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统合心智》21 世纪最重要的心智模型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2-08-16 15:21:19
《统合心智》读后心得:21 世纪最重要的心智模型
解构多元智能大师,重现心智对话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synthesizing-mind/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Murray Gell-Mann 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心智模型,就是
统合心智。”什么是统合心智呢?就是当一个人能够吸收大量讯息、进行反思,然后以对
自己有用的方式加以组织,并且(如果你够厉害、够幸运的话)证实对他人也有用处。
这本书在说什么?
《统合心智》的作者是“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他的
学说对当代教育深具影响。他反对 IQ 测验这种过于单一的衡量方式,他反而认为“多元
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更能帮助我们全面性地了解人类智能的运作、采取
更适合的方式去对待学生、孩子和自己(多元智能有七种:语言、逻辑—数学、音乐、空
间、身体动觉、人际、内省)。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很特别,作者用写“回忆录”的笔法,带我们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
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他是如何想出这些想法的,以及他对其他人误用他的学说导致的灾难
做出解释。作者也在书中娓娓道来自己如何从一个手不释卷、热爱弹钢琴的内向男孩,一
路演变成思想不受拘束的研究生,最后成为哈佛大学教授的人生故事。
我觉得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以半自传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统合心智”,就像是用
自己的学说来解析自己。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新颖的阅读体验,让我在学习这方面学说的
同时,还能一窥这位伟大学者的脑中思绪。以下摘录我对作者的印象,以及两个书中重点
给我的启发。
我对作者的印象
由于是回忆录的写作手法,作者他本人鲜明的个性和具体的思路完全浮现于纸上。他会钜
细靡遗地描述他的思考脉络,而且毫不掩饰地讲出他对当代其他学说的批评和想法。我觉
得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自诩为学者的风骨,以及他对追寻知识的热忱跟谦虚。
他厌恶商业化。他说自己对于汲汲营营于商业追求的事都感到深悟痛绝。他认为学者所发
展出来的观念都应该无偿提供给大众,而非化为商机并从中赚钱。他的孩子会调侃他:“
爸,你本来可以发大财的!”他总是一笑置之。他认为自己的家里虽然不富有,却也丰衣
足食。跟很多有钱人比起来,他拥有的无价之宝就是“知足”。这也是“多元智能”并没
有以他为名、成为一个商业品牌或商业解决方案的主要因素。
他很像拓荒者。他提到自己从来都没有兴趣写“定论”,也就是对于某学说的最终统整。
他喜欢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把一些想法或概念摆在一起,尽力提出崭新的观点,然后就开
始下一个新的回合。这就好像一位科学家做出一个关键实验或示范,然后就让其他人效法
。他认为学者的任务并非只是展示数据,而是期盼自己的论述,可以在特定时期、特定社
会与文化脉络之下,改变与人类本质有关的对话。我认为他的精神很像一个思想领域的拓
荒者,总是在新的领域开疆辟土。
他拥有开放的态度。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他不会声称自己的发现是“真理”,也
不认为自己的理论“不可被挑战”。相反的,我看到他愿意承认自己的侷限性,还谦虚地
说这些理论还不够科学。他致力于推动人们的对话,提供人们更新颖和具有突破性的想法
,去探究更多我们还没发现的领域。比起总是捍卫自己思想跟学说的人,他更像是一个用
尽全力推动时代前进的思想家。
综合以上,我的想法有两个:(1) 或许,就是因为没有把概念商业化,结果其他非原创者
的人误用了这个概念,反而造成了更多的误解和误用。商业化除了钱的考量之外,对于一
个概念的推广普及、品牌形象跟永续经营是有正面的效果的。(2) 他对于学术抱持探索、
冒险和开放的态度是我所向往的。我倾向将所学的知识跟自己的经验连结,创造出新的论
述方式,而不是单纯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和说过的话。
什么是统合心智?
在巨量资讯的面前,我们需要培养统合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处理资讯、吸收资讯和呈现资
讯。
我在阅读和练习《卡片盒笔记》方法的时候,其中一种撰写笔记的方法就是“统合”(
synthesize),但我当时对这个方法的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直到我读了 Howard
Gardner 的著作之后,才确认这个方法跟《统合心智》书中的用词和意义是一模一样的(
补充:synthesize 在化学领域的意思是“合成”,是为了得到一种或多种产物为目的,
所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如同 Howard Gardner 指出的重点:“统合是一门艺术,统合者为了创造出规模宏大的作
品或论述,他必须对整体形式、各部件的安排、观众的关注焦点和偏好、作品的起承转合
,具有很清晰的概念和规划。他们会用自己感到最自在的艺术形式,无论是音乐、文学、
建筑、舞蹈,或是任何有助于沟通的美学呈现方式。”我们从这个观点可以发现,“统合
”这个方法,除了顾及自己的观感之外,同时也要顾及观众的观感。
但是 Howard Gardner 认为统合者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能无中生有。
他们会受到自己和其他人所收集资料的限制,无论这些资料来自于历史、文学还是心理学
…等。他说:“这些志在统合的人需要设法整理与重新排列那些资料,直到找到适切、正
确、可传达而且赏心悦目的解决方案。”
我发现,这段对于“统合”的定义和讨论,就是在撰写卡片盒笔记的永久笔记时的关键技
巧。当我们透过灵感笔记和文献笔记写了下很多素材之后,我们还得对这些素材重新整理
和排列组合,才可以变成一个自成脉络的永久笔记。未来无论在哪个时候、无论是谁来重
温这则笔记,都可以直接看懂其内容。
正因为我们带着创作艺术的精神来呈现一则永久笔记的样貌,同时兼顾了观众和自己的观
感,以及整体的脉络呈现,所以一则自成脉络的笔记不会随着时间而失去它的效用,就像
优秀的艺术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样。
草稿和作品的差异
作者说他在就读哈佛大学的时候受到一场震撼教育。
在一堂名为“美国史专题”的历史课堂中,教授要求学生针对 1960 年代的“赛勒姆审巫
案”进行专题研讨并且缴交一份报告。他信心满满地缴交了一份五页的报告,他认为自己
详细阅读过文献,而且他的写作能力是在哈佛写作课的进阶班等级,理应获得很好的评语
才对。
怎知,教授给他的评语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在退回来的报告上,一堆密密麻麻的眉批当中
,最醒目的是教授对这份报告的整体评语:“你怎么交了一份草稿过来呢?”这句话犹如
一记警钟。在此之前,他一直以为写报告这项任务,就是阅读、思考、然后写下字斟句酌
的摘要,顶多在报告中提出一两个想法。
后来,他仔细思考教授的评语,并且和其他同学讨论过后,他了解道:“吸收和反思是一
定要的,但也要提出犀利的批评、有趣的问题,甚至是用崭新的观点来思考那些议题。”
除了研读历史文献之外,也要从我们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见解上,去厘清一切的脉络,然后
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让我想起,就好像我们在撰写一篇读书心得的时候,如果仅仅摘录书中的重点和金句,
却不加以评论和发表自己的想法,就犹如一篇精简版的草稿罢了。整理重点的草稿固然有
它原汁原味的价值,但是这个世界需要的不只是摘录重点的草稿撰写员,而是我们自己要
将自己本身的经验和观念与之连结,创造出属于我们思考脉络下的想法。
仅仅摘录重点的报告就像草稿,直到融入自己的想法才能称为作品。
后记:从说书人的视角去锻炼统合能力
总结来说,统合心智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多元智能进行“组合”和“应用”的素养。由于同
时要应用一种以上的智能,统合心智是属于比较进阶的心智能力。
作者对学术性的统合技巧订了一个较高的门槛:“直到一个人发展出精熟一个以上学科的
心智,才有可能实现有意义的统合或有意义的创造。修练是精熟学科的必经途径。需要花
上多年努力才有可能精通某个领域。”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位优秀的学者或专家,的确需要
花很多年在某个领域持续深耕,才有可能透过统合心智去触类旁通和分类归纳,然后发展
出有创造力的新想法。
那么,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可以怎么培养和锻炼“统合心智”呢?书中虽然没有详述方
法,但我认为有一个最简单又实际的方法:当一个说书人。我们只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
,例如当我们吸收资讯的时候,例如读了某本书的某章节、读了某篇部落格文章、看了某
段 YouTube 影片,听了某集 Podcast,都可以试着用说书人的角度去讲述重点,然后跟
自己的经验作出连结。
如果你的“语言智能”比较强,你可以透过写作的方式来整理,然后发表成社群贴文或部
落格文章。如果你的“空间智能”比较强,你可以透过画懒人包或心智图的方式来整理资
讯。如果你的“人际智能”比较强,你可以参加线上或线下的读书会,用口语沟通的方式
跟别人分享所学。
如同作者强调的:“统合心智的功能,就是将一个或多个学科观察所得的资料,以最佳方
式组织在一起。”在未来,我们面对的资讯量和复杂度只会愈来愈巨大,只有持续锻炼我
们自己的组织、整合和解读的能力,才能确保我们不会被这些资讯淹没,而是保有自己的
想法和观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