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解密陌生人

楼主: biemelo157 (瓜瓜)   2021-12-12 22:38:52
作者简介
《解密陌生人》一书由 Malcolm Timothy Gladwel (以下简称葛拉威尔)所著。葛拉威
尔是加拿大籍的记者,曾在《华盛顿邮报》任职近十年,且自 1996 年起为《纽约客》的
特约撰稿人。葛拉威尔是这个世代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曾获《时代》杂志选为全球 100
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其著作有《引爆趋势》、《决断 2 秒间》、《异数》、《大开
眼界》、《以小胜大》、《解密陌生人》以及在今年四月出版的《The Bomber Mafia》。
书籍简介
《解密陌生人》一书的原文书名是《Talking to Strangers: What We Should Know Abou
t The People We Don't Know》。从原文书名不难看出,本书探讨的是与陌生人接触时应
该注意的事情,但本书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如何与陌生人交涉,或是如何快速判断陌生人的
特质。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中文版的副标题有很好的归纳:“颠覆识人惯性。”本书讨论
的主题类似行为经济学书籍探讨的人的“捷思”或是“不理性”,内容以大量的故事实例
来讨论在我们遇到陌生人时,通常会有哪些惯性。
本书将近五百页,内容是以由大量的故事组成,所以阅读的体验很轻松良好。本篇心得我
会介绍书中提及的三项识人惯性:默认为真、透明性与耦合。碍于篇幅,我会以介绍这三
个概念为主,对这些概念有兴趣的版有可以翻阅本书来阅读相关的佐证故事。另外,本篇
心得不会附上章节笔记,原因是本书的写作手法偏向小说,大量的事件、故事并不适合做
节录。
内容简介
#默认为真
“默认为真”的含义很简单,就是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己一开始相信的,社会所普遍认同的
就不是假的。也可以翻译成,我们通常会相信另一个人所说的话不是假的。举例来说,当
你去小北百货想找一个商品却找不到时,你会去询问店员。当店员告诉你这件商品在左边
数来第二列的最后面时,正常的人不会怀疑店员所说的话的真实性。
这种情况不是很正常吗?是,是很正常。但如果我们把这种模式套用到另一个场景,就会
有截然不同的成果。在庞氏骗局发生的那几年期间,有无数投资者与 Charles Ponzi 谈
过话,有无数精明的公司将钱交给他来运作,但他们都没有发现 Charles Ponzi 是个骗
子。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默认为真”: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是不虚假的,于是总是
轻易的相信别人。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是傻子,确实有精明的人看出这个
庞氏骗局并且在早期就提出显著的证据,可是社会并没有因此抛弃对 Charles Ponzi 的
信任。为什么?
你相信一个人不是因为你对他没有疑惑。相信不等于没有疑惑。你相信一个人是因为你对
他的疑惑不够多。
因为要跳出默认为真的模式需要所谓的“触发器”。触发器和怀疑(第一个怀疑的念头)
不一样。我们只有在反对我们初始假设的理由变得明确时,才会跳出默认为真的模式。换
句话说,我们的行为不像神智清醒的科学家,慢慢搜集某件事是真实或虚假的证据,然后
达成一个结论。我们的做法刚好相反。我们先相信,直到我们的怀疑和疑虑达到再也无法
自圆其说的程度,然后我们停止相信。也就是:我一直相信你,直到我再也无法相信你。
值得讨论的是,“默认为真”是有助于我们智人生存的,智人社会的特色之一是大量的协
同合作。如果每个人不能默认为真,每个人都在怀疑他人的话,这样的社会根本无法达成
合作。换个角度来说,偶尔被欺骗一次不会阻止我们传递基因或严重威胁物种的生存。但
另一方面,有效的沟通对我们的生存有极重要的影响。这样说来,“默认为真”的模式深
耕在我们与陌生人的互动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要如何解决默认为真造成的问题?让我们先想想看“不默认为真”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这几年有个热门的词刚好就在描述这种人:“响哨者”。在所有人都认为社会运作正常的
时候,有那么一个人站了出来说:“这社会有问题!”我们通常会认为这种人勇敢,拥有
卓越的见识且值得敬佩,但如果我们会愿意成为响哨者吗?或是我们会愿意活在一个人人
都是响哨者的世界中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于是,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的小结:默认为真
有其存在的必要,我们能做的是理解有“默认为真”这件事情的存在,并且在那一两个响
哨者出现的时候,提醒自己,不要基于自己相信的人事物而否定他。
#透明性
“透明性”指的是我们倾向于认为他人的行为举止就代表着他人的内心世界。透明性的概
念是人的行为举止(他们对外表现自己的方式)提供一个真实而可靠的窗口,让人能了解
他们内在的感受。它是我们用来了解陌生人的第二种关键工具。当我们不认识某个人,或
无法与他们沟通,或没有时间深入了解他们时,我们相信可以透过他们的行为和外表来了
解他们。
我们往往根据人的外表来判断是否诚实。能言善道、自信、握手有力、友善和有魅力的人
,被认为值得相信。紧张、闪烁、口吃、不自在、做飘渺而绕圈子解释的人则不值得相信
。可惜的是,“透明性”这件事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当我们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必须以概
念-刻板印象来取代直接的体验。而这种刻板印象经常是错的。一个闪神闪烁的人一定是
在说谎吗?一个说话支支吾吾的人一定是有所隐瞒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作者提供了许多实例来说明有关“透明性”概念的错误之处。我们常常看到新闻报导说犯
罪者从派出所或法庭走出来时“毫无悔意”。这便是“透明性”的概念在作祟,人们普遍
认为一个忏悔的人会低下头、哭泣、哽咽等等,但又“面无表情”或是“微笑”便是毫无
悔意呢?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在表达情绪时做的行为和我们普遍认为的不一样
。换句话说,我们建造了一个世界,有系统地歧视某些类别的人,只因为这些人无意中违
反了透明性的荒谬概念。
透明性很荒谬这一点让冷读术毫无用武之地,甚至让许多社会上既定的程序产生争议。例
如法官在审判犯人时究竟要不要亲眼看着犯人?或是公司主管在面试招聘时,究竟需不需
要直面面试者?默认为真是一种偶尔发生且无可避免会误导我们的重要策略。透明性是一
个看似常识的假设,结果却是一种错觉。不过,两者都引发相同的问题:如果我们接受我
们的缺点,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必须接受,了解陌生人的探索有现实上的极限。我们
永远无法知道全部的事实。我们必须满足于不完美的真相。与陌生人谈话的正确方法是带
著审慎和谦逊。
耦合
“耦合”指的是所置身情境的重要性。书中以“自杀”以及“犯罪”举例。
我们谈谈“自杀”。一般来说,大众对于自杀者的印象是那些死意坚决的人,可是一些研
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个想法。许多人并不是想自杀,她是在寻找一种杀自己的“方法”。而
且不是任何方法就好。这就是耦合的重点:行为是特定,人必须找到适合的方法。举例来
说,在 1960 年代初期,英国 25 岁到 44 岁女性每百万人约有 100 人自杀,其中接近
一半是以煤气自杀的(当时煤气的取得非常容易,打开煤气管关紧门窗就能离开这个世界
)。而到了 1977 年英国全面完成改用天然气(比起煤气能大量减少产生一氧化碳)后,
自杀率下降了几乎一半。
这个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那些自杀者并不是死意坚决的。只是刚好在情绪低落时,他
们置身的环境有极易取得与执行的自杀方式。只要我们让自杀的成本大幅提高,便能有效
地抑制自杀的情形。和自杀一样,犯罪与很特定的地区和背景有关联(这就留给各位在本
书中查看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那些死意坚决的人,我想本书的意思是,这
世界上很多不幸的发生都是耦合的,都是可以避免的,而不是注定要发生的。
跳开自杀这种沈重的话题,耦合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你接触陌生人时,你必须自问你在何
处、在何时接触这个陌生人。陌生人的行为与地方和背景紧密关联,换句话说,当我们面
对陌生人时,必须连整个背景都考量进去。“这个人是外向开朗的”并不是一个好的叙述
,“这个人在派对的场合是外相开朗的”会比较合适,因为可能这个人在正式的谈判场合
便会不知所措。
心得
这是我第一次读葛拉威尔的书。念完本书之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葛拉威尔真的名不虚传

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层层逼近的逻辑架构,都是这本书容易阅读的理由。但关于内容就
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毕竟葛拉威尔的整本书都是建构在“正面确认”的概念上(给一
个理论,然后找出一堆符合这个理论的故事),但负面确认才会是真正站得住脚的说明方
式。例如,在《刻意练习》一书中便曾否认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提出的“一万小时
法则”。
于是,虽然我并不是本书讨论的内容的专家,但我想试着给出一些针对本书的反思。在《
不对称陷阱》中,塔雷伯曾大力批评行为经济学家 Richard H. Thaler,认为他提出的人
的“不理性”或称“捷思”根本没有意义。因为那些不理性便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默认,将
这些不理性提出,或是批评一些人基于默认的行为不理性根本就是荒谬的行为。根据信念
评断人们是不科学的。世界上没有信念有“理性”那样的东西,只有行动有理性。行动有
理性只能用演进(存活)方面的考量加以评断。
将以上的逻辑套用到本书提到的三个识人惯性:默认为真、透明性、耦合中,这三个惯性
有哪几项是不合理的呢?如果说,存活下来的便是最具有反脆弱性、最有理性的事物,那
么这三个惯性便都相当合理(毕竟是智人演化了几百万年后还残留的行为模式)。但问题
是,这些惯性真的是“存活下来”的吗?还是“近代被发明出来”的?透明性的概念认为
人的表现代表了他的内心世界,那么,哪些行为与哪些内心变化对应呢?世界上的每个地
方,历史上的渊源长河中的每一个人的同一个心情,真的都会对应出同一些动作吗?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参照书中内容,以及一些人类学研究)。于是,“透明性”的概念
确实是需要多加注意不要犯下的谬误。那“默认为真”和“耦合”呢?我想,这些讨论就
等日后读者读完本书后再行定夺了。在读书时吸收内容,在读书后思考内容。我想本书在
我的阅读历程中带给我的感触已经远超书本里面提及的内容了。
作者: licklabium (76600ferio)   2021-12-13 09:37:00
这本书好读易懂,启发性也不错
作者: chantal (pink moon)   2021-12-13 20:37:00
葛拉威尔就是指出这些默认惯性的不合理,导致我们实际上测不准陌生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