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就待在家》 – 对旅人而言,精神和肉体的移动都能是旅行
网志好读版:https://reurl.cc/zM5Vy6
“想念北海道的雪”、“回忆2018年的纽约”、“那些在长滩岛的日子”。
超过两年的疫情,我的社群动态不断地被这些伤感淹没。“越得不到的越想要”- 以前专
属于爱情的台词,现在更适合的Hashtag是“旅行”。仿佛我们的周遭是没有绿洲的沙漠
,水和养分只存在家乡以外的地方。缺乏光合作用,就只能日复一日枯萎下去。
然而,那些千里之外的水秀山明,真的有那么美好吗?我们会因为参观过罗浮宫,就成了
文化人;摸到华尔街金牛就日进斗金;在浅草寺穿上和服拍照,就能变得温柔婉约、端庄
贤淑吗?
这样的“旅行”听起来有如有神灯精灵,无所不行;又像是蓝色小药丸,拥有起死回生的
能力。
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万华人一出生,背上就应该有左青龙、右白虎;经过北京天安
门后,我开着坦克车也能在路上飘移。但现实好像没有那么神奇。
我在外商科技业,超过一半的同事都有留学的血统。能够负担的家庭,都会尽量让小孩接
受海外教育的洗礼;而许多缺乏支援的年轻人,也会争抢有限的打工渡假签证。包括我在
内,每一个离乡背井,或正要扬帆启程的人,不论是留学、工作或背包客,都相信游子异
乡的累积,能帮助我们成为见多识广、心灵富足的人。
不幸的是,突如其来的国境封锁,强迫我们瞬间改变。待在家成为主流,必须出国的人都
有难言之隐。曾几何时机票、回国成了“病毒”的代名词,即使十四天隔离也免不了人们
的恐惧。
但幸运的是,我们开始找回其他方式,在家中也能探索自我。2021年出版的《早知道就待
在家》,是出走了大半辈子的作家谢哲青,利用疫情期间,对“旅人”这个角色的反思。
他把“阅读”比喻为另一种旅行。万卷书和万里路一样重要,我们没办法单靠足迹和经验
获得成功,但可以透过阅读养精蓄锐,等待重新启程的那天。
“谁说出门才能找到自我?只要不断地移动,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算是旅行,都算是
每个人探索自己存在意义的一部分。”
“旅行欢乐的程度,取决于心态与感受力,和目的地及预算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只要我们
把游山玩水的心情代入居家,就会发现从阳台远眺路口的红绿灯,和在阿拉斯加的雪原中
仰望极光一样新奇有趣。”
两句话分别写在这本书的一开头和结尾。对于随时准备好的人,就算在家里的收获,也不
亚于旅行;而对于毫无准备的人,与其浪费钱和时间,不如《早知道就待在家》。
下一篇,我想把书中对“旅行文学”的几个有趣观点,独立出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