受的感受
感受的感受就是对于原本的感受,有了另一层次的感受,对于身心的“感受”,会产生对
“感受”的“评价”,例如人们常在生气之后,衍生出生气、愧疚、沮丧,这都是感受的
感受。当我们能觉察这一层次的感受时,便能觉察长久以来对待自己的方式。
5. 观点(想法、信念、家庭规条)
观点是由思想、看法、信念、成见、假设、规条、过去的经验等等所形成基本信念和对事
情的看法。观点除了自己对他人,他人对自己观点的影响,还有自己对自己的观点。比如
过去父母对我的评价,也许形成了我对自己的观点,我也常用这样的观点去评价别人、臆
测他人。
如果人们愿意探索“观点”,探索习惯性的想法,便可以清楚知道自己观点由来,更进一
步能澄清自己观点,是否要继续保有这些观点。例如借由探索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长期信奉
为真理的信念,可能只是来自原生家庭中的规则,但我发现可以有别的想法,于是增加了
新的自由与选择。
6. 期待
每个人都有很多期待,比如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期待,同时也要面临他人对自己的期
待。当期待落空时自然会感到失落、哀伤、生气、无奈。有些未满足的期待会在生命当中
默默影响自己,但是不自觉。那些“未完成的期待”,就像未了的情结困扰著,扭曲或影
响着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感受,甚至渴望。它们主宰了我们的应对,让生活被影响,甚至
感到痛苦,但人们不一定觉知,也可能未曾真正面对。
7. 渴望
渴望是全人类共有的部分,是人类生长的基本条件,就像水、空气与养分,对于生物的意
义。 人们渴望被爱、被接纳、生命有意义、有价值、自由。当人触及这些渴望,感受到
自己被爱、被接纳、有价值、有意义、自由,会有一种深刻的感觉。然而,当人感受不到
“爱”,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受不到“被接纳”,感受不到自己“自由”,感受
不到身为人的意义时,长久下来就会失去生命力。例如有些父母常将“期待”与“渴望”
混淆,当孩子达不到父母期待,言行之中常让孩子无法连结渴望,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不被
他人接纳的,没有被爱、是没有价值的、没有自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如果能体验到
“渴望”,那么人就能体验生命力,也能与自己深层理解与连结。
8. 自我
冰山最底部的“自我”,萨提尔称之为“生命力”,也有人称为“灵魂”、“灵性”,是
生命能量驻守之处。贝曼更进一步解释,“自我”并非在表象的行为、成就,或是公众面
前的形象,而是在最底层的力量,人们在这层次感觉自己的完整。与自我的连结,是达成
一致性的重要关键,也是一种深层能量的连结。这是对内在冰山最深层的探索。
“进入自己内心”可以诠释“身心的觉知”,或者从“身心的讯息”探索,觉察与接纳自

人往往被“脑”(思维)绑架、忽略、蒙蔽,封闭了身心的感受。从身体的感受,到心里
的感受,本是自然而然的发展,却在人的成长过程,以及心智的运作里失去了,那无疑失
去了与本体的连结。要重拾与自我的沟通,需要重新学习觉知、接纳这份体验,才有机会
洞悉更深刻、更清晰的思维。
在我们了解了冰山的结构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探索内在的冰山。
# 如何探索内在的冰山?
首先我们必须先了解探索冰山的目的:
帮助自己与他人,觉知与重新接触自己,并且重新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负起责任,不是
当一个受害者,而是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因为人类的思维、感官在一个惯性里运作,很难真实接触“自己”。再者,人类痛苦的一
个源头,是自己对自己的谎言。但这个谎言大多不是故意的,是为了生存而发展,在过往
的负面经验中,由我们的心智创造出来。更多时候人们会选择遗忘,但是身体与情绪却记
忆下来,所以当人们遭遇某个事件,抑或者回想起某个记忆时,大脑重新处理这些被遗忘
的记忆和被保留下来的身体感觉与情绪,因而身体与行为会有所回应,只是这些回应并非
由理性控制。对这些非理性的表现,人们常以理性回馈,结果往往陷入争辩、解释、指责
、讨好与忽略,这样并无助于彼此成长,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要从问题的源头去
解决这些纠结就需要潜入表象的水面下去探究。
萨提尔把冰山探索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是接触自己的感受、承认自己的感受、管理自己的感受
第二层次更为重要,就是与自我一致。
不只是停留与感受一致,而能进入更深一层次,与自我和谐一致。你会更发挥功能、更满
足、更感觉自己是整体的
第三个层次,是与灵性的连结,亦即与自我连结: 即从对身体和心灵的探索,察觉并接纳
自己真实的样貌。
要重拾与自我的沟通,需要重新学习觉知、接纳这份体验,才有机会洞悉更深刻、更清晰
的思维。这也是作者一再强调萨提尔模式是体验性的模式,也是一个成长模式,并非控制
模式;是一个探索模式,并非分析模式的原因。
冰山的探索是逐渐觉知自我,并且内化的过程,也是一种生命态度
因此“探索”的方式,是萨提尔模式中,最重要的入门功课。要深化自我冰山,运用了自
己深刻的能量,就是以提问为探索的基础,敲击、启动我冰山内在的生命能量 。 探索内
心的冰山才能披露了行为的内在经验与外在历程不一致所引起的种种困顿,而 追求内外
历程一致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迈向全人发展,呈现自己生命力的成长过程。在这样的过程
中,“事件”或“故事”都是表象,在这表象之下,内在心理的转化,引发对同一故事不
同的诠释,进而改变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取向”才能为治疗带来深层又富创意的空
间。
# 进行对话时的实务重点和三个方向:
萨提尔在进行晤谈时会不断地向来访者提问,就像是苏格拉底的化身,她的这些提问通常
都聚焦在体验层面。
察觉与停顿
在沟通实务的操作上,作者强调要察觉姿势、语态并有意识地创造停顿,这些非语言讯息
,有助于对话者,时时觉察自己。察觉姿势和语态,就是沟通者要让身体放松,眼神专注
。讲话的语气要深刻、速度放缓、专注地说话。有意识地创造停顿是要让对方有时间可以
整合他的感官和思绪,察觉自己的内在感受。
好奇心是探索的起点
好奇心是沟通的起点,是倾听的重要元素,且好奇心会让引导你去敲开冰山的大门,并带
来同理心。沟通者要练习“刻意好奇”,尤其是面对越亲近的人,因为我们彼此过于熟悉
就更容易失去好奇心。因为对亲近的人失去好奇,关系就开始疏远了,以看不见的方式瓦
解。
刻意练习好奇心的作法是:不给答案、不说道理、不解决问题、不问“为什么”、第一句
不说“你觉得呢?”、不轻易以“嗯嗯”回应对方。以丰富的眼光看待人事;好奇不是引
导答案、意义或一己期待;好奇是打开一道门,看见美好的风景;好奇最终之处是连结人
的生命力。
好奇对话的指引,让对话的一方能专注,也让对话者有方向。例如呼唤名字、或者称谓,
且刻意停顿。
从对方能感兴趣,能回应的话题切入,对话者主动从事件中提问。
可以重复对方上一句句尾,有缓和与积极聆听效果。
为对方的叙述整理、组织出精简叙述。 避免“为什么”,但可以取代为:你还好吗?发
生什么事了?怎么啦?我很好奇……
练习使用不同的句型、连续的问题来以培养探索的能力
例如:“我可以生气吗?”、“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气?”(探索感受的观点)“什么时
候开始,我不允许自己生气呢?”(探索生气观点的形成)“我以前生气的时候,爸爸妈
妈怎么回应我呢?”(探索生气观点的形成)“当我还是个孩子,遇到生气的情况,爸妈
是否责骂、教训、忽略、惩罚过我?我期待爸妈怎么样对待我?”(探索孩提时的期待、
爸妈对自己的期待,也探索自己的渴望)当牵涉规则时,要引导孩子负责任时,可运用“
怎么办呢?”
# 探索的方向:
不解决问题,而是对人的关注。
亦即关注事件对人的冲击,而不是关注问题如何解决。一
旦我们只想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关心这个人发生了什么,或他如何面对一个困难,就很容
易在好奇中,因为想要解决对方的问题,或者想要引导入一个标准答案,而踏入误区。
在探索的过程,不说教、指责或命令,才能让对话者有机会聚焦在某个点上思索,从那一
个点引导、厘清自己的“结”,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思绪,也不是一味的保护与防卫。
回溯时间,探索问题的成因。
回溯个人经验,刚好与冰山形成一个十字框架:回溯的年表
就是时间轴,冰山就成了空间轴。每一个时间轴中,都有其历时性的空间轴;每一个冰山
的空间轴中,都有其能回溯的历史。可以从“感受”开始切入,让对话者能有比较深刻的
体验性,才能分辨出他内在感受的不同层次。例如探索的基准点,是以“事件”为主轴,
因此可以用事件产生的“感受”、事件产生的“观点”、事件产生的“期待”、事件产生
的“渴望”等层次来探索问题的成因。 但别忘了重点还是在“感受”上,要帮助对话者
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察觉他自己的感受,才有助于更了解自己,整合自己的情绪和思绪,
重新作决定。
询问具体事件,在细节处提问。
除了能具体了解,也能让对话一方将事件赋予语言,陈述发生了什么事?了解自己是谁?进而进入冰山脉络。利用更生活化的脉络对话能有助于打
破心防,进入冰山。从生活对话走入冰山,需要对话者愿意,带着爱与接纳彼此。也需要
多一些关怀,多一些资讯,让进入冰山对话较容易,也较易让彼此接纳。 这样就能更深
一层次运用冰山,借由探索、核对与体验,让彼此更理解,让对话者透过冰山的对话,转
化他的创伤。
透过大量练习好奇,就能渐渐意识到该如何好奇,提问就能愈来愈好了。当提问愈来愈好
,也就容易进行冰山的脉络。但必须注意,单纯的好奇与冰山的好奇,不只是问话脉络不
同,关注也不同。冰山关注的是一个人面对问题时,内在的发生与冲击,冰山对话目的是
为了更深刻帮助人,而不只是要满足好奇心而已。
冰山图实作案例
当我们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不论是亲子、夫妻、师生、长官与部属之间,都可以使用冰山
图像,帮助自己与对方理出脉络,觉察自己的冰山,也检验自己的应对,是否真如自己所
愿?可以进一步探索自己,改变自己的应对模式。进行的步骤是以事件为出发点延伸到感
受、观点、期待、渴望;以感受为基础点延伸到观点、期待、渴望、事件;以观点为基础
点,延伸到冰山各层次,其他类推,进行探索自己与对方的冰山。
以下我将利用书中的一个父子沟通冲突的案例才做说明。这应该是个很常见的冲突场景,
至少我记得在我小时候很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就是小孩子下课回家后一直在看电视或玩3C
产品,完全没有写作业。这时候父亲就会管教小孩说:“都几点了,还在玩!再不关掉电
视去写功课,以后就别想看了。”小孩的回应则是:“知道了啦,很烦耶。”
我们可以大致将父子的互动过程,其内心的感受各自用冰山图画出如下:
(图片来源:亲子天下)
透过对冰山图的审视,我们可以检查是否有没有察觉到的部分,例如双方的对应姿态、感
受、观点、期待与渴望等等。我们要检视双方的互动是否有往好的方向前进?是否有符合
期待?如果没有的话,去思考我们该如何修正。若是用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透过上述的
探问技巧,去画出自己的和对话者的冰山图,帮助彼此察觉自我内在,进而思考出更好的
沟通方式,最后达到彼此的转化。
下面这个影片可以更立体的呈现该如何去探索冰山
Stari 萨堤尔家族治疗案例 – YouTube
# 心得后记
在探索冰山的技巧中,有提到最重要的是要保有对人的信任和好奇心。这点跟我的上一本
介绍的书《信任沟通》是一样的,很多技巧也是重复的,像是要尊重对方的感受和意志、
倾听对方、不批判、不指责、并回映对方所述说的内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目的性,冰山
探索的目的不是要说服别人去改变,而是要帮助对话者自己察觉自己的内心,对自己更加
的了解,从而自发性的为自己的下一步作决定。
不过在实际运用上,我也发现这个沟通模式对于上对下或平辈的关系,像是亲子、师生、
或朋友之间很适用,但对于太小的小孩(六岁以前)不适用,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情绪控
制和表达都还不成熟,理性思考的成熟度也还不够,你也无法让他们自己决定该做什么。
还有一种就是下对上的关系也很难适用,例如部属很难去跟长官进行冰山探索,还有面对
自己的长辈也是,很难让他们去看到自己的盲点。因为他们心理上会先抗拒,认为你的地
位比他低,凭什么让你这样对他问问题。很多时候,更是因为面子挂不住,就拒绝谈话。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只能让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介入会比较好,像是企业顾问或是咨
商师。因此,下一本书我就要来谈谈萨提尔沟通模式该如何在职场上运用。
# 延伸阅读:
认识萨提尔 成长让你痛?萨提尔教你“自我疗愈”|家族治疗学派6-1|【心理小学堂
#52】 – YouTube
【直播】李崇建老师的萨提尔对话练习!用“好奇心”开启美好沟通|亲子天下 –
YouTube
《信任沟通》读后心得:快速解读与人沟通的四种风格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3/02/13/rapport-four-ways-to-read-people/
作者: warrenchen (来,玩棋吧! :])   2023-04-01 16:37:00
推 自利利他的沟通模式之一(或说,无关优劣,而是让对话成为生命的动态度量衡?
作者: allnight (欧耐)   2023-04-02 14:29:00
谢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