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心理摩擦力》妨碍改变的四种人性阻力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3-03-16 17:55:13
《心理摩擦力》读后心得:妨碍改变的四种人性阻力
为何人们抗拒改变?不是你不努力,是你不懂人性阻力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human-element/
你曾经提出新的点子,别人的反应却很冷淡吗?或者觉得自己的产品明明很好,偏偏就是
卖不动?或者身为主管的你想要推动新的政策,员工却很消极不想接受?为何这些人会抗
拒改变?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不懂人性的阻力。
这本书在说什么?
《心理摩擦力》这本书有两位作者,大卫.尚塔尔(David Schonthal)和洛兰.诺格伦
(Loran Nordgren),他们都是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教授。他们的研究帮助了
很多企业,特别是在推广创新的产品和服务的相关领域。可是要推广或说服别人使用一个
“很创新”的东西,不能只是把东西本身做好而已,更重要的是考量到“人性”的影响。
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一般人在推销新的事物和创造新的改变的时候,最直觉的做法
往往是错的。这些想要推动“创新”的人,经常会把焦点都放在“提高吸引力”。他们却
忽略了人们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心中会产生的一股“心理摩擦力”,一种不想改变、拒
绝改变的抵抗力。这本就是教我们,先认识那些会产生心理摩擦力的原因,再学习降低或
消灭摩擦力的方法。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呈现方式,作者很巧妙地融合了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学术知识
,然后又结合了商业管理、公益活动、政府政策…等多元又丰富的个案分析。我们可以从
精彩的故事当中学到背后的道理,而且每个章节的结尾,作者还整理了具体的做法跟步骤
让我们可以依样画葫芦。如果你想让别人理解你的想法、支持你的策略、买单你的产品,
这本书绝对不能错过。
提高吸引力还不够吗?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很生动的譬喻,来说明我们经常忽略的事情。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我们的手上拿了一支装有子弹的手枪。当我们扣下扳机的时候,手枪
的撞针会冲撞子弹,引燃弹壳内的火药;火药燃烧就会产生高速膨胀的气体,在枪管内形
成巨大的压力,而这些气体就把子弹推出枪管,往前高速地射出去。
那么,要如何让子弹可以射得又快、又远、又准呢?
你可能会想加强火药的推力,研究各式各样的火药。你可能会抢提高枪管的作用,研究各
种枪管的材质。然而,子弹离开手枪在飞行的时候,会跟空气产生摩擦,这种跟空气的摩
擦力就叫做“风阻”。子弹飞得愈快,风的阻力就愈大。虽然我们平常看不见空气,但是
这种摩擦力就是影响子弹飞行速度和远近的关键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子弹都是依据“风
阻系数”来分级的原因:风阻愈低,品质愈好,价格也愈贵。
所以子弹的设计,都是以降低风阻为最主要的考量。像是流线型的尖端弹头,就是为了降
低风阻。还有枪管内的沟槽设计,让子弹射出去的时候会旋转,因为旋转的动能会增子弹
在空气中的穿透力,更不容易被风吹偏了方向。
这个譬喻就是在说明,一般谈到要如何让别人“接受我们的新想法”,我们第一直觉可能
都会想说:“我要让我的想法更有吸引力才可以。”同样的想法也可以套用在产品和服务
上面,如果别人不想买我的产品,那一定是我的产品出了问题,我必须把产品弄得更有吸
引力才可以。或者,我一定要加大头放广告的力道,把产品曝光到更多人的面前。
这种以为“吸引力”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往往是忽略了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隐藏在人
性深处的“心理摩擦力”。
什么是心理摩擦力?
作者把心理摩擦力区分成四大种类:惯性、惰性、情感阻力、反弹。每一种摩擦力都会影
响人们心中的想法,让人很不想接收新的改变。
第一种心理摩擦力是“惯性”,指的是说人类是一种很仰赖习惯的动物,我们偏爱自己熟
悉的事物,紧紧守着已知的事情,不容易做出改变。即使我们知道,如果不做出改变会导
致不好的结果,也很有可能因为惯性而不想改变。
第二种摩擦力是“惰性”,人类是一种能省力,就会尽量省力的动物。人们希望改变的时
候所花的力气愈少愈好。
第三种摩擦力是“情感阻力”,也就是在推动一项新的改变的时候,无意之间引发的不舒
服的感受。
第四种摩擦力是“反弹”,指的是人们如果“被要求”或“被强迫”做出改变,内心会产
生一股强烈的抗拒,甚至强烈抵制这个改变。就像你愈叫小孩子吃蔬菜,他就是偏不要吃
一样。
我们要做的,就是辨认清楚别人“不想改变”背后的原因,到底是哪种摩擦力导致他们不
想采取行动。这些摩擦力平常不容易被发现,必须透过细心的观察和发挥同理心,站在对
方的角度去思考,才有可能发现它们。
减少心理摩擦力
有一家新创公司叫做“海滩家居”,他们推出一个很特别的服务:完全客制化的沙发。
客户可以任意挑选,包含沙发的造型、颜色、材质、尺寸,甚至到沙发脚的形状,全部都
可以自己挑选。这个服务一推出,就吸引了非常多客户上门。大家都好喜欢这种客制化的
感觉,每个客户都跟家具公司的设计师讨论得很开心,甚至连设计草稿图都画完了。结果
,服务推出一段时间之后,连一张成交的订单都没有,这些客户“消失”了。到底发生了
什么事?
难道是客户服务不好吗?设计的品质不够高吗?价格不够优惠吗?都不是。
这家公司找上作者求救,作者就访谈了很多位客户,问他们不下单的理由是什么。结果才
发现,很多客户都说对新的沙发超级心动,可是无法下手,因为家里面的旧沙发没有人要
,他们不知道要送谁。有些客户则表示,要等到社区的家具回收日,才有可能把旧沙发处
理掉。原来,阻止他们下单的凶手,是不想处理旧沙发的“惰性”。客户一想到要处理那
张旧沙发,心都累了,哪还有心力去买新沙发。
作者后来给出一个建议,他请海滩家居直接到府服务,帮客户搬走旧的沙发,再捐给其他
有需要的家庭。从此之后,客户只要开开心心设计好新的沙发,然后就等人把新沙发般来
、把旧沙发搬走就可以了,轻松又省力。用这招化解了心理摩擦力之后,海滩家居的购买
率开始大幅提升。
作者指出:“人们在看待一个新的构想或机会时,优先考虑的并不是好处或价值。他们的
首要考量其实是采取行动的代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要让别人接纳或采用一个
新东西,要让他们花的力气愈少愈好,避免惰性来扯后腿。
有时候摩擦力太少也不行
有时候,如果我们已经把摩擦力降到“最低”了,却还是没办法说服别人的话,该怎么办
?这时候就要观察一下人们内心的“情感阻力”。
书中提到“蛋糕粉”的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在 1930 年以前,在家自制蛋糕要下非常
多功夫,而且还讲究动作精准。像是烤箱的温度或面糊的粘稠度,只要有一点点差错,整
颗蛋糕就发不起来了。在当时,自制蛋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这时候,有一家公司发明了蛋糕粉,把所有蛋糕原料的比例配置地恰到好处,你只要把蛋
糕粉和水搅拌在一起,丢进烤箱就可以,有够简单又省力。你以为从此之后,大家都开始
使用蛋糕粉了吗?刚好事与愿违,在蛋糕粉发明之后的二十多年之间,这个产品一直乏人
问津,很少人会去用它。直到一位心理学家做了研究,才发现背后的真相。
原来,就是因为用蛋糕粉做蛋糕“太简单”了,反而显得“没有诚意”。当时邻居和亲友
之间制作蛋糕,就是会想展现自己的手艺,表示自己很用心、很花时间在制作。可是,使
用蛋糕粉就显得十分偷懒,会让很多使用者承受一种莫名的“情感阻力”。
后来,心理学家建议的解决方式很有趣:把一点力气加回去制作过程当中。他们把鸡蛋的
元素从蛋糕粉里面移除,让烘培者在制作蛋糕时,要做的步骤变得“多”一点点,也就是
要把新鲜鸡蛋、蛋糕粉和水搅拌均匀。多了这一个步骤真的是恰到好处,使用者反而得到
了成就感,觉得“蛋糕是自己做的”。
自此之后,蛋糕粉才逐渐在美国家庭走红,被更多人接受。这也是为什么到了今天,大多
数的蛋糕粉都还是要求烘培者要自己加新鲜鸡蛋的原因。
减少阅读的阻力
这本书除了透用理论和案例进行解说之外,也提供了针对四种摩擦力的具体解决方法。我
也试着把这些解决方法跟我在经营的说书事业做一些对照。
像是我想要“传递阅读的美好”给更多的人,首先要克服的是大家的“惯性”。以前我身
边很少有热爱阅读的人,反而是在网络公开分享之后,才遇到愈来愈多热爱阅读的网友。
所以我猜想,很多人也跟我一样,觉得阅读是一件很陌生的事,尤其是出了社会之后。因
此我必须把陌生转变为熟悉,因为随着熟悉的感觉增加,心理摩擦力就会减轻。目标是让
新的构想不像是外来侵略者,而是像个老朋友一样陪伴大家。
再来是“惰性”,我们都知道阅读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特别是当我们还不知道该怎么阅
读的时候。所以我能做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个是让大家用听的、用看影片的方式,来接触
到书籍的内容。第二种是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让大家认识到阅读并不是想像当中这么费
力,不是在应付考试,而是挑自己需要的读就可以。
关于“情感阻力”,我曾经有听过读者告诉我,身旁的朋友说他在读书很“假掰”,让他
觉得有点跟别人格格不入,让他感觉阅读好像是一个只有少数人会喜欢的事情。然而,透
过网络和社群的力量,我们会发现喜欢阅读的人其实很多,而且还有各式各样的读书会可
以参加,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特别去搜寻的话,就很难特别发现。
最后一种是“反弹”,虽然我们都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道理,可是每当父母、家
长,或其他的权威人士告诉我们阅读好棒棒,但我们的内心反而更加抗拒。因为我们会感
觉自己被剥夺了选择的自由,好像被强迫去做某件事情一样。我认为更好的方法,是把我
自己当成一个展览品,告诉大家我透过阅读改变了什么、我透过阅读变成了什么不一样的
人、我透过阅读解决了哪些问题,阅读对我造成了这些实际的影响,你有兴趣吗?
后记:那些隐而不显的因素
《心理摩擦力》这本书很好读又很好懂,它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当我们想要影响别人
、提出想法、促进改变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把焦点放在自己的产品或点子上,而是要转
移到受众的身上。如同作者所说:“心理摩擦力之所以很难看出来,是因为这需要同理心
。你得理解受众,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世界。”
我认为这本书适合的对象非常广泛,因为我们每个人天天都需要“行销”自己的想法给别
人。像是行销专家,他们要行销产品。业务员,他们促成客户的交易。创业家,他们要让
金主投资他们的事业。父母和家长,他们要说服小孩子培养好习惯。上班族,要让主管愿
意支持自己的提案。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我也回想起之前爱不释手的另一本书《如何改变一个人》,那本
书谈的是也是减少改变的阻力,让人转换心态,最后促成行动的方法。这两本都会被我归
类在“行销”领域的必选读物,帮我们发掘一些在平常不容易察觉的关键因素。
而我相信,别人都看得到的,就不是我们要的;别人不容易察觉的,才是更有价值的。
作者: Misscat16868   2023-03-16 20:02:00
何必呢?老板的红人杀人放火也支持你,眼中钉说破了嘴也是嘴秋爱呛欠修理
作者: weimr (小胖)   2023-03-16 20:33:00
作者: Instance (呆呆华)   2023-03-18 11:06:00
谢谢分享
作者: emile1224   2023-03-18 22:56:00
谢谢分享
作者: sqqc89 (奶油饼)   2023-03-22 19:38:00
谢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