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好读版:https://3261h.com/super-guide-to-philosophy-east/
从小就常听到这种"故事"和"传记",举凡孔子、庄子、佛陀、韩非子、达摩祖师、六
祖慧能,甚至到一休和尚的故事。仔细去看这些人物,不仅生长时代相差几百年,所处环
境也很不一样,更各有各的人生课题。譬如释迦摩尼,当初贵为王子,却因为想要克服生
、老、病、死的痛苦而走上追寻开悟的道路。而韩非子则是一生想要成为被重用的大臣,
却因为口吃和诸多因素抑郁而终。每次都读得津津有味,却从来没去想过他们之间是否有
什么关联?本书的作者饮茶是一位部落客,以他的视角看到的这些人物,其实都是影响我
们东方人思想的重要角色,各自在不同时空背景下为东方哲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本书在说什么?
东方、西方哲学家养成大不同
如果说西方哲学的发展是一条线性成长的曲线,由哲学家们不断思考、辩论、证明而成,
那么东方哲学的发展更像是座金字塔,哲学家们早就已经坐在最顶尖了,而下方是各家不
同的解读。
希腊的哲学家Pythagoras提出相对主义,也就是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主张所有的价值观
、感受、想法都因人而异,乍听之下很有道理。但整个社会却因此弥漫着各种辩论,大家
会滔滔不绝,却没有实际作为。而苏格拉底,打从心底反对相对主义,并对追求真理抱有
热情,并借由辩论,让许多拥戴相对主义的政治家败下阵来。
以上的哲学演进过程,在西方世界很常见,在东方却很少听到。饮茶认为主要原因是东方
哲学家通常是自己得出了结论,就好像是看连续剧直接到了最后一集,真相大白一样。因
为少了前面的各种铺陈、累积,因此非常难懂,也不是跟他人讨论、辩论而来,大多是自
己领悟而来。举凡向释迦摩尼的开悟以及老子的道,都是如此。
因为不是经由逻辑思考而来,自然无法侃侃而谈。因此,当访问一位西方哲学家,请他讲
解真理时,可以娓娓道来。但同样的问题拿去问一位东方的哲学家,很可能只会告诉你:
不!这种事情除非亲身体会,否则谁也无法理解。
这么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真理无法说明,要怎么沟通传递、让普罗大众理解?东
方哲学又是如何在这样的先天情况下流传至今?
东方哲学是以谎言为基础
这个标题太耸动了,但饮茶想要传达的重点是,东方哲学讲究唯有实际体验、达到那个"
啊哈"境界,才算真正理解。光是"得到知识"本身,完全不能说是真的理解了。而为了
帮助我们达成,哲学家们只好以各种戒律、听起来完全无厘头的问题、甚至善意的谎言,
进而帮助弟子们更接近开悟的境界。
在《法华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位父亲回家时,发现自己的房子着火了,而孩子
还在屋里,因此他大喊:失火了!你们快点出来!无奈小孩还小,不理解失火,甚至还问
道:失火是什么意思?父亲简直急坏了,他担心火势一但增强,孩子们将深陷火海、无法
逃出。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对着孩子大声喊道:这里有更好玩的玩具喔!快!
到屋子外来一起玩吧!孩子终于听了父亲的话,飞快地跑出家门,就在那一瞬间,火势席
卷了整座房子,房子垮了。父亲哭着紧抱着孩子说:孩子们,对不起,我是骗你们的。
在这个故事中,如果说父亲说了谎,未免太武断,因为重要的是结果,父亲如果没有说了
这个善意的谎言,孩子们可能早已葬身火海。这就是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后
者讲求逻辑和辩证,因此可以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东方哲学追求的是那个
"阿哈"的开悟时刻,因此会以各种方法,包含善意的谎言,专注于结果,也就是帮助人
达到开悟体验。
再举一个另外的例子,关于戒律。在东方哲学或宗教中,有许多的戒律,譬如"不能吃肉
"、"不能吃辛香料",撇开杀生、环保或者健康等因素来看,其实本质上也是要让人体
验到是自己的"想法"为物品创造了"价值",而所谓的肉和辛香料本身其实一直都没有
改变过。
到这里,你应该可以举一反三了。作者饮茶认为,之后各宗派所发展出来的"要念佛"、
"要打坐"、"要吃斋",其实也都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东方哲学为了帮助人们达到开悟
体验所衍生出来的方法。就好像学生时期,补习班老师也会想出很多便于让学生理解、记
忆知识的点子或者金句一样。
东方哲学两千多年来,便是以各种循循善诱,或者带点善意谎言的方式流传给后人,哲人
们期待有那么少数几位幸运儿可以因此而开悟,得到真理。
哲学在我们的生活里处处可见
《般若心经》里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饮茶认为想表达的是“我们认为存在的
东西,全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先把他区隔出来,而绝非因为有那种东西的实体,所以才存在
。存在没有实体可言,存在的是没有实体的东西”。听起来很玄、很难懂,却让我联想到
《被讨厌的勇气》中一个重点:“课题分离”。作者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指出,他人的行
为和我们产生什么感受,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
也就是说,感受大多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我”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延伸到心理咨商
领域,咨商师也会鼓励个案在经历人生重大失落时,去厘清哪些是"事实",哪些则是"
自己的感受"。而和夫妻、情侣、家人之间沟通时,其实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标记自己
的感受,譬如说出:“你做了这个行为,我觉得很受伤”。这样说并不代表对方的行为真
的有意要伤害你,而只是单纯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
如果可以区分"事实"和"自己感受"的不同,就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后记
在阅读这本书以前,哲学对我来说是个很陌生的领域,平常既不会碰到,似乎也不是个有
趣的题目。就好像数学一样,即使明白很重要,却和生活没多大关系。在作者生动的譬喻
下,开始让我与过去读的许多心理学、社会学,甚至商学概念连接起来,才知道原来讲的
都是类似的道理。就好比现在运用不同AI模型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其后面的算法及数学
才是一切的基石。
“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阿!除了好好体尝这一刻活着,我还有什么事好做吗?”
在理解了禅、到达了真理之后,我们会得到什么?会去哪里呢?我边飞快地读著这本书,
一边迫不及待地得到结论,就好像读所有其他书的时候一样。答案是"什么也没变",饮
茶在结尾引用某位禅师悟道后与人的对话,下了这句结论,想与你分享。
读哲学相关的书,与其他种类的书不太一样。我们并不会因为得到了作者的思想、理论,
而马上有什么具体的行动方案、接着变得更强、更厉害。可以期待的是,运用这些前人的
智慧来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形成独有的价值观或世界观,接着也许哪天碰到人生抉择时
,更知道如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