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科幻奇幻小说推荐请详见
https://danjalin.blogspot.com/2022/12/2022.html
规则很简单:
a. 我在 2022 年读完主观认定想推的书(所以没有《尤比克》)
b. 台湾出版图书
c. 按读完时间排序
1. Christian Grataloup,《全图解一张地图秒懂世界史》
这一本严格说起来不能单独拿来看,除非只是要看个梗概;最好的阅读方式是搭配世界史
相关著作(e.g. 兴亡的世界史系列或是阿姨的民族发明学讲稿)找到相对应甚至前后期
的区域地图逐一比对研读。内容大致上以十五世纪为界,近现代的图放得多一点,然后重
欧轻亚在所难免。然后大概是法国货,所以看着看着怎么法国主题地图连来好几张也别太
意外。
当然有了概念以后看梗概复习也很不错。我个人满喜欢那种为了凸显表达主题而特别“形
变”的世界大图,可以一眼看出传统地图无法表达的内涵。两次世界大战的概略图也有,
这部分就没办法跟真正的战史著作相比,不过看完以后唬唬非菁英高中以下的师生应该还
不至于穿帮。
其实本书各图还附有线上版本可供下载,原本以为会是最大的附加卖点,然而居然只有法
文版,就只能残念了嘎~~~好歹出个英文的吧~~~
2. Daniel E. Lieberman,《天生不爱动》
演化的角度探究人类为何发展出不爱动的心理与提升耗能效率的身体,偏偏科技发展速度
远超过演化,因此原本可以透过捕猎采集等日常活动达到能量输出入平衡的肉体就成为只
吃不动的肥宅,进而强化全书诉求读者还是得去运动的说服力。
所以就算是像我这种冥顽不灵,坚决四体不动的肥宅,这下子也了解到久坐与少睡的危害
,不得不有所行动(但叫我去跑步还是免谈)。
其实最好看的还是做为佐证资料,专讲运动生理学的第二、三部,大概是读的时候比较没
有罪恶感吧。
3. Andy Weir,《极限返航》
或许要当上廿一世纪最好的 first contact 作品仍有疑义(毕竟有 Peter Watts 的
Blindsight),起码本书已经够格继承 Stanley G. Weinbaum "A Martian Odyssey" 和
Murray Leinster "First Contact",成为次文类主题的代表作,而且更难得的是,尽管
调出来的是当代科幻的味道,本质上它还是反映出(前)黄金时代的科学乐观主义精神。
所以就算过程万般艰辛险阻,没有什么是科学+工程无法解决的困难,而且全都在中学理
科背景知识就能理解的范畴;出发前的副线也是一发现末日危机,全地球万邦就立刻整并
在 technocracy 体制之下,起码台面上都完全配合,实在太方便,也太复古。
或许这就是部分人士心目中好科幻该有的样貌。它的确够好,也确实能塑造出科幻的正面
形象,只是现在的科幻读者往往看过、经历过更多,沉浸在本书之中或许终究还是应验“
科幻是一种逃避文学”的说法。
4. David Mitchell,《乌托邦大道》
Mitchell 宇宙的 1967~1968 年,英伦摇滚乐团“乌托邦大道”成军缘起到因故散伙的全
纪录。
三个背景迥异但各有天赋的音乐创作者加上相对“平凡”只能算配角的鼓手(为什么
sidekick 总是鼓手?不过作者起码在中间给他短暂扛一段剧情主线)的组合,加上多年
以后后记中的修复与重制(甚至包括与经纪人 4+1 的情谊和乐团解散缘由),总令人联
想到某英伦天团。Mitchell 也老实不客气地在前期展现乐评功力,假主角众人之口表达
对该团某经典专辑的赞叹。
鼓手以外的三名团员刚好分摊作者想融入的各种主题。键盘手:女性从业非花瓶、情史从
傻傻被骗→拉子/酷儿;贝斯手:家暴小孩的亲子关系→专扛嗑药、吸毒、性关系紊乱等
负面因素;媲美吉他众神,却是荷兰航运大亨私生子的吉他手,主扛文艺形而上面向,又
因为精神疾病与 Mitchell 宇宙的幽灵纠缠不清,从而担起全书唯一超现实的桥段。
所以某种层面来看,整部作品其实也是团员四人的成长小说,而且成长的经历完全呈现在
创作曲目当中,不愧如封面所述“用文字探索音乐奥祕”。只不过当他们彼此互助,逐步
克服人生种种困难,当一切开始步上轨道的时候,故事也戛然而止。
译者和编辑算是很用心地尽量挖出故事中夹杂的 Mitchell 宇宙内容,但真要探索彼此之
间的互文关系,就得把全作品再梭过一轮,我已经老了,没那种精力再折腾,这种事就留
给铁粉做吧。
5. 王罗蜜多,《地狱谷》
有时想想,当代台语文小说要彰显什么样的特质?王罗蜜多应该带给读者很不错的解答:
基于乡土的平凡小故事书写(就算是噍吧哖这般大事也刻意从小处入手),人亲土亲之余
,重点就在道地台语文的完全展现。
于是,阅读的过程就不再只是看字读故事,而是不由自主地出声诵唸,越唸越能融入全台
语立体声的情境氛围,普通的故事剧情也马上栩栩如生起来。这种感觉绝非华文书写的台
湾乡土文学创作可以比拟。
九篇短篇小说的确各占胜场。以四篇地方政客的嘴脸行状做为开端,尤以同名短篇讲“固
票选议长”过程特别令人拍案叫绝;第四篇〈喙澜〉以小说完成度而言并不完美,但情意
真挚。
噍吧哖两篇个人特别喜欢〈双眼〉(锏眼同音),透过历史寻根表达对昔日英雄的孺慕之
情,并见证当年牺牲仍旧泽被苍生。后三篇与极短篇虽然略逊,也绝对值得一读。卷首胡
长松序文的赏析写得很精辟(他自己的小说却......),我就不敢掠美了。
6. Arkady Martine,《名为和平的荒芜》
这一集仿佛就是要打我脸来着,就太空歌剧而言,我提到上一集读起来较为缺乏实感的部
分,到这里不但补强,甚至成为全书的核心。
不过是上一集政变结尾后的几个月,帝国军团开赴太空站宙域打未知外星生物的战争,里
头就掺杂帝国政权交替后的军政部门暗斗、帝国层峰交替后,新帝对储君的
“帝王学教育”、以及太空站内部的国策冲突,全都交织在一起,在四分之三的篇幅逐步
发展到高潮。
然而,解决战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战要和皆有其立论基础与利弊得失,故事中透过各
方立场交代得很清楚。剧情实际的走向则趋于政治正确,而且外星生命体的“真相”实在
没有新意,导致主线抉择沦为 Ender's Game vs. Speaker for the Dead。
我觉得作者太贪心了。在有限的篇幅开出好几个值得发展的议题。光就就主线终局外星
hivemind 的认同技术而论,太空站的植入人格记忆技术发挥得颇有限(全故事仅有孤证
),帝国战机飞行员的感官分享则欠缺说服力(虽然关键时发挥效用,但怎么看这功能都
弊大于利)。不过大体上还是很不错的作品就是了。
7. 林静仪,《诊间里的女人》
本书大概是近年来医师所写的散文书中,涵盖面向最为完整,读完以后感触也深刻的一本
。
尽管没有明讲或是系统化的整理,但书里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完整看到医师养成的“晋升”
阶段与担负职责、医师职场生活经验、正确的疾病医疗知识,以及医病关系的建立与互动
。
当然基于医疗专科的差异,每位医师写出来的风格与主题就大异其趣。本书就从妇产专业
的角度直接点出医师职场职涯所面临的性别挑战、传统观念下家庭与社会带给女性(不论
是医师或患者)的种种不公与压力、透过复杂个案探究隐藏在社会角落,一般读者难以触
及与理解的性别相关议题。
因此,作者走出诊间,透过政策推动促进相关问题的改善,就更加令人敬佩。虽然没有理
论的讲述,但女性权益的保障与两性平权的落实,做比说更具有说服力。
8. Madeline Miller,《女巫瑟西》
本书是蒐罗 Circe 相关神话故事,依照人生成长历程排序后,以“人性+才能+努力终究
可以对抗神性本质”为核心价值,再依此以小针美容、大幅魔改到完全新创等手段“调整
”神话故事内容,成为当代独一无二的 Circe 传记。
由于 Circe 牵扯的大小神话故事不少,所以其实不少场面读者多少已有认识,但经过魔
改后的本书版本则是特调后的专属利害观点与立场。一开始的家庭霸凌那一段我不熟姑且
不论,好傻好天真的 Circe 促使 Glaucus 神化与毒害 Scylla 就已经很有意思;接生
Minotaur、与 Daedalus 的短暂情缘大概就纯属创作(或许真的有相关神话依据,就恕我
才疏学浅)。
Odysseus 的登场稍稍拉回 Odyssey 的“正轨”,然而接下来生养 Telegonus 以及与
Penelope 母子相遇互动,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尽管有所本,但在作者大幅魔改(从
生三只变成一只、两对母子关系也有调整)下,则完全彰显人抗神的核心,并完纳女性完
整生命历程(好吧,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居然是黄舒骏的〈妳〉)作结。
这种乍看之下没特别说什么,但埋藏在不时吐露的金句与故事本身里的诉求往往更显高明
。
9. 陈明通,《派系政治与台湾政治变迁》
我不否认是前阵子论文风暴的怯战神副本引导我来读这本,光是读到一半就深感拜服,其
份量绝非啥所谓高点数国际期刊论文可以相比。
本书完全可以补充非专业读者在阅读终战后台湾史书中多未提及的半山派系乱政因素,以
及两蒋政权如何重整中央派系并扶持地方派系的过程。光是看这些政治人事之间的关系就
可以解释很多事情。可惜的地方只有政,并未把派系也想掌握的军(中央)、经、黑(地
方)等列入。
同样精彩的是后半的国民党主流非主流之争描写,不过窃以为这部分写太多反而失去焦点
,应该要以更多篇幅描写并整理政争期间双方如何各自拉拢、串联、巩固地方派系,使之
再次壮大的过程。
总觉得这本书提供了两蒋时代之前派系与政治如何相互影响的解答,两蒋之后(或者应该
说中坜事件之后)由于派系不单只在老K党内发生作用,还得和党外/民进党,以及同时
期的政经军情并置,才足以构筑全面性的了解。然而作者其实隐含着已掌握研究方法,但
独门天机不可泄漏的意思,想更加深入似乎得拜入门下。所以其指导的模组化论文恐怕有
其研究模型的立论基础在,一竿子打翻并不公允。
10. Jothie Rajah,《“依法治国”的迷思》
法律的东西虽然读起来有点硬,但本书正是新加坡内部人士精细分析李光耀如何玩法弄法
,透过“法治”(rule of law)名义遂行威权法制(rule by law,本书翻成“依法治理
”实在太云淡风轻)独裁李家天下的过程。
正文各章挑来研讨的法令其实是有层次的:《破坏公物法令》在立国初期透过不成比例的
严刑峻法,将(可能成形的)反对运动贬低为破坏秩序坏份子,需要雷厉风行采用重罚甚
至体罚来好好“教示”,借此形成国家(领袖)如天如父的外儒内法东方先进治国立论的
具体实践。
接下来《出版法》控制媒体(时至今日当然还有更新的法令配套);《律师专业法令》掌
控律师不能管政治,仅能当英式殖民法治遗绪的法匠,其余法令均力求国家机器完全掌控
人民,并避免养出“够大”的组织团体。
拿“法制”当“法治”其实并不陌生。两蒋时期的命题作文就很喜欢出啥“自由与法治”
、“民主与法治”的题目,把“法制”洗成“法治”的壳以后,到现在仍然在荼毒台湾社
会,影响深远。看来当年李光耀、小蒋,外加韩国的朴全卢等军事强人恐怕私下都有统治
术的交流。只不过新加坡小到可以完全用这一套而无反扑力量。
所以接下来应该要补看新加坡建国史,否则非军头出身的李光耀(还是他其实也算?)哪
来本事可以搞这一套?
11. Rush Doshi,《长期博弈》
这一本一样其实是给米国人看的,而且这么大一本本质上还是说帖,目的就是要确立米国
的对中政策。
由于是说帖,所以本书虽然厚,但是条理分明纲举目张,读起来反而很轻松。作者的立论
很明白:共匪对美策略是在天安门事件、波湾战争、苏联解体三连发事件后规划成形,而
且有层次地削弱(米国)→建立(地区霸权)→全球争霸。两个分界点分别是金融危机和
英国脱欧/川普当选。
作者提出立论后,这么多篇幅主要都是从共匪端蒐集资料,做为各阶段大战略中,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策略规划与执行的佐证。这部分台湾读者反而拜国内就有共匪同路人/
传声筒之赐,平时就看得到,而且看得很多,所以可以“复习”地很快速,甚至可以验证
作者推论是否到位。
像我就觉得共匪这个 long game 在动机面上其实是民族主义累积百年以上的天朝情怀,
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做出类似的迷梦,而且在规划执行的过程会同时确保当权者的利益,只
不过刚好现在是共匪而已。
于是说帖看完,最后 50 页对于不同意见者的辩驳,以及条列式的米国政策建议(同样反
过来以削弱中国、建立印太乃至国际秩序为基本要旨)就显得更据说服力;而且搞不好有
些就是现在进行式。
12. 黄郁仁,《蓬莱仙山:春游记》
严格说来,本书其实是蓬莱仙山庄董的传记,从学习王禄仔仙技能、当香蕉保护员开始,
历经佛光旅行社、大享录影带电影,直到蓬莱仙山电视台的起落历程。
这三大丰功伟业,光是其中一种就有许多故事可讲,何况是三种;而且中间还穿插庄董与
相关人等(e.g. 吴乐天、张宗荣)的合作事迹,以及特别有专章介绍的许晓丹。作者也
发挥文史工作者的查证本事,尽量精确还原事件原貌,而非照单全收当事人的回忆纪录,
光是这一点就颇为难得。
老实说,我还真没目睹过蓬莱仙山台的深夜异色,反而民俗歌谣、命理卖药转到了还会看
一下,尤其钱来也更是转到必看完。
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缅怀蒋经国后期到李登辉主政,那个乱到令人摇头,却又充满尝
试、碰撞与生命力的时代。蓬莱仙山或许只是一个开启回忆的引子,但能留下些什么,本
身就是有意义了。
13. Kim Ghattas,《黑潮》
我是抱着纯粹学习的态度来阅读本书的,毕竟我有限的阅读经验对于中东仍然一知半解。
教科书往往只讲到以色列插进中东后发生什么事,然后接下来就是一整笔烂帐。本书则是
从伊斯兰内部的观点,抓住 1979 年的关键时点:何梅尼的伊朗革命、麦加天房的短暂沦
陷,以及苏联入侵阿富汗(提及但未进一步说明,这也难怪,因为这算外力干涉,有些超
出全书主题),从此以后,无论是逊尼或是什叶,参与中东各国(定义:巴基斯坦到埃及
,不包含前苏联地域)政治棋盘的内部角色,不是极端教义的狂热信徒,就是变相利用宗
教来控制世俗化狂人独裁者,到后来还有民族主义者跳出来轧一角。而这一切几乎可归因
于当年引发的逊尼(沙乌地)vs 什叶(伊朗),从 1979 到现在,完全实现“恩怨难以
解,取命百步内”。
作者使用纪传体串连影响地域与时代的人事物,虽然可以更吸引读者投入故事,却也逼使
想要全盘深入了解的读者自行统整各段时期的区域跨国对照乃至于与世界大势的连结。但
就算只用休闲的态度来阅读,得到的知识绝对比纯看新闻专题来的扎实许多。
14. David Schneider,《手术的发明》(上)
读完这本上册,虽然我觉得 surgery 在这边翻成“外科”比较好,但考量到除了某位“
一生持刀不用刀”的人士以外(当然是“一刀万杀”啊,不然你想到的是谁?),外科的
核心与一切“准备”就是为了“手术”,这样解读也没有违和。
而这本上册就是就历史层面探讨外科发展出手术这种侵入性治疗手段所需克服的种种关键
因素,以及先贤先烈如何将这些技术化为可能的故事。当然从印刷术开始讲的确有拖台钱
之嫌,但接下来从解剖学开始,经过病理学、感染学(细菌与杀菌)、麻醉等各阶段,全
都是扎实的医学史内容。当然部分主题就不局限于外科范畴。
而各章正文之前,作者会讲一个亲身经历的实际个案来当引子,有时候甚至比本文更精彩
好看。
特别提及:
张嘉祥,《夜官巡场》
无论是专辑或是这本文字书,都是不算成熟但生猛有力,诚意满满的力作。
由于作者在后记里强调是“小说”,所以明明看起来是作者的成长乡土回忆“散文”,阅
读时就不由自主地着重于叙事中的幻化与虚构成分。传统乡里对于边缘人鬼称谓的“雅化
”映照其行为、互动、显灵;叙事中阴郁苦闷凄凉冲突多于和乐的沉重家族(成员)故事
;庄头历史、惨案孤魂结合不可明目张显的野神崇拜,这些虚实整合写的是打猫火烧庄张
姓创作者的丝史,读起来却直指读者自身的记忆连结。
不过最令人惊艳的虚实整合恐怕是不时穿插“引用”的《太平庄志》。就各段引用的文字
风格不甚统一(台文、汉文、白话皆有)看来,不知是否是作者故意卖破绽(原来这是小
说!?),或是没有再经过编辑处理(统一用日治时代汉文书写风格会不会更显“拟真”
?)。
另一处个人认为是神来之作的地方在于第二章后半突然一转,改由周美惠第一人称叙事的
片段。不单映衬了她在书中被认定的身分,也呼应卷末巡场时才揭露(专辑美术意象亦如
是),但其精神贯串全书的夜官“真相”。
李奕萱,《美玲的记忆咖啡馆》
一样是处理得不算成熟,但诚意满满的力作。核心主线是台湾历史长流中,对北投一地仍
有未了遗憾或心愿的各代“分离内存”(不全然是“鬼”,看到最后就知道了)彼此纠
葛,却发生离奇“命案”的调查过程;另外则以受到心灵创伤,开局失语的女主如何克服
人际困难,藉以发展真实世界故事线。
作者的企图心很大,同时顾太多支线,有些就没有继续好好经营(i.e. 班导副本)。倒
是故事核心诉求族群和平共处,然而社会混久了,就会慢慢偏向,进而认同“凶手”的观
点。
其实本书最好的呈现方式是另外找本土漫画家绘成长篇。除了故事本身就自带画面,有些
写成小说需要更精细的文字交代与描写在漫画中可以用背景带过。说不定盖亚已经在着手
企划了。
古屋兔丸,《玛莉的音乐盒》
(漫画不写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