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创造对话》进行重要对话的三个方法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2-09-24 10:58:22
《创造对话》读后心得:进行重要对话的三个方法
透过对话,取得新的进展、新的行动和新的意义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making-conversation/
每个人都会说话,但却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对话”。理想的对话可以跟人交心、消弭对立
,失败的对话则会造成冲突、横生误解。面对来自不同背景、抱持不同立场的人们,既然
找不到共通点,又该如何沟通呢?
这本书在说什么?
《创造对话》的作者是硅谷知名设计公司 IDEO 的前资深合伙人弗雷.达斯特(Fred
Dust),他发现现代社会的人们愈来愈“不擅长对话”了。随着媒体和社群平台算法推
波助澜,人们的冲突和对立愈来愈严重,也造成更多种族、阶级和性别政治的分裂。最严
重的是,以前我们会认为别人是错的,如今我们总觉得别人在撒谎。
“如何重新找回对话能力”就是这本书所探讨的议题,作者称之为“创造对话”。他提出
“7C 沟通策略”,透过七种方式来设计和创造更好的对话框架,协助我们和别人达成更
好的沟通成果。这些方法基于他的实际经验,可以应用在商业沟通、职场上的对谈、观点
和意见的交换,甚至是跟亲人之间的亲密对话。
这本书着墨的是那些“重要的对话”,也就是一定会有意见的差异、谈论的时候感觉会很
棘手、必须产生出成果的对话,像是商业的决策、转职的决定、养儿育女的选择。作者认
为一个重要的对话“必须有效解决分歧,必须探索艰难的议题,必须以正面成果为目标”
,而这本书就是进行这种重要对话的指南。
以下分享三个令我感到收获的重点。
1.对话的清晰度
要展开一场对话,必须要注意对话内容的“清晰度”,特别是双方对于关键字的解读是否
一致。
作者举例说明,当我们听到“革命”这两个字,我们心里想的是法国革命?还是 iPhone
的推出呢?当我们听到“创造性”这三个字,我们脑中浮现的是一个画室里面的画家?还
是一群人在会议室里面进行脑力激荡?这两者都没有错,但它们并不相同,而其中的差异
十分重要。
如果我们要跟对方展开一场准确的对话,深入讨论一件事情,一定要记得在开始的时候,
就把最关键的那个字词给定义清楚,这样讨论才会有聚焦的方向。
另外,我们也可以帮一场对话“取名字”,而这个名字的选用也十分重要。
例如作者曾经在一家企业举行一系列的会议,他当时把这个会议取名作“企业鉴识”,可
是他发现每一场会议都很沉闷且严肃。后来他才惊觉,人们只会对“死掉”或“失败”的
事物进行鉴识。所以用企业鉴识来命名这一系列的对话,就产生了负面效果。他后来把会
议的名称从“企业鉴识”改为“企业健身”,结果接下来的会议气氛从低落转为高亢,从
聚焦在问题变成聚焦在解决方案。只是换了一个名字就开启了全然不同的对话。
关于对话的清晰度,我也想起一个自己的例子。像是我常常挂在嘴边的“阅读”两个字,
是比较偏向“实用”性质的。我所谓的阅读带有目的性、有行动导向、有产出结果的。我
讲的阅读不是纯粹娱乐性质,也不是单纯用来打发时间。所以我在和一些读者的讯息往来
之间,常常会发现我们对于“阅读”两个字有不同的理解,造成对话上的困难。
这个观念带给我的启发,就是在进行深度对谈时,务必先确认清楚双方对于关键字词的理
解和解读。如果是进行会议或者是协商,可以选用比较正面的命名方式,来替对话定下一
个正面且清晰的方向。
2.对话当下的情境
一般讲到“对话”两个字,我们常常都会觉得是对话内容的本身,或是关注在谈话的技巧
。然而作者给出一个提醒,其实对话发生当下的“情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像是他曾经帮一家公司规划一场董事会议,董事会主席希望他帮会议增添一点“优闲度假
的轻松感”。由于会议的地点一样是在传统的会议室,本身没有任何一点度假感。但是他
灵光一闪,把原来的 U 形大会议桌移走,在座位区放了许多小圆桌。开会的时候,大家
走进来之后,主席很开心地大喊“快餐座位”!结果董事们都很喜欢这个新的座位摆设,
谈话变得非常热络,形成了各种互动良好的小圈子。
光是改变对话当下的情境,就有可能改变对话的氛围,进而达成出乎意料的成果。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改变对话的情境,那就是我们在跟对方谈话时,彼此的“位置”。
作者提到如果要跟孩子谈论性教育的议题,有一种理想的时机就是开车载他们的时候。因
为在这个时候,我们跟孩子是“并排”或者“前后排”的位置,对话比较不那么刺激,肢
体语言没有对抗性,而且眼神不会直接接触,艰难的谈话也就变得容易了。
我自己对这个方式也很有共鸣,像是我很喜欢在开车载女友的时候,跟他征询一些经营部
落格或 Podcast 的意见。因为我女友总是能提出跟我意见相反的想法,或者是能一针见
血给予我批评,所以我比较不习惯在平常面对面吃饭或相处的时候,进行比较艰难的对话
。反而是在开车的时候,由于不需要一直盯着对方,反而能让我比较没压力地诉说想法;
当我听到刺耳或反面的意见时,我也能比较冷静地思考意见内容的本身,而不是被对方的
表情或动作给进一步激化了情绪。
所以当我们要进行一些重要对话时,试着设计一些对话的“情境”和“位置”,就有可能
发挥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3.对话谈论的对象
关于对谈的“对象”,我们常常会觉得就是对谈的双方,就是“你”和“我”。
而作者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他说有些人常用艺术、戏剧、电影、文学来当作讨谈论
的对象,其背后是有原因的。像是讨论一本书、一部电影,可以降低我们在参与谈话时的
紧张,因为这给了我们可以讨论甚至评断的材料,而不必互相批判。特别是当我们要跟对
方探索困难的主题,像是跨越文化和历史变革的重大话题,借由“评论另一个媒介”,有
助于引导对话的进行。
我觉得这个观察带给我一个领悟,我领悟到我为什么喜欢写读书心得。
对我而言,“发表意见”这件事情,在我心中一直是有点担忧和恐惧的。我仍会担心“别
人会怎么看我的意见”,我也会害怕“我说出来的意见会不会太浅、太没用”。我曾经很
羡慕那些很有主观想法的人,总觉得他们在说话的时候非常有自信,总是知道自己在说些
什么。
但我发现,当我透过撰写读书心得时,书籍就像是一个探测器,可以帮我找出自己的意见
。特别是当我对着一本书籍抒发意见的时候,我可以比较从这些意见当中“抽离”出来,
我可以比较客观地看待这个意见。如果别人反对或批评这个意见,我比较不会把它视为是
对“我”的批评,而是对这个“意见”的批评。当我这么想的时候,反而能听进比较多的
不同想法。这或许也是“读书会”有趣的地方,像是我跟 Jacky 和 Jun 每两个月举办的
一次线上读书会,就是围绕著书本的主题进行讨论,我们可以借题发挥,也可以交换意见
,对话的精采程度往往超乎我们原本的想像。
我想这就是将谈论的“对象”改成一个“第三方媒介”时,会给对话带来的的好处。
后记:对话是未来导向的
最近我刚好读完两本关于对话和沟通的书,分别是这本《创造对话》和张忘形老师的《顺
势沟通》。我认为《创造对话》讲的是改变“外在”的变量,像是透过刻意的设计,去调
整对话的清晰、情境和规范,最后创造出具体的行动。《顺势沟通》讲的是改变我们“内
在”的变量,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对方的特质,找到对方最喜欢的方式与他有来有往。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得透过我们自己“有意识”投入并且做出改变,毕竟没有人天生下来
就是谈话和沟通高手。对话的过程当中,难免少不了意见相左、观念不同,但如同华顿商
学院心理学家 Adam Grant 所说:“争论不是某一方获得胜利,而是两个人都获得新的发
现。”对话的目的,不该只是在过去的意见里面打转,而是双方在未来取得新的进展、新
的行动和新的意义。
作者: Misscat16868   2022-09-24 12:04:00
“以前我们会认为别人是错的,如今我们总觉得别人在撒谎。”我只看到这就End我没耐心看长话连篇的心得,讲重点的能力都没有如何跟别人对话?为什么现在网络、电视充斥全是假新闻带风向,查证不是阅听人的责任是媒体人主管机关要过滤把关之后才释出给阅听人,不然你要读者飞一趟阿富汗看有没有打仗或是飞一趟美国确认国会山庄是不是有被冲撞?所以当读者负担不起查证的成本只能接受假新闻被带风向?我只会不耐烦觉得你他妈是不是又想骗我?没办法对话是肇就一次又一次谎言、欺骗所造成,你会有耐心对话或听对方晓以大义?
作者: psion (psion)   2022-09-25 08:48:00
难怪真相都是有耐心才求得到 一天到晚想要懒人包的 算了吧
作者: Cyborg (废问只能一篇)   2022-09-25 14:27:00
我只想对在意的人对话:家人、摰友、....其他人随便就好对话其实很累很耗脑,干嘛去理解每一个人?当大家很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