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上,我们在实体书店真的无法消费太多,
因为书很重,一次买个5、6本,当天应该就很难跑其他行程了,
所以书店应该也要认清,他们无法从一个人身上赚到太多。
但除了书籍的交易之外,跟人互动才是实体跟网络书店或电子书的最大差异化来源,
只是实体书店需要人跟人互动,偏偏互动又很看运气,
有些独立书店老板本身很有气质,
有些独立书店没想赚钱,只是满腔的热血想要改造社会,
有些独立书店老板其实是讨厌太多人际互动的文人,每每遇到奥客就想收店
有些书店老板很豪爽豁达直来直往,有时会吓到客人,
有些书店老板就只是高姿态的商人,才懒得把消费者当回事。
我在某小有名气的独立书店看到里头找书的客人把老板当猫在呵护,
而且老板也早已是接近退休年龄的男性了,是的,那家书店跟猫很有关系,
也曾经看过客人订书一直没到,在现场问订货进度老板爱理不理好像不关他的事。
有一个名词叫体验经济,我在此不多提,
不过从上面来看,除了体验标准化的连锁书店外,
其实进去一家陌生的实体书店对消费者而言也是种赌博,
进去是期待,但出来是什么心情事前无法预料,
可能很好,也可能很糟。
所以实体书店确实可以从铜臭味满满的书籍里找到一些出路
对小农来说,采收农作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但游客竟然愿意自掏腰包来帮忙采果、钓鱼、挖文蛤?到底怎么回事?
很多观光农渔牧业,就是直接把体验卖给消费者,而得到双赢
我帮忙采果、采的自己带回家,比去超市买还贵,但莫名觉得值得。
实体书店当然不是只能卖书,大家都在想各种出路,
有办活动的、请作家或名人来现场跟人深谈对话的,
试着把自己当成某社会运动基地的,
当然卖文具、文创商品的不在话下
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卖体验的经济模式
用“过程”而不是“最终商品”来满足消费者,换取消费者掏出腰包
另外,既然书籍消费转往网络(无论是实体或电子书),但网络试阅都是很大的问题,
那我其实,阅读即服务(Reading as a Service)也许是另一种出路,
其实租书店就是类似的做法,图书馆也是。
以下是延续大家的讨论随口讲讲:那可不可以有一家只计时收费但不卖书的书店,
里头有咖啡、甜点,就是让大家下午想要静静看书的地方,
因为不卖书,所以同一本书不用太多库存,
就可以多放其他的书,或者多放几张椅子,让大家舒适的看,
毕竟即使是大型书店,多数人还是只能坐在地上或站在书柜旁忍着看,
这是一个很不舒服、很难专心的阅读过程。
如果客人看完真的想买,书店也许可以代为订购(实体或电子),并与出版社抽成,
所以有机会同时跟消费者跟出版社收费,
书店这时比较像是同时提供体验跟媒合消费者及出版社的平台,
而不是卖书,毕竟卖书真的不是实体书店的优势。
是的,就是租书店啊,只是里头的书换了,也像图书馆,只是是营利且自负盈亏的
当然这只是随意想想,我没有意愿及能力为背后的商业模式负责就是了,
反正现在的书店愈来愈不像20世纪的书店,未来变成什么样也都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