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如何改变一个人》当个催化剂,减少阻力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1-09-03 15:04:39
《如何改变一个人》华顿商学院五个最有效方法和心得
消除抗拒心理,从心拥抱改变,学会改变一个人,就能改变一群人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catalyst/
你有没有遇过类似的困扰:每次叫小孩子吃青菜他都不吃?每次提案给老板的企划都被退
件?每次跟客户推销新产品都被婉拒?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只是想要对方“改变”一点心
意却这么困难?问题出在于人类的本性,你愈是推得用力,对方就愈是反抗。真正的诀窍
不是增加推力,而是“减少阻力”。
这本书在说什么?
《如何改变一个人》的作者是华顿商学院的行销学教授约拿.博格(Jonah Berger),他
专门在研究行为改变、社会影响、口耳相传,以及产品和点子之所以会流行的原因。他在
这本书里介绍了五种会妨碍和阻止改变的关键障碍,并且教我们具体的技巧和策略来减少
这些阻碍。
他提出了“催化剂”(Catalyst,同为英文书名)的概念,认为我们要促进任何人做出改
变时,不要只想着用外力和压力的方式去逼迫,那只会得到反效果。反而要转换念头,思
考和聆听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挡着对方不愿意做出改变,然后像个催化剂一样去消灭
这些阻碍,让改变更好发生。
这本书提供了五个方法,分别是减少抗拒(Reactance)、减轻敝帚自珍现象(Endowment
)、缩减距离(Distance)、降低不确定性(Uncertainty)、提出佐证(
Corroborating Evidence),五个英文字首合在一起就是“减少”(REDUCE)的意思。催
化剂就是用来减少改变的阻力,让人转换心态,最后促成行动的方法。
一张图解,五个减少阻力的方法 https://imgur.com/keWZWxt
1.减少抗拒心理
你可能也有同样的经验,当我们被逼迫改变的时候,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抗拒的心理。例如
,每当我们感受到师长、老板、父母、或任何其他人试图要说服自己、命令自己,这种抗
拒的冲动就会自然产生。催化剂的效果就是减少这种本能的抗拒,反其道而行,用方法去
“鼓励人们自己说服自己”。
我们来看这个“如何让青少年不再抽菸”的故事。1990年代美国的青少年抽菸比率创下十
九年来的新高,政府祭出禁打香菸广告、在香菸包装加上健康警语、花大钱劝退年轻人,
结果没有任何一个方法奏效。这个困难的任务落到了查克.沃夫(Chuck Wolfe)的头上
,他出了一个奇招。
他邀请众多青少年进行一场“菸草高峰会”,指陈列出一些事实让青少年自己主持和讨论
,这些事实包含:菸草业者如何操弄年轻群众来推销香菸、企业如何操弄媒体来让抽菸看
起很酷。青少年们讨论出一个名为“真相广告”的活动,透过影片告诉大家香菸公司和媒
体正在试图影响人们的感受。结果大获成功,在活动推广期间,青少年吸菸比率下降75%
。菸草公司甚至提起诉讼,要求中止这项计画。与其叫青少年“不要”抽菸,不如让他们
“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如同研究指出,人需要自由与自主权,感到掌控感,而且不喜欢任由他人摆布。把这个道
理应用到生活当中也可以,例如你要叫小孩子吃菜时,不要说:“给我吃这个!”而要改
说:“你想吃花椰菜还是胡萝卜?”提案给老板的时候也不要只有一个选项,而是列出两
到三个选项,搭配优劣比较给他选择,
2.减轻敝帚自珍现象
如果事情还没有到非常糟糕的程度,我们往往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会有想要主动
改变的念头。我们也会因为持有某样东西的时间越长,那些事物在我们心中的价值就越高
,例如屋主眼中的自住宅价格总比市场价格高出许多。研究指出人们不喜欢改变,也不容
易太快接受新东西。催化剂就是要让人感觉到“如果现在不改变,损失的只会更多”,凸
显出不改变的缺点,借此破除敝帚自珍的效应。
最经典的案例来自“英国脱欧公投”。公投是把决定权交予全民的决策方式,但数据说明
了大部分公投会以失败收场,要改变成千上万民众的想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英国脱欧
的提案出来之后,由于英国的食物、燃料、药品都仰赖进口,社会上普遍不被看好这个提
议,续留欧盟的预估胜率一度达到八成。
要解释现况显得容易得多,人们有守旧、不愿尝试新事物的心理,留欧派只要叫人民坚守
原状就好。但是,脱欧派出了一个奇招,他们要让脱欧看起来反倒像是“现况”。他们把
口号改成“夺回掌控感”,巧妙替整个辩论重新定调,提醒民众英国以前并不是欧盟的一
部份,离开并不危险,反而是导正航线、重回正轨的选择。最后的结果令人跌破眼镜,英
国人用自己的选票脱离了欧盟。
因此,为了让人不再守旧、愿意尝试新的选项,就必须“让不采取行动的成本现形”。无
论是脱欧的“夺回掌控感”,或者是川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都巧妙传达了不采取行
动的下场会比较糟糕。我们常听到理财专员说“要投资,否则钱会被通膨吃掉”也是类似
的道理。
3.缩短距离
我们对资讯的接受程度分成两种:“接受区”和“拒绝区”。如果一个新的资讯落在我们
的接受区,我们就听得进去。但是,如果落在拒绝区,我们会打从心底抗拒和忽略这个资
讯。催化剂的用途就是减少这段“面对一个新资讯,人们接受和拒绝之间的距离”,找出
彼此共通点,让事情有转圜的余地。
作者举2008年美国加州的“八号提案:禁止州内同性恋结婚”为例,起初正反两方的距离
很遥远,意见也非常偏激。支持同婚的团体无论推出多少游行、文宣、演讲,都难以改变
对方的想法。最后他们试着不要当“开口”的那一方,而是开始“聆听”。倾听了一万五
千场反对同婚人士的访谈后,他们终于找到满意的对话脚本,称为“深度游说”。
不同于传统游说只丢下资讯就射后不理,深度游说的方法需要更多时间用来对谈。维吉妮
亚是同婚团体的游说者,他拜访了反对者古斯塔夫,对方开头就说:“我们南美洲人不喜
欢死娘炮。上帝让你生下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自作主张。”维吉妮亚和缓的回复:“
我生下来就是同性恋,这是天生的,而非一种选择。”
接着维吉妮亚谈到她对另一半的爱,并且邀请古斯塔夫也聊聊他的伴侣。对方说自己平日
帮失能的太太洗澡,愿意为她做一切的事情,他接着坦承:“是上帝让我有能力爱一个失
能的人。到头来,爱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维吉妮亚表示深有同感,在找到共通点、建
立深层连结后,她最后才聊法律如何保障婚姻,给予伴侣双方都受到尊重和保护的安全感

最后,古斯塔夫改变了立场,他愿意投票反对原本的反同婚法案。深度游说的影响力不断
扩散,最后改变美国人对同性恋的态度。
我们可以发现,“深度游说”是鼓励投票者从自身经验找出类似的情境,不要求对方想像
“当别人”的感觉,而是回想自己“有类似感受”的时刻。催化剂不会向所有人发送一样
的主张,而是瞄准与人们自身目标最相关的议题。改从共通点出发,而不是从争议点,对
方转向的可能性会比较高,还可能拉着别人一起改变。
4.降低不确定性
当我们要做出一个改变,通常会伴随着不确定性,我们会怀疑改变之后真的比较好吗?当
我们内心产生犹豫,就会阻碍我们采取改变。催化剂就是要了解人们心中的犹豫,让改变
可以被试用、被体验、可以被复原,然后进一步去降低“人们对于改变之后的不确定性”
,消除人们内心的犹豫。
时光倒转到1998年,当时网络购物还不盛行,但是有远见的尼克.史文莫恩(Nick
Swinmurn)已经有了用“网络电商卖鞋”的点子,他架设了名为 Shoesite 的网站开始做
起生意。但是人们并不买单,生意奇惨无比,后来他发现“人们并不放心在网络上面买鞋
”,与其买了才知道合不合脚,不如开车去卖场购物比较实际。
面临资金即将烧尽之际,他们脑力激荡出了一个方法:“提供免运费”。当时所有电商都
把运费当成获利来源,这么做无疑是在赔钱。但是令人惊喜的是,业绩反而开始扶摇直上
。人们开始一次购买两到三种不同尺寸的鞋子,留下合脚的,退回不合的。消费者就像在
实体店试穿一样,不用替试穿的机会付费,购物方式从此改变。免运费的策略消除了人们
网络买鞋的最大障碍:不确定性。对了,这家公司后来改名叫做 Zappos。
我们内心对改变和新方案的不确定性,总会阻止我们采取行动。书中除了介绍 Zappos 用
免运费降低前期成本的故事,还介绍了 DropBox 免费增值的应用、Acura 豪华汽车让人
有机会认识的主动出击策略、以及蔚为流行的后悔也没关系的无条件退货、退钱策略。降
低不确定性,将有助于人们接纳改变。
5.提供佐证
有时候要促成一个改变,还是有可能会遭遇到对方要求“更多”证据佐证的情况。我们常
常会在心里质疑,别人愿意采取某个改变的理由,跟我自己会不会喜欢有关系吗?所以催
化剂会“善用具有影响力的佐证来当援军”,利用社群、亲友、社会的影响力来弭平对方
的质疑。
澳洲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人们如何回应音效的实验”,他们邀请大学生戴上耳机聆听
单口喜剧的录音,A组单纯听喜剧,没有其他的音效;B组则会听见预录的罐头笑声。实验
结果发现B组的学生更容易笑出来,如果听见别人也在笑,人们就更容易发笑。那么,这
个“别人”是谁会有影响吗?
研究人员做了第二种实验,这一次都会加入一模一样的罐头笑声。A组的学生被提前告知
,待会听到的笑声是来自于跟你“同一个”大学的人。B组的学生则被告知,发出笑声的
那些人来自和你支持“不同”球队的人。实验结果发现,A组一样笑得很开心,但是B组以
为发出笑声的人是非我族类,笑的程度和完全不播放罐头笑声时几乎一样。
所以,无论是餐厅的评论、旅馆的评价、对于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看法,我们会比较在乎“
情况和我们一样的人”是怎么说的。当对方的境况跟我们愈像,他们所提供的佐证就愈会
得到我们的信任。催化剂的做法就是找出能够让人们“套用在自己身上”的佐证,来克服
和转换原本的问题。
后记:任何人都可成为催化剂
我第一次读 《如何改变一个人》 是听 Audible 英文版的有声书,后来发现有中文版又
再回味了一次。这是一本非常好阅读、重点清晰、故事生动的实用书籍,从这本书中我们
可以认识那些阻碍人们改变的因素,并且设法采取不同的策略去消除那些障碍。与其怪罪
别人为什么不改变,不如去了解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他们,并且自己“主动出击”,成为减
少阻力的“催化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作者的前一本著作《疯潮行销》似乎有着更高的评价,因此我也
入手了那本书,很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之后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同样类型的书籍,
还有谈判和说服力专家罗伯特‧席尔迪尼(Robert B. Cialdini)博士的《影响力》,他
用扎实的研究和案例说明“让人们改变行为的原因”,这本经典也非常值得一读。
读了许多这类型的书籍,我认为可以用一句宁静祷文的美好诗句来做总结,这句话是这么
说的:“神啊,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请赐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事
;请赐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我们无法直接改变别人、更别说改变世界,我们唯
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分辨这两种差异,把心力放在你能改变的事情上,成为催化剂去减少
阻碍,外界人事物随之而来的改变将让你感到惊喜。
作者: handcreambox   2021-09-04 15:24:00
写得真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