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第三种猩猩

楼主: biemelo157 (瓜瓜)   2021-08-28 20:33:57
作者简介
《第三种猩猩》一书由 Jared Diamond(以下简称戴蒙)所著。戴蒙是美国著名的演化生
物学家、生理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科普书作家。他以另一本畅销著作《枪砲、病菌与钢
铁》赢得普立兹奖,也因此闻名于世。戴蒙的斜杠事业令人玩味,他在大学医学院教授生
理学,也以生理学研究(肠道吸收机制)的成绩,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但本书显然
不是一本“肠道吸收科普书”,这本书的专业知识来自戴蒙的另一个背景:“田野生物学
家”。从七岁开始,戴蒙就对赏鸟产生了兴趣,在剑桥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恰好有机
会到纽几内亚高地上做有关鸟类观察的研究,从此,田野生物学与生理学就成为戴蒙的两
个平行事业。若对戴蒙的生平有兴趣,在《Case 说书人》节目中讨论本书的那一集,请
到了本书译者王道还教授,里头除了对本书做了介绍与讨论之外,也介绍了戴蒙的生平趣
事。
书籍简介
《第三种猩猩》一书的原文是《The Third Chimpanzee: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从书名可以看出,本书是将“智人”视为动物的一种来讨论,本书
也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人类行为在动物界是否有先驱。在书中,戴蒙指出智人与黑猩猩的基
因只有 1.6% 的差别,因此“人类最近才与黑猩猩分化,是个年轻的物种”这是确凿无疑
的事实。既然只有这么一点点差别,那人类称霸地球的原因,估计也是这一小部分的基因
变化的作用;既然有这么一大部分是相同的,那人类的生物特征(可以理解为性状与人性
)估计与其他动物,或是与我们极为相似的黑猩猩出于同源。
岔开本书的讨论,我想应该有读者注意到一个问题了。我上面提到的都是“黑猩猩”,而
英文书名中的“Chimpanzee”指的也是“黑猩猩”,那本书中文怎么只翻译成“猩猩”呢
?根据王道还教授本人的说法,这里显然是翻译错误,本书书名用《第三种黑猩猩》会更
符合原文含义,只是当年因为出版社的考量才改成猩猩的。
回到本书的内容。本书约 400 余页,分为 5 部共 19 个章节。戴蒙后续著名的人类三部
曲:《枪砲、病菌与钢铁》、《大崩坏》、《昨日世界》的雏形便是此书的分节。虽然讨
论的内容深刻、引述的研究相当专业、书中举例也相当广阔,不过阅读起来并不困难,除
了特定的章节讨论了语言学、地理知识外,只要有基本的国中生物知识(至少知道演化论
吧),在阅读时就不会遇到太大的问题,而且戴蒙幽默风趣的笔调常常能让读者会心一笑

本篇心得我会先介绍达尔文的天择理论,虽然这不是本书的内容,不过基于天择的演化理
论在本书中是默认的已知假设,也让对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在阅读本书时能做个内容衔接。
接着我会以天择的概念连结书中提到的一些与天择无关或甚至矛盾的现象,让大家对于现
行的天择理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最后,我在本篇心得的最后附上了我阅读本书时做的章节笔记,对本书有兴趣的朋友欢迎
参考浏览。
内容简介
#天择理论:是“演化论”而不是“进化论”
在 1859 年,英国伦敦有位大胡子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达尔文”这个名字便注定
要流传百代。(有趣的是,同时间还有另一个大胡子也在伦敦埋头苦写《资本论》)
在台湾的课纲中,《物种起源》的核心“天择说”一直都是基础的内容,通常在国一的生
物课就会教导给学生(108 课纲后转至高中才上,Why?????)。不过,天择自从发表以来
便争议不断,在 19 世纪被社会上主流的宗教人士反对就算了,在现今学界一般都承认天
择的情形下,美国还是有一群孜孜矻矻的人,致力于推翻天择,认为“创造论”(神创造
万物)才是真理。当然,我们可以轻易的判断“创造论”是荒诞不经的,可是“天择说”
又为什么正确呢?以下就让我们来检视天择的基本概念。
一般来说,天择主要分四个阶段:
1. 个体差异:个体间有着性状差异
2. 过度繁殖:物种数量大量增加
3. 生存竞争:环境负荷量不足以支持这么说数量的物种,于是各物种展开资源的竞争
4. 适者生存:拥有最能获得资源的性状的物种生存,其余死亡
让我们以课本上最常见的“长颈鹿”为例。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都那么长呢?用这四
个阶段分析的结果就是:
1. 个体差异
原本世界上的“颈鹿”有很多种,为求简洁,我们假设在某处有“长颈鹿”与“短颈
鹿”两种动物。他们习性相同、天敌相同、吃的食物也相同,总之就是除了脖子长度之外
,其余特征完全一样的物种。
2. 过度繁殖
在资源(食物、水源、空间....等等)还足够的情况下,“颈鹿”们大量繁殖。简言
之,就是两三头长、短颈鹿,变成两三百头长、短颈鹿了。
3. 生存竞争
在资源足够的情形下,颈鹿的数量大增。可是它们的主食:“树叶”的数量并没有大
增,所以颈鹿们对树叶这个资源展开了竞争。当然,我们不假设颈鹿们会互相打架,这里
指的竞争指的是“尽力去吃树叶”。
4. 适者生存
这时候,长、短颈鹿的差异就出现了。“短颈鹿”只能吃到低处的树叶,但“长颈鹿
”却能吃由低处吃到高处。换言之,“长脖子”这个性状在“吃树叶”这个竞争活动中占
有优势,于是“长颈鹿”比起“短颈鹿”活下来的机率更大。
与达尔文“天择说”相对的,是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说”。“用进废退说”指的是,
常用的部位会进化,并且进化后的性状可以留给后代。举例来说,拉马克会认为“长颈鹿
”这个物种其实在一开始全部都是“短颈鹿”,只是它们一代又一代的想吃高处的叶子,
于是脖子越来越长,而长脖子的性状可以传给自己的孩子,于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
最后我们看到的就都是“长颈鹿”了。
虽然“用进废退说”似乎也相当合里,也比较符合人类直觉的思考模式,可是在 1882 年
,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August Weismann)做的实验却证实了这个学说并不符实。实验
是这么做的:魏斯曼将一窝老鼠的尾巴全部剪短,再让其交配繁衍。按照“用进废退说”
的想法,这些“短尾鼠”的后代,尾巴应该一代比一代短,但接连数代的“鼠孙鼠辈”的
尾巴长度却没有变化。这个实验就足以证实后天的性状影响并不会遗传。
当然,以上的天择概念只是概述,虽然我们将天择分为四个阶段,最核心的仍然是“个体
差异、适者生存”这两句。让我们在最后用“抗药性”作为例子,加深你的印象,并结束
天择的介绍。为什么细菌会产生抗药性?新闻常说“细菌进化成新品种,产生了抗药性。
”但这是对“天择说”最大的误解。天择代表的是“演化”而不是“进化”。以下是我的
说明:
首先,假设科学家跟对“细菌 A”发明了某种特效药,这种药有 99% 的杀 A 菌能力。那
根据“个体差异”的概念,所有的“细菌 A”就分为“会被特效药杀死”以及“不会被特
效药杀死”两种类别,比例约略就是科学家宣称的 99:1。接下来,我们假设在某处有 1
00 个细菌 A,在我们喷下特效药之后,其中 99 个细菌A 就阵亡了,剩下唯一那 1 只不
害怕特效药的变异细菌。这时候,原本可以供 100 只细菌存活的地方只剩下那 1 只细菌
,在拥有大量资源的情形下,想当然这只细菌会理所当然的繁衍。于是,在一段时间之后
,这个地区便有了 100 只不怕特效药的细菌A。而这就是“抗药性”产生的基本原理,也
是为什么家中的小虫在喷了杀虫剂后,总是消失一阵,但一段时间后又卷土重来的原因。
做个总结,世界上没有“进化论”,只有“演化论”。所有物种都在自然界中面临压力,
并且最能在压力中存活下来的物种就获得生存与繁衍的能力。天择就是“有利于生存的体
征会在演化过程中脱颖而出”。了解这点之后,在本书或其他相关书籍中看到“演化出..
.”这类句子时,便可以套入上述的概念。例如,直立人“演化出较大的大脑”这短短的
一句话,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就有好几个值得探讨的地方:所以原本也有大脑不大的直立人
?他们是怎么死的?较大的大脑能在什么样的自然压力中获得较大的优势?相信了解天择
、了解演化的意义之后,在阅读相关内容时读者会有更加深刻的体悟。
#性择:天择好像失效了
了解天择之后,好像天择就能解释世界上所有事情,就是自然界的最高指导原则。但天择
似乎不能说明一切,举例来说,你能试着说明看看为什么人类会有肤色的差异吗?
人体的肤色,从各种色调的黑色、褐色、古铜色、黄色,一直到粉红色(带雀斑或不带雀
斑的都有)。用天择解释肤色的这种变异,通常是这么说的:非洲因为烈日当空,所以那
儿的人皮肤都是黑色的。其他地区的人,例如印度南部与纽几内亚,皮肤也是黑的,因为
那里也有同样程度的日晒。要是你从赤道向南向北移动,遇见的族群皮肤会越来越白,直
到你到达北欧(那里全都是白人)。显而易见,曝露在强烈阳光下的族群,演化出深色的
皮肤,以保护身体最重要的防御器官(皮肤)。
还有一些解释肤色的理论。其中一个将焦点放在阳光中的紫外线与维生素 D 之间的关系
。原来皮肤的色素层之下,有维生素 D 的前驱物,受到紫外线照射后,就会转化为维生
素 D。因此热带地区的族群演化出黑皮肤,为的是避免受到太多紫外线照射,否则肾脏容
易衰竭;反过来说,北欧人演化出白皮肤,因为北欧的冬天漫长而昏暗,为了充分捕捉阳
光中的紫外线,生产足够的维生素 D,就得消除皮肤的黑色素。
另外一些流行的理论是:在热带地区,黑皮肤可以滤掉红外线,保护内脏,免得过热;或
者,相反地,黑皮肤帮助热带族群在气温骤降后保暖。要是以上四个理论还不能满足你的
求知欲,我们还可以从书中举出四个来:深色皮肤在热带密林中是最好的保护色;浅色皮
肤比较不容易冻伤;在热带地区,深色皮肤可以防止铍中毒;在热带地区,浅色皮肤会造
成叶酸不足。
热带地区的族群,为什么皮肤是深色的?既然至少有八个理论在流传,我们就没有理由说
自己知道答案。不过,天择说在解释肤色的最大罩门是:深色皮肤与日晒的关系并不明确
。举例来说,世界上有几个地区日照量非常小,平均每天三个半小时而已,像赤道西非、
华南、斯堪地纳维亚半岛,可是这三个地方土著的颜色,分别是最深、最黄、最白的。还
有所罗门群岛的各岛与都在同一个气候区中,可是肤色深与肤色浅的族群却住在邻近的村
子里。
我们必须承认,肤色的天择理论并不坚强。不过,更麻烦的是发色、眼珠色的天择理论,
连个勉强算得上合理的“说法”都没有,不同的颜色(头发、眼珠)有什么好处?你给我
诌诌看。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冷、湿又暗,金发很常见,可是澳洲中部的沙漠,热、干又
亮,土著中也有许多人是金发。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共同之处?金发何德何能,有利于北欧
人与澳洲土著在这两个地方生存?
坚持以天择理论解释各种人种特征,最后可能产生荒谬的解释,最显得荒谬的,会是针对
外生殖器与第二性征的变异所作的解释。半球状的乳房与圆锥状的有什么不同的适应功能
?半球状的乳房适应热带夏季暴雨,圆锥状的乳房适应冬季的寒雾?男人的胸毛是在北极
御寒用的,你相信吗?如果如此,女人为什么没有胸毛?她们不怕冷吗?
上面提到的种种事实,使达尔文对天择概念不抱希望,于是在《物种起源》发表的 12 年
后,他出版了一部近九百页的巨著《人类原始与性择理论》,完全拒绝了“天择”在人种
起源方面的角色。他以简明的一句话,直指问题核心:人种间的体貌差异,没有直接或特
别的生存功能。
“性择”的运作,有赖于一个性别的成员演化出某个特征,而异性对那个特征产生偏好。
只要雌性有,而雄性喜欢,性择可以导致任何“没道理的”体貌特征,只要他不太妨碍生
存。这个理论的基本观念很容易理解:许多动物都有一些形态特征,没有明显的生存价值
,却有利于赢得配偶,或者吸引异性,或者威吓同性(竞争者)。大家熟悉的例子,有雄
孔雀的尾巴、雄狮的鬃毛,与雌狒狒发情时红艳的外阴部。一头雄性能够成功地吸引异性
,或逐退同性竞争者,就能制造更多子女;它的基因与体貌特征,就更有机会流传后代。
这是性择的结果,而不是天择的。
(不过,虽然达尔文认为天择与性择是相异的两个作用力,但现代学者已经不认为性择与
天择是对立的概念。毕竟吸引异性的能力也算是一种生存竞争的变形,能力越强的人越能
生存。)
#思考看看:为什么我们做对自己有害的事,即使我们知道它有害
经过上面两段的介绍,我相信你对天择的概念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熟悉。那接下来,我想邀
请你利用你刚刚了解的知识做一个推演。试着想想看,为什么人类会抽菸、酗酒或使用毒
品? 需要注意的是,我问的问题,不是:“为什么我们一旦开始服用有毒的化学品,就
会继续服用?”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是:服食烟、酒与毒品会上瘾。我的问题是:“为什
么我们会愿意尝试?”或著“我们主动地做一些我们知道对自己有害的事,为什么?”
人类作为地球上演化出来的新物种,许多行为都可以到动物界中寻找先驱。于是,如果我
们想回答上面的问题的话,也许我们可以先想想为什么许多动物演化出来的广告讯号,会
让人觉得一头雾水。举例来说,瞪羚见到狮子潜行过来后,对狮子释放的讯号,包括一种
奇异的行为,叫做“弹跳”(而不是拔腿就跑)。而这些行为显然不符合天择的概念。
关于这个问题,以色列生物学家 Amotz Zahavi 在 1975 年发表的一篇精彩论文指出:有
害的雄性特征所以能够吸引雌性,正是因为那些特征使雄性无异残障。这个理论是说,那
些有害的身体构造与行为,构成了有效的指标,显示发出讯号的个体是诚实的:正因为那
些形质特征或行为特征令个体陷于残障的境地 ,所以那个个体必然是优越的。不需花费
成本就能发出的讯号,容易用来欺骗受讯的一方,因为跑得慢的、基因品质低劣的个体,
都能发出那个讯号。只有高成本的、有害的讯号,才能保证诚实。逻辑是这样的,看到狮
子后会弹跳的瞪羚,如果自己跑得不够快的话,基本就是送头的行为,反过来想,弹跳就
代表了那只瞪羚对自己速度的绝对自信。
应用 Zahavi 的理论解释雄性对雌性的仪式性表演,思维是这样的: 任何一个雄性,要
是背负著那么大的累赘装备,如孔雀的尾巴,或冒着生命危险大声唱情歌,居然还能活着
,必然在其他方面有优异的基因。这个理论也能用来解释人类滥用有毒化学产品的行为。
特别是在青春期与青年期(那是最可能开始嗑药的年龄)我们花费大量精力维护自己的地
位。还有昂贵的演示(艺术品),广告的事地位或财富;危险的演示(高空弹跳、开快车
或嗑药),背后的理路也都是残障原理:你们看,我很强,我很棒,只有我能玩那些危险
的游戏
所有动物都得演化出讯息明确、辨识容易的讯号,让其他动物了解自己。如果采用的讯
号任何个体都能学会、发送,那就容易用来欺骗,最后丧失通讯功能。妥当、可信的讯号
,必须发送者绝无欺骗的余地;附加昂贵的代价、风险或负担,使真正的优异者才能诚实
地发送讯号,是动物界常见的例子。
当然,这并不代表这个观点可以全盘解释嗑药的行为。作者在本书提到:复杂的行为有自
己的生命史(内部逻辑),可以超越原始的目的(要是当初只有一个目的的话),而且复
杂的行为可能当初就有多重功能。正如艺术现在早已不是娱乐自己、娱乐他人的“玩意”
,广告艺术就非常的功能取向。即使从演化的观点来看,人类滥用化学品与动物先例之间
,还是有基本的差异。这些动物特征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是“自毁”工具,实质上他们可是
“优生”得很;我们滥用化学品的行为,却是代价高于利益。
我在这里讨论这些例子,只是想要提出一些有关天择的有趣思路。一开始,我们认为天择
就是有利于生存的体征会在演化过程中脱颖而出;但后来我们发现,天择并不是唯一的解
释模型,脱颖而出的不一定是“有利于生存的体征”,也可能是“有利于吸引异性的体征
”,这是性择;但最后我们又看到,为了“吸引异性”或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优势”,居
然“不利于生存”的体征也会在演化过程中流传下来。这样来来回回地思考一个概念,才
算是稍微完整一些。天择还可以延伸更多值得讨论的内容,例如死亡、老化、停经、生殖
、艺术等等,这些就留给读者阅读本书时再做探索了。
心得
《第三种猩猩》一书包括的主题实在太多,且作者在每一个面向都有丰富与专业的讨论,
从两性议题、族群关系、语族问题到生态浩劫都有重要的见地。虽然本篇心得讨论的重点
在天择,但本书更重要的概念是把智人视为一种动物来审视。
人类最近才与黑猩猩分化,是个年轻的物种。人类并不特别,人类与其他两种黑猩猩的遗
传差异只有 1.6%。而这个事实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猿在宇宙中的地位。书中有个极为
深刻的举例:现代社会往往认为把人监禁圈养起来是不道德的,那动物园中的黑猩猩呢?
为什么可以用 Homo trogloytes(黑猩猩)做实验,就不行用 Homo sapiens(智人)?
从猿类与智人之间的微小遗传差距,会迫使我们更深层的思考人这个物种与其他生物之间
的地位。举个例子,若现在有个爱护动物的人士,他的儿子得了一种重症,这种重症的特
效药正在黑猩猩上研究,那这位人士会说黑猩猩的命跟他儿子一样重要吗?
除了上述的伦理问题,本书更多的内容是在讨论,智人作为一个年轻的物种,很多天性一
定源于演化前的祖先,于是我们可以从动物界中寻找许多人类行为的先驱(人与动物的连
续性)。例如本篇心得讨论的“残障原理”就是,本书还有许多例子,例如“寻找配偶”
、“婚外情”、“语言”等等。这些论述精彩到让我实在很难相信本书出版于 30 年前(
1991)。
本书讨论的主题实在多样,在章节笔记中我尽力将内容去芜存菁的列出,对本书有兴趣的
朋友欢迎参考。但需要提醒的是,戴蒙旁征博引的功力实在惊人,书中精彩的举例与譬喻
绝非我小小的摘要能相比的。若读者看完本篇心得对本书有兴趣,绝对强力推荐阅读本书
,或是听看看《Case 说书人》的专访过过瘾(网址:https://reurl.cc/VEK08b)(个人
觉得 1.5 倍速听起来比较舒服)。
章节笔记
第一部 不过是另一种大型哺乳类罢了
第一章 三种黑猩猩
本章主要说明人类与黑猩猩的遗传差异极小。作者引述了很多专业内容,分子时钟的概念
,以及解剖学、生物学的举例也层出不穷,老实说念得有些吃力。不过作者要表达的主旨
很清楚:人类并不特别,人类与其他两种黑猩猩的遗传差异只有 1.6%。而这带来了两个
问题:第一,似乎少数基因的差异会带来重大后果;第二,是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猿在宇
宙中的地位。书中有个极为深刻的举例:现代社会往往认为把人监禁圈养起来是不道德的
,那动物园中的黑猩猩呢? 为什么可以用 Homo trogloytes(黑猩猩)做实验,就不行
用 Homo sapiens(人)?人类在面对生命的不一致性令人讶异,动保团体往往不会在意
黑猩猩或老鼠;吃素的团体似乎也不太在意细菌或昆虫。从猿类与智人之间的微小遗传差
距,会迫使我们更深层的思考人这个物种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地位。最后举个例子,若现在
有个爱护动物的人士,他的儿子得了一种重症,这种重症的特效药正在黑猩猩上研究,那
这位人士会说黑猩猩的命跟他儿子一样重要吗?也许现在的我们还不用回答这样的问题,
但当未来万物互联网出现时,越来越多道德标准需要写成程式语言时,这些问题势必会掀
起一番讨论。
第二章 大跃进
本章讨论智人(克罗马侬人)与其他人种拉开差距的那一段时间。最一开始,他们制作的
石器,与尼安德塔人的一样,所以不能占尼安德塔人什么便宜。到了大约六万年前,他们
在行为上发生了“某个神奇的变化”(也就是大跃进)。那个变化使现代人拥有创新的天
赋,发展成十足的“人”。于是现代人开始从中东大胆西进,侵入欧洲,取代了欧洲的“
原住民”尼安德塔人。有趣的是,在一开始克罗马侬人与尼安德特人就有生理上的差异,
但并没有立刻在能力上拉开差距。这印证了第一章讨论过的谜:我们登上人性殿堂的过程
,并不反映遗传变化的脚步,两者没有如影随形、如斯响应的关系。那么,帮助人类祖先
完成大跃进的,究竟是什么?作者与一些臆测过这个问题的科学家一样,相信唯一的可能
答案就是:复杂语言的解剖基础。如果大跃进前夕,人类已经演化到了“只欠东风”的关
口,我猜想那“东风”就是改变我们祖先的发声道,为语言的演化铺路,然后创新的本领
才能油然而生。把我们从传统中解放出来的,是语言。作者认为促成大跃进的“东风”,
是人类的“原始型”发声道变成了“现代型”发声道。从此人类能够更为精密的控制发声
道,创造更多的语音(猩猩就无法像人类一样发出复杂的音节)。另外,本章中作者提到
,我们在四万年前无论体质、行为及语言,都已是现代人;克罗马侬人只要有机会学,也
能开喷射机。那为何克罗马侬人没有发明原子弹?作者认为是因为文化与知识累积的还不
够,这也同时体现出了语言的重要性。
第二部 奇异的生命循环
第三章 人类性象的变化
本章讨论智人比较特殊的两种性象征。首先要知道的是在动物的世界中,“没有白吃的午
餐”,任何事都涉及“得”与“失”;空间、时间与精力的利用方式,都是机会成本。从
这个观点来看,雄性智人特别大的阴茎与雌性智人隐性的排卵与交媾便显得没什么道理。
有关第一点,一般的解释:“伟大的阴茎才能使人完成有人类特色的交媾大业”根本经不
起事实的检验,因为其他猩猩也有丰富的性交姿势,“交接”时间也有比智人长的多的物
种(书中写目前还没有合理的科学解释)。谈谈第二点,大多数哺乳类一生中大部分的时
光,过的都是无性生活。只有在雌性“发情”的时候,他们才会性交。雌性在发情期中会
排卵,可以受孕。雌性哺乳类看来“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排卵,因为他们会向周遭的雄性
展露阴部;但人类的性周期非常不同。女人在整个周期中几乎都可以性交,并没有什么“
发情期”;女人排卵没有征兆,科学家直到 1930 年左右才搞清楚女性周期的排卵时刻。
与隐性排卵相关的另一个谜团,是“隐性交媾”。为什么人类这么独特,特别讲究做爱的
私密性质(其他物种都是公开的)?对于隐性排卵与隐性交媾,目前至少有六个理论可以
参考:一、根据这个理论,隐性排卵与交媾在男性猎人之间,可以促进合作、降低相互的
敌意;明显的发情象征与公开交媾会颠覆社会,印为那会影响女人之间、男/女之间、以
及男性之间的团结。换句话说,隐性排卵与交媾都是为了提升社会的凝聚力演化出来的;
二、隐性排卵与交媾,巩固了夫妻的联系,奠定了家庭的基础。女人一直维持对男人的性
吸引力,又可以随时满足男人的性需求,就能将男人栓在身边,协助抚养子女。随时可以
享受交媾,是男人协助抚养子女的报酬。这个理论非常的“男性沙文”,寓意是:女人是
为了使男人快乐而演化的;三、Donald Symons 推测:人类女性也许是为能够长期分享鲜
肉,而演化出“长期发情”的生理状态。女人以性交换猎人的鲜肉;另一个版本是,大多
数狩猎采集社会中的女人都没有选择涨噜的自主权,于是,由于女性处于长期发情的状态
,女人即使被迫嫁给低阶男人,也能私下色诱高阶男;四、Richard Alexander 与 Kathe
rine Noonan 认为,要是男人能够辨识女性身体的排卵讯号,利用这项知识,他可以和老
婆“按表操课”,百发百中。然后他就能“安全地”弃老婆于不顾。因此女人演化出隐性
排卵的生理,迫使男人接受永久性的婚约,因为男人无法确定女人生的孩子,究竟是不是
自己的。由于男人不知道老婆的排卵时刻,只好常相左右、夜夜春宵,以求中奖;五、Sa
rah Hardy 推论:女性演化出隐性排卵特征,作为反制雄性暴力的手段。因为没有人知道
他的排卵时刻,搞不清楚状况的男性,也搞不清楚他生的孩子究竟是谁的种。女人只要“
水性杨花”,就能引诱一堆男人帮助他抚育孩子,或至少不杀他的孩子(这推论颠覆了历
来的男性本为观点,让女性掌握了性权力); 六、Nancy Burley 认为,人类的智力不断
演进,一但了解受孕与性交的关系(女性生产时特别痛苦、风险又高),发情的女性就可
能避免在排卵期间性交,以求豁免生产的痛苦与风险。但这样的女性就会留下比较少的的
子女,甚至不会留下子女,于是不能察觉自己排卵的女性,逐渐成为人类族群中的“主流
”。那 这六个理论中,哪一个是正确的?生物学家并不清楚。这个困境可以用来说明演
化生物学家只要从事因果分析,就一定会面临的问题:无法进行“控制”实验,以操纵变
项找出因果关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面这六个理论相当程度地显示了该研究者的价
值观,例如沙文主义或是两性平等。 举例来说,隐性排卵在男性人类学家看来,是女性
为了男性演化出的生理特征,Burley 却认为是女性为了欺骗自己而演化出来的。虽然没
有准确得结论,但我认为这一章提醒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许多在日常中我习以为常的事,原来都可以这样细细推敲、研究一番。
第四章 婚外情的逻辑
本章讨论婚外情,主要用赛局理论的逻辑探讨(最佳策略)。首先,虽然现代社会规定的
是一夫一妻制,但任何一个有行为规范的社会系统,都无法防止作弊,只要作弊的利益大
于风险就成了。因此这是个“数量”问题:作弊的人有多少。换到婚姻的系统,这句话就
变成:“婚外情在人类社会中,是罕见的异例?不算少见的‘例外’?还是普遍流行的现
象,婚姻如同虚设?”而本章指出只要谨守“中庸之道”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大多数
父亲,抚养的都是自己的骨肉;人类的婚约,也不是废纸一张。可是,“外遇”又的确是
人类交配系统的一个“组件”,尽管从未受到社会的祝福。有些哺乳类与大部分鸟类都选
择了“婚姻”,就是说,两性长期相守共同抚养或保护子女。只要有“婚姻”,就等于为
“混合型生殖策略”开了大门。“混合型生殖策略”是社会生物学家使用的“科学”术语
,以普通话来说,就是结了婚的人搞婚外情。本章以鸟类(一个时常搞婚外情的物种)为
主,说明婚外情的“最佳策略”。为什么是最佳策略?因为社会生物学家发现有“婚姻”
的动物种,搞“混合型生殖策略”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异(长臂猿与雪雁),而理解这种
差异时使用“赛局理论”的逻辑非常有用。一旦以“竞赛”看待问题,立刻就会恍然大悟
:两性的最佳策略不同。因为两性的生殖生物学在两方面有深刻的差异:为达到生殖目的
的最低必要投资,以及受骗的风险。这些鸟儿的生殖策略,基本准则如下:不可搞多偶;
搞单身雌鸟并无意义,除非那只雌鸟马上就要和另一个雄鸟送作堆,一齐抚育幼雏;偷偷
搞别人的老婆,到值得尝试。但鸟毕竟只是鸟,这些鸟类研究的局在于:雌鸟往往看来半
推半就,对于“婚外性行为”并不积极进取。若要真正探究两性关系还是得回到人类社会
,作者叙述了一些自古至今男性因应这场“竞赛”而定下的风俗习惯,诸如通奸法律、宫
廷纪录,甚至是谋杀。最后,作者叙述了一个研究婚外情遇到的学界争论。几乎没有科学
家怀疑“天择”塑造了我们的身体。可是生物学社群中却因为社会生物学而分裂、双方以
尖锐的言词互批,争论的焦点是:天择能不能塑模我们的社会行为。生物学家批判社会生
物学家的文字中,两种恐惧不断地回荡、交织著:证明某种野蛮行为的演化根源,无异于
主张那种行为是正当的;证明某一行为有遗传基础,无异于宣告不可能改变那种行为。但
在作者看来,这两种恐惧都没有根据。就拿第一个来说吧,任何事物的起源都可以研究,
无论那些事物令人厌恶或令人钦羡。研究谋杀犯的动机,就是为他们开脱吗?至于第二个
恐惧,我们不只是演化结果的奴隶,甚至不仅是遗传特征的奴隶。尽管社会生物学能帮助
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化脉络,我们切不可认为他是唯一的进路。人类行为的目标(或动
机),不可一概而论,“留下更多的子孙”不是唯一的考量。演化论可以帮助理解人类社
会行为(与习俗)的“起源”;可是理解人类社会习俗的“现状”,演化论不会是唯一的
道路。
第五章 上床的逻辑
本章讨论择偶标准,这里的择偶包含了婚姻以及一夜情的选择。我们在人海中浮沉,每个
人都在寻觅自己的意中人,正是心理学家所谈的“搜寻参考意象”的一个例子(所谓“搜
寻参考意象”,是一个心灵意象,我们在搜寻过程中,不断将身边的人事物,与那个意象
比较,以便迅速认出自己想要的)。作者利用研究数据指出:要是你观察过许多夫妻,答
案就会出奇地简单:平均而言,夫妻间稍微有点相似;可是在体质上,几乎每一项特征都
显著相似。 要是人家问你理想的意中人的模样,你心中浮出的第一个“意象”就是与你
德性差不多的:身高、体重、发色、眼珠色与肤色。但是你理想意中人的许多其他特征,
即使你一时举不出来,也与你自己的条件差不多,那些特征种类繁多,例如鼻宽、耳垂长
度、中指长度、腰围、两眼间距以及肺活量。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对显而易见的体征,
例如身高、体型与发色,都有特别的偏好。乍听之下会让人惊讶的,倒是许多其他体征的
重要程度,例如耳垂、中指与两眼的距离,因为我们通常并不自觉对那些特征的兴趣。然
而,我们一见到对了眼的人,就立刻惊为天人、情难自已,内心充满“蓦然回首”的惊喜
,所有那些其他特征都在潜意识中促成了我们的决定(但这并不是说外貌决定一切,所有
研究都显示:宗教与人格特质之类的因素,比体貌更强烈地影响我们择偶的决定)。作者
在最后利用几个实验说明,回避亲人的行为,是后天养成的。这些动物种(鹌鹑、老鼠、
智人)的成员,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辨认自己的父母与同胞,成年后,体内便形成了一个程
式,引导他们寻觅理想的配偶。他们的理想配偶,与父母、同胞中的异性蛮相似的,但是
,绝不会是父母或同胞(不得乱伦);以色列的合作农场研究戏剧化地说明了出生后的六
年内,是我们形成性偏好的关键期,我们学会:在这段期间的亲密伴侣,不可以在我们成
年后当作性伴侣。虽然,这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做个总结, 在我们的“搜寻参考意象
”中,有一部分告诉我们“什么人必须回避”,我们在生命的第一个六年内,不仅学习了
这一部分,还似乎学习了“什么人必须追求”的那个部分。
第六章 性择与人种
本章讨论性择。一八五九年,达尔文发表了阐释“物种起源”的“天择理论”(“自然选
择”理论),十二年后,又出版了一部近九百页的巨著《人类原始与性择理论》(1871)
,以我们的性偏好(就是上一章讨论的择偶偏好)解释人种起源,完全拒绝了“天择”的
角色。作者相信,在人种形成的过程,“天择”扮演的是次要的角色,而达尔文的性择理
论是正确的。因此,人种之间的体貌差异,大体而言,只是人类的生命循环经过改造之后
的副产品。不过,本书有特别编按说明:本书作者对于天择与性择的区别,根据的是达尔
文的看法。现代学者已经不认为性择与天择是对立的概念。现代学说认为性择也是天择的
一种,所以本章讨论的种种不符合天择符合性择的举例,按现代定义都可以归类成天择就
是了。
第七章 死亡与老化的奥秘
本章利用“老化与停经”讨论天择在生物个体上的投资机制。我们可以把演化当作一种策
略游戏,参与游戏的生物个体,必须筹划有效的策略、生养子女,子女最多的赢。而寿命
,以及生物修理的投资问题,是更大的一组演化问题中的一个:任何一个有力的生物特征
,都有演化的极限,那个极限怎么设定的?这些演化的问题,乍看之下似乎十分简单,麻
烦的是:天择选择的对象是生物个体—整个身体,而不是一个个体的各个零件。必须存活
、生养子女的,是你这个人,而不是你的大脑或飞毛腿。对演化生物学家,用来表达这一
“麻烦”的关键词是:“最佳化”。针对生物个体的基本设计,天择对每一个特质都会仔
细推敲,使个体的寿命与生殖率达到最高水准。至于各个特质,不会朝向最佳状态演化,
他们会向最佳的中庸状态汇聚。这也正是这一章的核心概念,天择必须做的是:调配维修
身体与生殖的相对花费,求得最大生殖率(终身生殖成就除以寿命)。举例来说,也许超
级长寿会使得生殖功能下降,所以天择并没有让智人活到 2、300 岁;而在狩猎采集时代
(或社会)的母亲,生了几个孩子后,若继续生孩子,每一次都等于赌博,而赌注是他先
前生下的孩子。由于他对先前生下的孩子之投资与日俱增,她死于生产的机率也随着年龄
而增长,他进场赌博的赢面,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不看好。所以,收益递减/风险升高
的现实,也许是导致女性停经—关闭女性的生殖机能—的脉络。根据以上论述,作者推论
,人体“同时全面崩溃”的演化理想,用来描述我们身体的命运,十分贴切。简单来说,
就是目前的人体已经是最佳配置了,在生殖系统与寿命之间有着平衡,于是超规模的延长
寿命是相对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自己的理解是现代医学早已把“死亡”视为“技术问
题”,现代无法解决死亡只是因为技术程度还不成熟罢了。我认为,人类是可以超越天择
的,之后应该会多找找这方面的书籍来阅读。
第三部 人为万物之灵
第八章 语言的演化
本章讨论语言。人类语言起源的谜团,其实是个演化生物学的问题:无可跨越的鸿沟是如
何跨越的?要是人类是从不会说人话的动物演化而来的,那么我们的语言必然是演化出来
的。作者把人类语言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阶段以绿猴的呼叫声做说明(对,绿猴
之间有可以沟通的“字”,但在“字”之外是否有其他功能尚待了解);后期的阶段可以
用正在发育中的幼儿举例。他说出“果汁”这个词就已经超越动物呼叫了(因为要学会适
当的子因与元音,再以这些因素组成大人听得懂的语言);再进一步,幼儿从“单字”进
入“词”的阶段还有从“词”进入“句子”的阶段。这一部分涉及到专业语言学的范畴,
本章给出的结论是:人类语言的结构非常复杂,小孩子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就学会,因此在
儿童大脑中,必然有一内建的语言学习线路。我们不仅生来已内建一套通用语法—一组可
调整的开关,而且这组开关已经预先设定过了—就是一再在“克里奥”语法中浮现的那些
特征。举例来说,如果幼儿学习的第一个语言,与预置的内建语法设定有冲突,那预置的
设定能够给改过来。但是如果幼儿学习的第一个语言并不“正常”,是一种没有结构的“
洋泾”,那么“克里奥”设定就会是幼儿长大后所说的语言设定。换言之,“克里奥”的
语法特征,就是天生的“普遍语法”的预置设定( 在新语言形成的过程中,语言学家区
分出两个阶段:刚形成的粗糙语言,叫做“洋泾”,后来比较复杂的语言,叫做“克里奥
”。殖民者与工人说不同的语言(第一语言),可是因为沟通的需要,学习“洋泾”当作
第二语言。双方都继续说第一语言,与自己人沟通;双方透过第二语言彼此沟通)。撇开
本章专业的语言学内容不讲,至少我们可以知道,虽然人类的语言是我们最独特的特征,
可是在动物界,也可以找到人类语言的前驱物。
第九章 艺术的自然史
本章讨论艺术究竟是不是人类独有的特征。许多我们原先以为的人类特征,最近的动物行
为研究已经揭发了他们的前世今生。因此,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不再有不可跨越的鸿沟
。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异,只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例如上一章已经讨论做语言不
是了,那艺术呢?艺术的起源一向被认为是个崇高的神秘。但艺术与其他我们认为人类独
有的特征,必然是我们基因组中一小撮基因的杰作。在演化的时钟上,那一小撮基因必然
是瞬间之前出现的。举例来说:大象(西莉、卡珞)的艺术作品、巴提摩尔动物园黑猩猩
的画,对我们也有意义。至少,创作的身体活动,人与大象相似,而创作出来的产品,连
专家都分辨不出。如果我们主张真正的艺术只有人类才能创作,那么那些类似人类艺术创
作的动物表现(鸟鸣)与真正的艺术有什么差别呢?论者通常从三个特征下手论证:他们
认为人类的艺术,是为艺术而艺术,没有实用价值;人类的艺术创作冲动,受美感的支配
,而美感是愉悦的泉源;人类的创作天赋,须受艺术传统的薰染浸润,而不是镂刻在基因
中的机械操作。作者在本章以花亭鸟(bowerbird)为例,反驳了以上论点:在演化过程
中,花亭鸟的雌性就把注意力从雄性身体的天生装饰,转移到雄性建造的装饰。虽然大多
数物种中,性择的作用都是强化两性身体装饰的差异,在花亭鸟中,性择却让雄鸟强调“
身外物”,而不是身体上的装饰。而在最后,作者正面回答了“为什么艺术是人类的特征
,而不是其他动物的?”这个问题。既然人养的黑猩猩会作画,他们在野地里为什么不做
画呢?作者认为:野地里的黑猩猩没有闲暇做画,他们得解决许多生活的问题,找食物、
生存,以及打退敌对队群。要是野地的黑猩猩行有余力,又有工具,他们会作画的(闲暇
是创作艺术与欣赏艺术的先决条件)。本章的给我最大的启示是那一句“在演化的时钟上
,那一小撮基因必然是瞬间之前出现的”,别忘了我们的基因组里,百分之九十八还是黑
猩猩的。
第十章 农业:福兮祸之倚
本章讨论农业革命。农业革命不全然是好的,这应该是现代人类的共同知识。 农业对人
类健康有害,至少有三组原因可以解释。首先,农人得到廉价的热量(大部分是富含淀粉
的农作物),付出的代价是营养不良;第二,由于农人依赖一种或几种作物维生,要是庄
稼歉收,饿死的风险比猎人大得多;最后,大多数今天主要的人类传染病与寄生虫,要不
是农业兴起,根本不会在人类社会中生根。那些人口杀手,只有在拥挤、营养不良与定居
的社群中,才能长存。除了营养不良、饥荒与传染病,农业还给人类带来了另一个天谴:
阶级分化。阶级分化是农业的结果,但是性别不平等却可能由来已久,农业只是进一步地
加深了不平等的鸿沟。农业兴起后,女人往往沦为役畜,又因为更为频繁的怀孕、生产而
透支体力,健康日益恶化。那既然农业这么不好,为什么历史上农业成为了潮流呢?首先
,农业并没有在一夜之间蔚为流行,事实上,考古纪录显示:农业在欧洲的“进展”简直
如蜗牛爬行,一年勉强可达三百公尺。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归结为一句格言:强权就是
公理。简单来说,农业能供养的人口,比狩猎多得多(平均来说是否每一张口都分配到更
多的粮食,是另一个问题)。也许让我们难以摆脱传统智慧(农业是人类历史上的好事)
的主要理由,是农业的单位面积生产量比较高;狩猎采集族群的人口,到了冰期结束时,
已经逐渐增加。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各个队群都必须“选择”—无论有意识地还是无意
识地—是迈出发展农业的第一步呢?还是设法控制人口成长?有些队群采取了前一个方案
,可是他们无从遇见农业带来的负面作用,他们追逐眼前的近利,享受农业提供的丰饶,
直到人口增长到既有的粮食生产系统无法负荷为止。于是他们就会驱逐、杀戮邻近的狩猎
采集族群,以扩张农耕面积。他们通常能成功,因为农民占数量的优势:十个营养不良的
农民对付一个健康,应无问题。换句话说,狩猎采集族群并不是自愿放弃传统生活型态的
,而是头脑清明、不肯放弃传统的狩猎采集族群被迫放弃祖先游憩的土地,移居到农民不
要的土地上。我认为这一章的内容可以和《人类大历史》中有关农业革命的章节相呼应:
人类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衍生的
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这好像是一个无从预见的问题
,如果我是当初要选择是否跟进(或改善)农业的人,我根本不会想到这会对生活造成一
定的坏处。不过,如果以结果来论,现代社会已经能做到基本上零饥荒的状态(而且社会
人口如此繁多),如果没有农业,有可能做到这项创举吗?或著应该问,如果没有农业,
地球有可能变出这么多人口吗?我想,思考不应该停在这里,可以继续探讨:如果没有农
业,世界发展了几万年到现代,会变成什么样子?没有人口就没有劳动力,可能就不会有
相对论或是互联网?除此之外,给那些看完本章认为“农业原本就不好,当时的人很脑残
,居然没看出来的人”的问题是:除了农业与狩猎采集之外,还有可能出现第三种成功(
全球大规模实行)的觅食方式吗?我深受这个问题的困扰,所谓预测,就是要在现有的资
料中看出那些“不可能”看出的事情,但似乎我就是无法预测。就算看完这章让我对农业
的后见之明提高了一点眼界,在面对转换或是类似的庞大问题时,我仍然感受到我智商的
无力。
第十一章 为什么麻醉自己:菸、酒与毒品
本章讨论人类与菸、酒与毒品之间的关系。作者想回答的问题,不是:为什么我们一旦开
始服用有毒的化学品,就会继续服用?部分原因是:那是因为服食毒品会上瘾。更大的秘
密是:为什么我们会愿意尝试?换句话说,我们主动地做一些我们知道对自己有害的事,
为什么?当然,这在动物界也有先例。以色列生物学家 Amotz Zahavi 在 1975 年发表的
一篇精彩论文指出:有害的雄性特征所以能够吸引雌性,正是因为那些特征使雄性无异残
障。Zahavi 的理论说,那些有害的身体构造与行为,构成了有效的指标,显示发出讯号
的个体是诚实的:正因为那些形质特征或行为特征令个体陷于残障的境地 ,所以那个个
体必然是优越的。不需花费成本就能发出的讯号,容易用来欺骗受讯的一方,因为跑得慢
的、基因品质低劣的个体,都能发出那个讯号。只有高成本的、有害的讯号,才能保证诚
实。举例来说,瞪羚见到狮子潜行过来后,对狮子释放的讯号,包括一种奇异的行为,叫
做“弹跳”。逻辑是这样的,看到狮子后会弹跳的瞪羚,如果跑得不够快基本就是在送头
,反过来想,弹跳代表了那只瞪羚对自己速度的绝对自信。 应用 Zahavi 的理论解释雄
性对雌性的仪式性表演,思维是这样的: 任何一个雄性,要是背负著那么大的累赘装备
,如孔雀的尾巴,或冒着生命危险大声唱情歌,居然还能活着,必然在其他方面有优异的
基因;Zahaviꀠ的理论也能用来解释人类滥用有毒化学产品的行为。特别是在青春期与青
年期—那是最可能开始嗑药的年龄—我们花费大量精力维护自己的地位。所以,我们可以
发现,那些菸酒公司的广告,高明而下流,他们诉求的真正对象,是我们的古老本能:所
有动物都得演化出讯息明确、辨识容易的讯号,让其他动物了解自己。如果采用的讯号任
何个体都能学会、发送,那就容易用来欺骗,最后丧失通讯功能。妥当、可信的讯号,必
须发送者绝无欺骗的余地;附加昂贵的代价、风险或负担,使真正的优异者才能诚实地发
送讯号,是动物界常见的例子。不过,作者在最后强调,这个观点并不可以全盘解释艺术
与嗑药行为。在讨论艺术的那一章,曾经提到过:复杂的行为有自己的生命史(内部逻辑
),可以超越原始的目的(要是当初只有一个目的的话),而且复杂的行为可能当初就有
多重功能(正如艺术现在早已不是娱乐自己、娱乐他人的“玩意”,像广告艺术就非常功
能取向)。即使从演化的观点来看,人类滥用化学品与动物先例之间,有基本的差异。这
些动物特征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是“自毁”工具,实质上他们可是“优生”得很。不过,我
们滥用化学品的行为,却是代价高于利益。简言之,作者这一章想讨论的是“为何会开始
用”而不是“为何会一直用”,似乎“一直用”就真的是智人物种独特的生物特征。
第十二章 深邃的寂寞
本章讨论宇宙究竟有没有其他物种。先说结论,可能有,但未必有跟人类一样的高智慧物
种。就算真的有跟人类一样的高智慧物种,估计也不会在太阳系附近。这一章并没有提到
太多的天文学知识,例如红移现象等等,主要在讨论“绿堤公式”(Green Bank formula
)以及反驳“趋同演化”的概念:有很高比例的生物圈会演化出技术先进的文明。很多人
认为,在一颗我们认得的行星(地球)上有无线电,起先似乎意味着:无线电也会在其他
行星上演化出来。事实上,仔细检视地球的历史,可以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无线电在其
他行星演化出来的机率,微乎其微。另外,作者也小小讨论了两个文明互相互见的后果。
我们非常幸运。现在有些天文学家热切地主张花费几亿美金,搜寻地球以外的生命,可是
他们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最明显的问题:要是我们发现了他们,会怎样?或者,要是他们
发现了我们呢?我觉得不可思议。那些天文学家私底下假定:我们会与太空中的绿色小怪
(?)互道久仰,然后坐下来进行精彩的对话。这实在是不太可能,看看我们是怎么面对
黑猩猩(相对有智慧,近似智人的物种)的?我们捕捉、解剖、做实验。所以, 1974 年
在雅拉西伯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他们以巨型无线电望远镜向太空发射强力无线电讯号,描
述了地球人的长相、人口数,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那真是无异自杀的愚行。我记
得在《三体》中似乎有更深刻的讨论不同文明碰撞的预演,这部分跟赛局理论似乎也有一
点关联,之后有机会可以多研究看看。
第四部 世界征服者
第十三章 人类史的新面貌:世界村
本章以 1938 年 8 月 4 日,纽约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派出的“第三次雅柏探险队”,发
线巴霖河大河谷(Grand Valley, Balim River)的故事,说明人类社会的另类模式正在
迅速消失,世界文化混一的过程越来越快。那这是好事吗?很难说。从文化多元的角度看
,不同的文化可能对于特定问题(老人安养、嗑药、同性恋)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从
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角度来看,也许降低文化歧异度,是我们为了生存必须付出的代价也
说不定。
第十四章 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本章说明文明兴起的速率,各大洲不同,是生物地理对文化发展的影响造成的。欧洲人征
服美洲与澳洲,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优良的基因,而是因为他们有恶毒的病媒(尤其是天花
)、比较先进的技术(包括武器与船只)、以文字储存的资讯,以及政治组织。追根究底
,全是因为各大洲在地理上的差异造成的。作者先从动物的驯化开始说明,一种野生动物
,若不具备一组不寻常的特征,就无法驯养成家畜:第一,以大多数例子而言,他必须是
一种过群居生活的社会动物。在社群中,低阶个体对“老大哥”会本能地表现出顺服行为
,他们还能将人类(饲主)当作“老大哥”一样地顺服;第二,瞪羚以及许多鹿与羚羊,
是紧张大师,难以管理,因为他们只要一发觉情况不对,就会奔逃,而不像其他动物,遇
上危险就原地不动;最后,许多动物在兽栏中,看来驯服而健康,却可能拒绝交配。而在
美洲与澳洲,大型哺乳类早已在史前时代灭绝,剩余的动物也都不适合驯化。接著作者讨
论植物,一样先从植物的品种是否适合驯化讨论。比较有趣的是下一个论点:新世界南北
向的主轴,使粮食作物的传播不易;旧世界东西向的主轴,传播起来就容易。动物在旧世
界沿着东西向移动,可以跋涉老远,仍然不出原来的气候区(同纬度)。在史前时代,许
多北美洲与南美洲共同拥有的作物,实际上是不同的变种,甚至不同的物种,显示他们是
在两地分别驯化的。所以,为什么技术与政治发展的速率,在古代以欧亚大陆最快,美洲
慢得多,而澳洲最慢?那是因为文化演进的速度不同。演化生物学家 J.B.S. Haldane 说
:“文明的基础,不是人,而是动、植物。”换句话说,地理因素实际上就决定了一个族
群日后的发展。最后,作者将这个概念推论到现代:通达全球各地的传真机与卫星通讯网
,无法消除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而滋长的族群差异。说到底,大体而言,我们在哪里居住
,深刻地决定了我们是什么人。
第十五章 印欧语族扩张的故事
本章讨论印欧语族如何扩张的学术假设。我对语言实在是没啥兴趣,也对欧洲的历史与地
理相当不熟悉,因此这一章是走马看花,看的是兴趣缺缺。撇开专业内容不谈,本章让我
稍有兴趣的是语言学家推论语言年代的过程。首先,在欧洲,几乎各地的语言都属于印欧
语系,例如英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那这些语言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呢?有可能
,先让我们看看语言演化的一种过程:同一个语言的说话人,分散到各地生活,要是彼此
间少通音讯,每个地方发生的语言变迁,例如字汇与语音的变化,都可能与其他地方发生
的不相干,日子久了,各地就形成了方言。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再经过一段时间,
方言间的歧异程度可能会使不同方言的说话人完全无法沟通。那时,各方言就是不同的语
言了。所以, 语言的演化有两个面向,一个是(时间面向)世代变化(文言文和现代文
的差异),一个是(空间面向)分化(上面的举例)。那如何找出最一开始的“母语”?
“母语”的缘起与年代又是如何?这些问题便是本章讨论的内容。本章列举了一些语言学
家使用的重建母语、鉴定母语年代的方法,例如:如果意义是“绵羊”的一个字,在每一
个现代印欧语的支系中,都不一样,我们就可以推论:在他们的母语中,没有代表“绵羊
”的字(也许说那个“母语”的族群根本没见过绵羊);但是,如果那个字在好几个支系
中都相似,尤其是地理分布范围相距很远的支系(例如印度—伊朗知系与塞尔特支系),
我们就会推测:不同的支系从母语那里继承了同样的语根。找一系列我们确定发明年代的
新物事,然后看看哪一件在重建的印欧母语中可以找到名字。在印欧母语分裂之后才发明
的物事,当然在重建的语汇里找不到名字。任何事物,要是普遍的人类概念,例如“兄弟
”,或在印欧母语分裂之前就发明了,也许在重建的语汇里可以找到名字(不一定找得到
,因为许多古代语汇早已失落了)。这些方法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古印欧语语汇透露的最
坚强的线索,是他没有的,而不是他有的。最后,在讨论语族的扩张时,有一个因素不断
被提及:马。环顾世界,不论马何时何地引进,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我认为如果
之后有阅读到相关中古世纪或更早年代的资料,引入“马”这个观点,势必会有新奇的分
析出现。
第十六章 “原住民”问题:族群冲突
本章讨论“灭族屠杀”的议题。一般来说,现代人最为熟悉的灭族屠杀估计是纳粹,似乎
只有这种发疯的恶魔才会做出这么反人性的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古代开始就有大量的
灭族屠杀事件,作者在本章举了许多例子,甚至不只是古代,在 20 世纪也有。那为什么
我们只知道纳粹而不知道其他灭族屠杀事件呢?纳粹有三个重要的面相,与那些被我们忽
视的“灭族屠杀”不同。第一,受难者是白人,其他的白人会“感同身受”;第二,凶手
曾是我们(美国人)的敌人,我们受的教育鼓励我们仇恨他们,把他们当恶魔;第三,美
国有一些幸存者,非常善于沟通,并能动员各种资源,创造时势,强迫我们记住他们的族
人遭过的磨难。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我想现在全世界对于纳粹的厌恶以及绝口不提是病态
的,当初那些西方白人屠杀印第安人、屠杀澳洲原住民的举动,怎么没有像纳粹一样被深
刻检讨?除了这些之外,本章也讨论了“灭族屠杀”这个生态特征在动物界是否也有先驱
,答案是肯定的,相似度远如蚂蚁、近如黑猩猩都有过屠杀对方的活动纪律。另外,本章
也花了一些篇幅讨论那些屠杀者的心态,或者借口。 今天的“灭族屠杀者”如何从伦理
冲突中脱身呢?他们依赖三种让“灭族屠杀”看来“合理”的办法,全都是同一个心理旋
律的变奏:责怪被害人。首先,大多数信奉普遍伦理准则的人,仍然认为他们有权“自卫
”。这是个有用的办法,非常有弹性,因为挑激“他们”的手段很多,可以让他们表现出
让“我们”必须“自卫”的行为(甚至希特勒都以“自卫”做借口,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他费心布置了一个德国边界冈哨遭到波兰军攻击的事件);背负著正确的宗教、种族或
政治标签,或自认为代表进步或文明的新境界,是第二个传统的借口,那些“站在错误的
一方”的人,对他们怎样都可以,包括“灭族屠杀”;最后,我们的伦理准则将动物与人
类分别对待。因此,现代主事“灭族屠杀”的人,力行地将遭难者比作畜生,杀害畜生怎
么会有罪。那现代社会还有可能发生灭族屠杀吗?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不对这些
事情采取了解,并且分析缘由加以改善准备的话,总有一天会是我们(或我们的子孙)成
为凶手,或是受害者。
第五部 日中则仄
第十七章 天人合一的迷思与理念
本章讨论人类造成生态破坏是否是现代才有的现象。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无论是灭绝物种
还是破坏栖境,都是我们祖先行之有年的作为,本章详细举出了很多例子,种族灭绝例如
新西兰的巨大鸟类灭绝、马达加斯加与波里尼西亚的狐类;栖境破坏例如复活节岛上的巨
大石像、美国西南荒废的印地安人“集合住宅”以及古依东城(edom)废墟(今名 Petra
,位于约旦西南)。不过,这些都是悲剧,而不是“道德罪过”。还未进入工业时代的族
群,无法永续经营自己的生活环境,不能视为道德罪过,而是面对一个非常困难的生态问
题,没有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他们失败了。那些失败都是悲剧,因为他们的失败使他们
的生活型态崩溃了—族群的生命丧失了。作者认为,明知故犯造成的悲剧性失败,才是道
德罪过。我们与当年的“古人”有两个重大的不同:科学知识与运用文字的能力。我们知
道如何估算资源利用速率、资源恢复速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他们不知道。我们能够阅读
有关过去的生态灾难的报告;“古人”不能。需要详加思考的是,现代技术的破坏力量大
得多、现代世界的人口也太得多,如果我们忽略过去的环境历史,重复那些自杀式的环境
利用手段,那么造成的破坏与活该程度就会是史无前例的。
第十八章 哺乳类大灭绝:新世界的故事
本章讨论“闪电战”。亚历桑那大学地球科学家 Paul Martin,以“闪电战”描述“猎人
遇上长毛象”的不寻常结果。根据马丁的看法,第一批通过冰河走廊,从艾德蒙顿进入美
国的猎人,很快就生养众多,四方扩散,因为他们发现了大量的大型哺乳类,驯良又容易
猎杀。作者举出现代的一些关于第一个进入美洲的祖先的猜想,以及众多考古学证据。最
后指出,不论任何时候,只要人类遇上天真浪漫的生物,就会发生“闪电战”这样的结果

第十九章 更大的危机:生态
本章讨论生态危机。作者在一开始指出,目前人类面对两大风险,一是核子毁灭的风险、
另一是环境毁灭的风险,但我们却以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他们。核子毁灭必然带来灾难,
但是现在尚未发生,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环境毁灭同样会带来大灾难,不过
他与核子毁灭不同,因为他是现在进行式—已经上路了。本章主要在论述环境毁灭真的在
发生,作者以“物种灭绝”的角度来讨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已知的“物种灭绝数
量”,作者相信是远远被低估的。理由有二。第一、公布的数字,反映的只是已经登录过
的物种,而事实上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尚未登录过(鸟类是例外)。第二、北美洲与欧洲
以外的地区,鸟类以外的生物,科学界发现的绝种生物,只反映个别学者的私人兴趣,而
不是系统调查的结果。热带地区过去登录过的许多生物,由于无人闻问,他们现在的境遇
,就无人知晓。另外,针对物种毁灭,我们能否干脆只保存那些我们需要保存的物种,其
他的,就任其自生自灭算了,可好?当然不好,因为我们需要的物种,也依赖其他的物种
。生态骨牌太复杂了,我们无法辨认哪些骨牌我们可以抛弃。生态炼是复杂的,人类很难
看清移动一个因素会对整体在长期的视角下造成的影响。面对生态灾难,我们现在该做什
么、能做什么,显而易见、明明可知,问题是:我们会去做吗?
作者: Nexqachy (清风拂山岗)   2021-08-29 14:00:00
谢谢详细的解说
作者: iiii22i (微橙)   2021-08-29 19:28:00
推 超认真 王老师的介绍也很生动
作者: c8c8c8c8c8c8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021-08-30 13:50:00
作者: KirkSynder (Be good @.@)   2021-08-30 21:09:00
推,谢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