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刚上市一周,我看到英文版封面设计、描述说是跟人工智能机器人有关,
一出版就下订了英文版。
读完的感觉...很微妙。分类上可以是反乌托邦小说,也可以是科幻小说,
书里面其实满多沈重的元素,但读完只能说是后劲很强,有点惆怅的感觉,倒没有
到很沈重或绝望感太深。
我想这是因为书是从主角、机器人“克拉拉”所陈述的。克拉拉是个学习能力很强
的机器人,观察能力很好,但思考模式和人类还是不大一样,总体来说是相当有距离
感的,不是很情绪化,也因此很多有张力的桥段是靠真正的“人”之间的对话呈现的。
克拉拉被制造出来的目的,就是要当人类青少年的“人造朋友”(Artificial Friend)。
在此我得批评一下中文版的翻译:英文版中Artificial Friend 经常被简称为"AF",看
前后文就知道AF指的就是Artificial Friend。然而中文居然把AF翻译成“爱芙”,
真的是有点哭笑不得。
不仅是因为有奇怪的谐音,用“爱芙”两字把一个中性的代称弄得很女性化、
好像什么俗气的甜点品牌一样。更重要的是,其实文中有很多缩写和刻意大写的第一个
字母,我觉得是用来呈现贯彻在整本书的距离感的。所以用AF就可以再次强调克拉拉的
属性就是机器人,身份就是AF。其他地方,克拉拉总是把她陪伴的女孩的妈妈称为
"the Mother" (M大写),我也很好奇中文如何翻译。我想AF我应该会留英文吧。
其实还真难翻译,但爱芙应该不是最好的。日文的话,应该就是用片假名了。
扯远了。我想说的是,整本书虽然有满满的令人绝望的元素,甚至还有点石黑式的悬疑、
好像有什么关键资讯没被抖出来,但读起来就是有点轻飘飘的,有点距离感。看到最后
因为陈述方式太清淡了,我还重看了一些段落好几次,确认我没漏掉关键资讯。
但要说这本书没张力就错了。有些时候正因你知道克拉拉是机器人,你更会问,
“等等,所以这一段,你看不出来发生了什么事吗?”。有时克拉拉精简的评论
更能反衬其他人之间的张力。不过相反地,也有桥段是克拉拉产生了人所没有的洞见。
所以整本书其实很难一天就看完,因为我一直停下来想“这段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媒体或网络书评倾向说这本书探讨的是“机器人、人工智能能不能有情绪”
“人有没有灵魂、那个独一无二不能被取代的东西”,我觉得要这么说也没错,但
我觉得就和《别让我走》一样,那些所谓科幻的元素,只是用来衬托角色之间的
关系、角色本身的意图和感情而已。换句话说,科幻的背景就是用比较暴力的方式
去逼迫书里的人物有动作。
真要说,我觉得这本的科幻元素,其实没有很强,也许是因为它试图描写太多了,
不像《别让我走》就一个重点设定。当然石黑一雄的笔法也很有关系,很多段落就是
点到为止,人物的对话也不会多做说明(毕竟他们自己活在那个世界里),而《别让
我走》的Kathy H.毕竟是人,克拉拉则是慢慢在学习的机器人,陈述又更清淡一些。
说微妙,我想是因为不小心和《别让我走》做了比较吧。这本的重点角色比较多,我觉得
角色的刻化没那么强。确实也是有典型的石黑式的惆怅,有些段落也令人纠心,
但克拉拉的视角,让整个故事又有种微妙的距离感。不过这也算满有趣的。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本的结局算是比《别让我走》更让人难过的,但这很需要靠脑补。
总体而言,我觉得很多桥段都可以延伸更多,不过也许作者是刻意让我们感受机器人
有限的视角的吧。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能说太天才了.....。我会读第二遍。
PS. 译者林宏涛我看过他其他的翻译,只能说是比较文诌诌,文笔满好的,可是如果
比对原文,会发现为了中文会放弃或改写很多,我觉得以这本书来讲,若有这个状况
会失去很多东西。可以的话还是看英文版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