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着瞧》—单挑风车才是公民实践
致谢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159
走着瞧。看似有些挑衅意味的书名,其实是寇延丁的风骨,在面对中国的抓捕时也不屈,
面临了试炼后花了一年闭关恢复,在中国受审的经历写成了《敌人是怎么炼成的》一书,
里头说明了一个充满恐惧的国家如何面临其所恐惧的事物,抓捕、控制,并继续受到恐惧
的囚牢,这当然被认为是勇敢的,尤其是梳理不带一丝仇恨,但作者自白这只是面对自己
而已。抓捕无需理据,例如对作者就以他认识了陈健民为由,因而颠覆国家,倾国倾城,
寇延丁这么说著这罪名,但说穿了不过都是国家的恐惧。而在这本书中主题却大有不同,
笔风却显实地能看出是同一位作者,略带俏皮且轻快,批判针贬绝不收敛,这次以“中国
本位”来“审查”台湾的民主,分作上下两篇,分别是以介绍他观察、参与的社会,以及
,他对所观察到的社运文化的批判。
你们、我们
中国人够格审查台湾人的民主吗?这里说的民主当然不是中国式的民主,而是18世纪西方
国家开启的政治形态的那个民主。为什么这样问是因在作者走遍台湾想看访什么是民主—
真的走遍了,接触了内埔龙泉村农地抗争、拜访了后湾保护陆蟹的黑猫姊陈美云,还参与
了保卫恒春竹堑,虽然结果上内埔在钟益新这位退休教师的带领下快速获胜,后湾的生态
区保住了但陈美云家拆除且众人怨怼她,而在恒春的竹堑则是彻底失败遭拆个完全—时,
经常出现的对话是:“你们中国人、你们台湾人、我们中国人、我们台湾人”但是两者真
的差距这么大吗?这里说的可不是两岸同文同种的中华文化国族大叙事,而是说在不同政
治体制底下的人民对于恐惧、对于恨、对于公民社会的德性,没有那么大的区别。
“被牢笼控制是囚徒,被恐惧控制同样也是囚徒。”
在中国的人民有国家的强权限制、剥夺着人民的自由,处在前民主时代的极权国家里头也
有着七零九被抓捕的律师,也有着如同作者般地社运人。在后民主时代的民主国家里头,
也有着靠拢于专制体制的叛徒,趋利是种经济人的设定,避苦也是,而中国所带有的恐惧
不只带给中国的人民,也带给相隔一个海域的台湾人民。在这里的台湾人,即便是如同李
明哲被抓也会检讨是不是李明哲做过了什么?说过了什么?即便是一位中国人来台湾参与
社会运动为台湾有所贡献,也会以“敏感人士”之故,希冀不在台面上与作者挂钩。恐惧
是无形的,但却比物质的铁牢还更坚固,尤其铁牢是他造的,恐惧却是自造的。套用波埃
西所说,在恐惧产出的地方,这些人都自愿为囚。
为什么是你?这是台湾的地欸!
为什么不是你?是作者对于如此诘问的反诘问。正因为是台湾的事情,何以不是台湾人来
主导、推动?何以是一个中国人来为我们话事?难道身为台湾人不感到愧对吗?以身分作
为区分,划隔出何人有适格性参与特定的公民议题,或许自始在国籍与国族上作者与我们
确实有不同,但在“倾向(inclination)”的层面上,她却比身处自由社会的许多人还
更具备公民德性。然而,安逸的环境却仍让这里的人参与与己相关的事物仍计较于现实,
政客失信、地方太远、媒体无良、经济拮据,然而,说服众人、说服自己,最后却失败了
,说再多又如何?
“推动社会公平最活跃的力量来自社会力量、来自公共参与。社会力量的作用又取决于积
极公民与社会组织,取决于积极公民的数量与活跃程度、社会组织的开放性,归根结底在
人。”
在中国这危险的地雷区,她不仅踩过甚至引爆进入监牢,重获自由后又来这个国家所敌对
的小岛,继续公民实践。她说:“做事就像闯迷宫,只有先把自己投进去”实践先于理论
,以下而上根式形塑社会运动的型态,而不是先空想出一个理论再套用进现实。她问:“
是拿一个既有的社运标准来框定议题,还是根据议题需求,尽力参与并校正标准?”
尤其,在恒春的事件上,一块竹堑百余坪,也是那里所有权人的土地而已。然而,倍数不
放那么大则能看到更抽象的意涵:是人民的财产权遭到国家侵犯。今天是一个人的事情,
但正因为他是处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他所拥有的“财产权”被侵害,也等同于拥有
这个权利的人被往后推了一步,却没人知觉。或许出于台湾的和平革命民主转型让权利获
得太过轻松,没有像美国、法国等国家付出了血与汗的代价,才如此暴殄。但受损的终究
还是自己,而没人替拥有自由的我们负责。
开放性
走台湾的路程中,作者参与了是白沙屯妈祖遶境的活动,在这里她看到了“自组织”的重
要性,
“一开始这样做的也只是少数人,但只要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度过了某个临界点,一旦
形成氛围,就有了一种迅速影响改变他人的力量。很多参与其中的人也许像我一样是第一
次,本来并无意识,但一路走下来,自然而然有样学样,我就是如此。”
“氛围”是很重要的,这个词用得真好。解放乳头运动与声称性解放上传裸露照片自封为
女权主义的人的差别,就在氛围,有了这个氛围才能产生真正的改变,而不是产生适得其
反的后果。当然起初的参与者就像异类一般,大家看见唐吉轲德单挑风车的傻也当他弱智
,但社会正是这些极少数的异类,拖着绝大多数的其余平凡人,尤其这些平凡人中还存在
著敌人,试着让社会停滞、甚至后退。然而傻劲也好,勇气也好,没有这些虽千万人吾往
矣,今日的我们不会拥有今日我们所拥有的珍贵东西。
“少数人的选择,所有人的命运。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可能因为少数人的选择变得更好
,也可能变得更坏。不付改变的代价,就要付被改变的代价,总归是要付代价的。”
这是体认到公民不止享受着权利,也负担著义务才能有的体会,然而她讽刺地说总被称勇
敢,但实际上那些选择无所作为的人才更是勇敢,“把自己的命运交在别人的手里,以别
人的选择为选择,用自己的生活为别人的选择承受结果、付出代价。”不作为也是种选择
,因为我们处在公民社会中有义务有所作为。
自组织的发展被作者评价为能让社会不维自稳的要素,因为社会才是推动社会的力量,不
是政府与资本,而自组织的特质在她步行妈祖遶境时发现这些人自动担任起物资分配、交
通疏导的工作,而这些都不以集中权力为前提,这对于集权且极权国家出来的她当然是惊
讶的。而自组织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性”,这被认为是具有自我校正的功能。但开放性
真那么神奇?一个垢宽泛、广及的领域,就能让杂质被过滤、劣败者被淘汰?真理就能在
弥尔所想像的言论市场中被交诘而出吗?
除了中国,当代社会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资讯的垄断,而是资讯的爆炸。假新闻、假资讯、
假知识的充斥,让人民无从辨析何者为真、何者为伪,更不用说大多数人从不认为自己有
分辨的必要。我喜欢哪边,哪边说的话就是真理。这是信仰,而不是知识。虚伪已经成为
自由社会的破口,尤其虚伪更是包装在真实的外皮之下,更让人以为汲取了就足够了,然
而,错误的认知却比无知还更可怕。对此,开放性是否真足够成为一种作者以中国本位找
答案的解方,至少已经有西方民主国家作为借鉴,未必。尤其在有中国存在的这个世界,
更是未必。
没有你我之分
作者写这本书批评了台湾的社运人,这让我想到鄂兰写了耶路撒冷审判指出了屠杀犹太人
的人是犹太人而遭到谴责一般,然而何以作者仍然要做这样的事?写作不只是作者所说面
对自己的方式,她的产出也让我们感到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你我之分,在一个有中国存在的
世界中没有你我之分。
“不同的时空情境,相似的对话逻辑,一个是国家强力,一个是资本强力。”
中国的专制来自于国家的强权,它管制你的所言所行,这是毋庸举证的事实,然而在现下
我们才发现,我们认为是民主自由的美国,也面临着资本成为新主权的时代,资本家是现
代的君王,他决定你所言所行,尤其无可或缺媒体的数位时代,升华成为了数位霸权。
“这是一个没有‘如果’的世界。”
没有你我之分,而公民社会是我们的期许,我们就有义务去有所作为,而放任的不作为会
让我们必须为这份勇敢付出代价。认知到这个义务,正在于要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该做什
么,“人与人是不平等的,如果你对公平正义有更多的期待,那就注定要承担更多。”不
只小到作者所参与的小岛社会运动,也大到整个世界。台湾的问题不只是台湾的问题,中
国的问题也更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作者说:中国就是一个大监狱。那么,我想有中国的世
界就是一个更大的监狱。尤其,中国成为获利之处,也是恐惧之源,趋利避苦的功利思维
让各种文化的人争先恐后献勤。
我们无法寄望于任何企业、政府,也无法寄望于任何社运、公民运动明星,就像Facebook
开始恣意ban帐,逃到parler、wemo也不成为永久的避风港,起初没人料到这样,但所有
人却都早已知道权力使人腐化。社会总有些像唐吉轲德的人,这些人是永远的反抗者,然
而只有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公民,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才能有个至少不倒退的生活,运气好
些甚至能有些成长。无可厚非,世界从不公平,
“责任面前,人生而不平等”
若我们要自称为公民,名符其实,那就成为唐吉轲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