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mus (肯)》之铭言:
: [享阅X共好]读书会屏东场《教养的迷思》
: 导读:陈信吉 临床心理师
: 时间:110/9/19(日) 10:00~12:00 =>已异动至 15:00~17:00 非常抱歉
: 地点:木荷书屋/屏东市崇义巷15号(林森路老夫子甜不辣对面巷内)
: 说明:这是讲座式读书会,不论有没有读过这本书都欢迎参加,欲参加者请填写表单报名
本次屏东场《教养的迷思》导读摘要
1.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皆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但何者影响更大则难以厘清,尤其两者间
还存在着交互作用,就让事情变得更复杂了。
2.即使是后天环境,也还能区分为家庭、社区、社会等不同的层次,但传统上多认为家庭
(尤其父母)的影响力大于其他,但真的是这样吗?
3.在同样认为父母塑造孩子的心理学家中,究竟如何塑造,其诠释也各不相同,例如精神
分析谈压抑,行为学派论奖惩,社会学习论则强调模仿。
4.前述这些心理学理论的研究确实都可以看到父母言行与子女性格的相关性,但相关并不
等于因果,即使直觉上我们认为应该是父母影响子女,但实际上父母会如何对待子女也受
到子女特质的影响。
5.而在父母之外,也有心理学家认为跟家中排行有关,认为出生序会影响人的性格,如长
子比较谨慎,幼子比较活泼等,但这样的研究大多有个缺陷就是太依赖家人的陈述,若换
个情境(如询问朋友或老师),其相关性便不显著了。
6.这是因为孩子并不会理所当然地把家中的言行带到其他环境去,而是会试探,若其他人
也类似,那就依循,否则便会转换,所以孩子在家里跟在学校的表现之所以类似,一是孩
子的基因本就具有跨环境的一致性,同时还可能是因为父母所在的社区都有着相似的习惯
。
7.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是移民家庭,除非移民聚集成为社区,否则移民的孩子大多会被所在
地的文化同化,说当地的语言、吃当地的食物、抱持当地的价值观,且跟随父母移民时年
纪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8.由此可知社区与社会的影响力不小于甚至大于家庭,所以才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与“孟母三迁”。
9.但即便同样的社区,例如学校班级里,孩子还会自行分化成不同的小圈圈,不同的圈子
会有不同的“次文化”,这次文化因着“团体对立效应”而凸显,例如爱读书的聚在一起
就越爱读书,男孩聚在一起就越排斥女性化的行为。
10.除此之外,在同一圈子里,不同的成员还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例如领袖、跟班、军师
、丑角等,但会担任怎样的角色并不都是自愿的,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有关,且一旦
形成很难改变。
11.于是,因着我们所属的圈子,以及在圈子里扮演的角色,我们的某些特质会不断地被
强化,并形塑着我们的大脑,于是在长大成人后,我们就成了某种性格的人。
12.这并不是说,父母对孩子完全没影响,或说父母怎么对待孩子都没关系,而是除非过
于极端,如虐待导致(脑部)创伤性反应,否则父母如何对待孩子跟孩子会如何被影响之
间没有必然的关系。父母之所以要善待孩子,不是为了将孩子教养成什么样的人,而是为
了良好的家人关系本身。
本篇文章网址:
https://www.facebook.com/readtogether.goodtogether/posts/870347023855357
《享阅共好》粉丝专业,目前大概两个月说一本书,一个月在高雄,一个月在屏东,以心
理学书籍为主,想获取更多资讯的版友可上来看看喔~
https://www.facebook.com/readtogether.goodtogether/
屏东场没听到的朋友,高雄场紧接着来囉~时间为10/15,地点在维士比教育基金会/高雄
市苓雅区中正二路175号维士比大楼6楼之1(活动免费,感谢维士比教育基金会提供场地
),我会另发一篇高雄场的活动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