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繁荣的悖论》掌握还没出现的市场

楼主: Alcatraz666 (lalalala)   2021-05-29 12:11:41
书名: 繁荣的悖论:如何从零消费、看似不存在的市场,突破创新界限、找到新商机
原著书名: The Prosperity Paradox: How Innovation Can Lift Nations Out of
Poverty
作者: Clayton M. Christensen, Efosa Ojomo, Karen Dillon
译者: 洪慧芳
出版社: 天下杂志
ISBN: 9789863985112
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
制鞋公司老板派了两名业务员,到一个落后地方勘察,
想了解他们的事业在当地是否有利可图,
第一位业务员回来后,苦着脸报告道:
“那里的人根本不穿鞋子,我们的商品完全没有市场!”
然而,第二位业务员回来后,却眉飞色舞地向老板说:
“要发大财啦!那里的人都没穿鞋子,市场简直大的不可思议!”
《繁荣的悖论》这本书中提及的大量真实案例和部分思维,
和上面那个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背后的立论也更为坚实。
消除贫困、令落后国家的穷人能够自立,并得以渐渐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向来是许多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的目标。
然而,对于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
简单来说,本书的主旨就是在回答以下这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创造市场的创新”才是国家迈向“繁荣”的有效途径?
二、新市场如何造成贫国在基础建设、制度、乃至文化上的改变,反之则不然?
以下是一些本书有谈到的部分:
何谓“繁荣”?
谈到“繁荣”,我们最先联想到的往往是高人均收入,
抑或是良好的医疗服务、教育品质或治安等等指标,
但在这本书中,作者们将“繁荣”定义为
“一个地区越来越多人用来改善其经济、社会、政治福祉的流程。”
这样的界定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繁荣理应为公民带来更多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自由。
但有些富国可能只是拥有珍贵的自然资源(如石油),
而财富并没有替该地所有的人带来社经流动性,
一旦资源消耗殆尽,荣景也将因为多元市场的缺乏而不再持续,
所以称不上是真正的“繁荣”。
何谓“创新”?“创新”有哪些种类?
和“发明”这种从无到有的概念不同,
“创新”指的是一个组织改变它把劳力、资本、材料、资讯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流程。
此外,创新可被归类为三种不同的类别:
“持续性创新”、“效率性创新”及“创造市场的创新”。
尽管这些创新对于公司等组织内部成长都有不同类型的助益,
但唯有第三者才能为当地人民带来繁荣。
这并不难理解,
比方说,像是“开发新风味的立顿茶包”的持续性创新,
或像是“以自动化机械取代低阶劳工”的效率性创新,
基本上都只可能不增加(或反而减少)工作机会。
然而诸如“在非洲提供移动电话服务”等创造市场的创新,
则在本质上开创出新的工作机会,
因为要提供这样的产品服务,必然需要雇用大量的制造、行销、配销等人员。
不过,若想达到这样的目标,
在最初提供服务时,就得先选对对象,那就是“零消费者”。
零消费者、看不见的商机与繁荣的悖论
作者们认为,国家的经济体包含“已消费经济”和“零消费经济”两部分,
前者因购买市场上现有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
参与人员是具收入、时间和专业知识的消费者;
后者则由“零消费者”形塑而成,
这些潜在的消费者渴望在生活的某方面有所进步,
但市场上却缺乏足够简单而平价的解决方案。
只要想到方法并实践,使零消费者得以转换为消费者,就能带来可观的商机。
举例来说,前述在非洲提供移动电话服务的商业行动,
在经过约二十年的努力后,如今已提供超过9.65亿个移动电话帐号,
预计能在2020年为该区域提供450万个工作机会,
并为当地政府创造205亿美元的税收。
尽管概念上听起来很简单,但察觉这些商机并不容易,
因为通常经济指标一开始就将这类的经济体排除在外,
所以若利用这种指标来预测、分析,自然不可能挖掘出隐藏的商机。
理解并掌握贫国之中人民的困苦,为这些族群提供适当的产品或服务,
繁荣也就会随之慢慢地扎根,并带来持久性的经济发展,
这就是作者们所说的“繁荣的悖论”:
迈向繁荣的道路,凭借的正是打造起来困难、看似不存在的市场。
那么,与“繁荣悖论”解方相比,
一些试图直接消除贫困的手段,
像是建立基础设施、引进制度或是打击贪腐等等,
为什么比较不可能发挥效果?
基础建设的迷思
在为贫国提供支援时,常见手段是直接投入大笔金钱,为当地提供基础建设。
但这样的做法多半成效不彰。
举例来说,新建的学校无法提供优良的教育品质,不久后就人去楼空;
新建的港口无法达到能使收支平衡的运输量等等,
这些设施往往消耗掉大笔预算,却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回报,
甚至反而在财政上造成额外的负担。
作者们认为,会采用这样的支援手段,是肇因于没有理解到基础设施的本质。
基础设施是社会储存或运输价值的最有效机制,
像港口是临时存放海运货物的最有效率媒介;
学校是传输知识的最有效率媒介等等。
(请不要苛责作者们,这本书出版于2019年1月,
当时肯定猜不到因为疫情的关系,老师们现在全变成了实况主。)
也就是说,基础设施本身和它所储存、传输的价值息息相关,
而这些价值最终也得使基础设施的建造、维护成本显得合理。
制度引进的迷思
“制度到位,公司、事业得以发展,国家就能成长。”
这是许多西方学者的共同看法,但作者们认为这样的观念之所以不尽正确,
是因为在将先进国家的制度推入贫国时,
往往因此忽略了当地的价值观及文化,因此显得窒碍难行。
另一方面,创建和维护制度都有其代价,
但此时的贫国根本没有市场,故制度带来的效益也就无法被吸收,
所以即便先强行建立,它也几乎无法维持下去。
贪腐打击的迷思
单纯的整肃贪腐就好比在打地鼠,
打了一只后又冒出一只,最终只会使人筋疲力尽。
贫国人民之所以“雇用”贪腐,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道德败坏,
只是社会提供的合法进步选择太少。
这种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进而决定要不要守法是人类的天性,
就好比我们都知道闯红灯是违法的,
但考量到不一定会吃罚单,又或者有一刻也不能等的急事时,
有些人就会因此而选择闯红灯。
直接剥夺“贪腐”这个选项,却没给人民更好的替代方案,
无助于让穷国脱离贫困的命运。
推式策略、拉式策略和它们所带来的后果
上述的三类迷思,背后概念大致上可以归类于“推式策略”一词,
也就是向落后国家推荐解决方案,并将资源单方面地推入这些国家,
这些资源往往都是都是好东西,只是环境还没有准备好能接纳它们,
导致美意迅速变质,造成无谓的浪费,或反而增添了额外的负担。
相较之下,“拉式策略”是创新者们为了“创造新市场的创新”而启动,
成效则明显较持久,
因为既然采用拉式策略的初衷就是为了开创市场,
或是解决因此而衍伸的特定需求,
创新者们自然不可能硬推自以为正确的方案,
反倒是会透过调查厘清问题后,
进而提供必要的资源,长远地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
在借由零消费者们获利后,
这些利润往往被用以资助在社会的多数的公共服务上,
像是教育、医疗保险和基础设施等等。
最后,为了使这样的市场能够存续并成长,社会文化也极可能因此而改变。
举例来说,一间名叫托拉瑞姆(Tolaram)的公司,
在1988年在尼日利亚引入每包售价约20美分的营多方便面(Indomie),
为了降低成本,1995年公司在当地“拉入”了发电厂、自来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
而这正也是尼日利亚的人民需要的!
如今,营多方便面每年能在当地销售超过45亿包。
然而,当时在引入方便面时,尼日利亚人其实根本没有面食的习惯,
如果当初公司只用传统的经济指标来评估是否加入这个市场,
那就会错失一个发财的大好机会,而尼日利亚也就少了条迎向繁荣的管道。
如果拉式策略这么好,
那为什么当今仍有许多扶贫措施,其背后的思维是推式策略呢?
作者们认为,有个原因是没有人会因推式策略而被解雇,
不论这些策略在本质上效果有多微小。
在贫穷的国家中,
像刚落成的医院、涌出净水的水井、穿上崭新校服的学生坐在教室等等,
没有什么景象比这些更让人高兴了。
只是,当这些基础设施败坏、学龄儿童流落街头时,也往往最令人感到沮丧。
人类在这个时代的确有终结赤贫的潜力,
但如果我们仅将目标放在直接终结赤贫上,那反而不可能成功,
这正是最矛盾的地方。
我所省略掉的部分
这样简介下来(是的,这只是简介),
这本书看起来其实蛮理论的,并没有囊括太多案例——才怪!
这本书不含前言共十一章,
在每一章之中,作者们都至少用上不同的一到三个案例在说明那一章的主题,
书末更是仿佛因为在本文中没写到,但不附上去会很可惜似的,
额外列了足足二十个创新实例!
范围从医疗、教育、农业到政府治理无所不包。
全书案例的所在地包含尼日利亚、日本、美国、墨西哥、新加坡、菲律宾、印度等等,
在自己理论的实证上可说是做得相当踏实。
除此之外,像是“如何具体锁定零消费市场”、“从产品创新到创造产业”、
“创造新市场的创新如何改变文化”、“过度依赖效率性创新的后果”、
“什么情况下该拉入基础设施”等等主题,在这本书中也都有所着墨。
简单的评价
虽然本书所谈论的案例空间尺度甚广,
但因为各章主题明确,因此没有失焦的问题。
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概念新颖、立论扎实,
但其行文风格却相当平易近人,读起来的难度大概只比《真确》高一点点而已,
如果你曾经看过《真确》、《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等书,
并从中获得过一些乐趣,那这本《繁荣的悖论》绝对也会是你必读的好书。
毕竟,就如同作者们在书的结尾所说的,不这样做的风险太高了。
作者: djmay (R1000)   2021-05-29 22:28:00
谢谢分享 实况主XD
作者: Nicowyaw (你靠腰喔)   2021-05-30 15:43:00
这本超好看!!
作者: banana1 (香蕉一号)   2021-05-31 02:05:00
看到很多人推这本,马上下订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