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羊记》 虚实交错的西藏之旅
作者:徐振辅
出版: 时报
有读: https://readfromtheotherside.blogspot.com/2022/06/TamingSheep.html
--------
其实这篇小说,我阅读的时间是早于《吃佛》的,但迟迟无法下笔写阅读心得。
并不是因为它写得太好──尽管这本小说的确是好──而是,在毫无对西藏的历史相
关背景下,除了咀嚼作者的文笔之外,对于书中描述的西藏历史与文化,我好像一知半解
。在作者将散文与小说模糊了界限的同时,我感觉背景知识的补充也被模糊了。
一直到我读完《吃佛》,在记者的笔下看见中国征服西藏的历史,再回头来看《驯羊
记》,我才敢说,我更懂了。
因此,要是这两本书能有个阅读顺序的话,我推荐先从《吃佛》看起。先把文学的那
层皮剥掉,去理解,去看见,再回头来看《驯羊记》,这样会比较好,毕竟小说有虚构的
部分。
这是本好的小说,但称不上最好。《驯羊记》的整体架构很有野心,也很厉害:在主
角的西藏散文游记当中,包裹着有点魔幻的求经故事,这是故事里的故事,作者借此将中
国“驯服”西藏的时间敲碎,互相编织,同时又借由许多象征将“驯”这个字层层堆叠起
来,致使主角与求经的日本人虽身处于不同的时空,看的却是同样的、少数民族被强势并
吞的悲哀。小说里最大的遗憾是它的散文部分差了一点*,因此在我的心目中,《驯羊记
》好是好,却没好到能让我有股想收实体书的冲动。
《驯羊记》是本建议有点西藏背景知识再去阅读的小说,如果你是习于欣赏文学技巧
的读者,会在里头的找到很多乐趣。若你是喜欢西藏文化,或好奇的读者,那你也不能错
过。要是你只是个一般读者,尽管我前面说了这么多,我还是会推荐你阅读,这本书的阅
读体验和一般小说不太一样,在阅读完毕之后,你会开始期待这位作者的下一部作品。
至于,这本小说的类型,我想,关键字会是自然书写、西藏高原文化以及吴明益*。
--------
时空交错的旅行者
1950年,解放军进入西藏。
中国人骑着铁马来了,他们带着铁枪、铁炮、和铁一样的政治决心,在西藏高原的土
地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驯。
这本书灵魂都浓缩在这个字里头了。
小说的故事线主要有两个,但以主角的旅游散记为主要,带出多年前日本修行者宇田
川的西藏游记。尽管两人在西藏所求的东西并不相同,也身处不同的时空,相同的却是,
两人都目睹了藏民被驯服的过程,不过一个是外在的崩坏,另一个则是内里的崩塌。
宇田川看见暴动,死亡,血的气息,他看着才旺瑙乳哼著<东方红>的身影,最终消失
在派系斗争的火光之中;主角探访西藏,看见被作为观光目的给滥用的藏文化符号,看见
藏民屋外那块“党员家庭”的红色铁牌,看见沾附在传统藏戏服装上,已经属于历史的眷
恋尘烟。
他将现代<文成公主>的戏剧短片用手机拨放给热爱藏戏的老人看。
"他看完一遍,又想重播,手指慌忙的按了几下,喉咙像在费力吞咽什么。"(金巴寺
)
所谓征服,都是先从有形的开始,而后逐渐渗透内里。
因此,这本书,是驯羊,同时也是寻羊。
主角求见雪豹一面,宇田川"决心入藏追求更古老的原典"(再度启程)。两人的确
是得到所求了,只是,在这块逐渐失去文化灵魂的土地上,最终能回应的,也只有隶属于
高原的清冷而已。
"追求它者视域是一条无限延长的道路,无论如何逼近,都不能踏着同一枚脚印。"
(驱离)
宇多田在文革背景下拿着经书一本一本的烧,主角还是看见雪豹了,只是隔着动物园
的栏杆。就像他看的那出<文成公主>,在华美的声光效果之下,已经无法代表传统藏人
的精神了──他们把民族“英雄”的部份给剥除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公主有多华美,而
远赴西藏的路程有多艰辛……简直是一个被糖衣包裹起来,中国远征西藏的童话版本。
看这本小说需要把视野拉到篇章之外、之上,俯视看似平淡的散文杂记与带有奇幻风
格的《驯羊记》,你会发现,作者安排意象的方式精美巧妙,所有的故事,主角,日本人
,摊贩,男孩,藏戏师……全都在成就《驯羊记》这个书名。但也因此,剧情角色寻求的
东西,比起对角色本人的意义,象征性似乎更为重要。相比于精心设计的小说架构,这细
节上的小小缺陷让这本书稍微可惜了一点。
这本书里还有其他令我感到遗憾的部分,不过,这部分参杂着我阅读上的主观意见,
就请斟酌参考。
《驯羊记》一书中散文是这本小说的主要骨干,它引出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也强化了
“驯羊”这两字的象征意义。但除了强化驯羊的意象外,这本书的散文身兼数职:它必须
塑造一个文青青年的性格*,提及这位青年为何踏上西藏的理由,它也必须提供一定的知
识补充,为不熟悉的读者讲解西藏的人文地理,它同时也需要反映青年对于文学创作(自
然书写)的思考,以及这趟旅途中,所有延伸故事的导引。因此在书中<驯羊记>与青年
散文间的段落切换时,我的注意力会有点分散。
前一秒还在讲西藏暴动与中国政府对藏族信仰的迫害,下一秒就跳到知识性的补充。
然后再穿插打雪豹兄弟俩的故事以及藏戏狮白玛的故事。我必须稍稍将阅读的视野后退一
步,才能借由作者聚焦的意象“驯羊”来理解这些编排。
我突然能够理解为何在《自行车失窃记》中,作者会选择用黑页来补充背景知识了。尽
管在自行车失窃记中,将知识放在散文内补充并不会太突兀,只是因为它穿插许多故事,导
致调性有点对不上。另外,我在阅读时,稍稍有种《自行车失窃记》的既视感。一样是借由
主角的旅程去触发过往的故事,一样这些故事都带有点奇幻的成分,一样在最后,主角都
没有找到真正追求的东西……也许是两者文笔算是接近,我才有这些联想。
除此之外,主角的文青性格已经无法引起我的共鸣了,这大概就是我一直觉得跟这本
书有点隔阂的原因。(也许是我年纪到了,想想有点难过)
总之,我依然推荐这本书,不管你是休闲读者,还是对西藏有热烈兴趣的读者,都很
值得一读。
────────────────
*我想,也有可能我对散文的喜好真的不如小说那样多。
*真不好意思,但对于自然书写,或这类的文笔风格,我无法不去联想到吴明益……
如果你是很喜欢吴明益老师作品的读者(像是我),这本书也很适合你。
*说到性格,里头我最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品酒那段了──我猜想这是作者的特别私
心,就像《花东妇好》中作者也详加描述自己喜好的事物──这段品酒写得非常细腻,口
感、香味、色泽,将酒的美味与稀有性、价值性写得面面俱到,却只为了一个目的:让主
角答应编辑的要求。
我不太明白这个细节对于整部作品的重要性在哪里,相比起主角对于西藏之行的所见
、所闻,这段落实在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主角对于西藏传统食物的感想非常简单,却在酒
这段充满了丰沛的细节,强烈的爱充满在字里行间,导致当我阖上书后,回想起来,第一
个居然是“这主角会不会是个酒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