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吴介民/美中对抗下的反送中与国安法:

楼主: vikk33 (陈V)   2021-01-06 10:33:27
https://reurl.cc/WEaE3e
(※ 文:吴介民,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马岳教授写作这本书的心情,我全然感同身受。他说,在“反送中(反修例)运动”期间
的某个夜晚,紧咬嘴唇,决定停下既定研究工作,开始写作这本书。就在前一天,2019年
8月11日,一名女急救员在尖沙咀被警察的布袋弹打瞎了一只眼睛。
香港的抗争与牺牲前仆后继,国家暴力铺天盖地接踵而至。对一位专事民主政治研究的香
港学者,怎么可能在这种情势下,依然活在安稳的象牙塔,固著在既定学术轨迹,不为香
港人民的集体抗争留下一份活生生的现场纪录?
马岳记录了香港人抗争暴政的日常与紧急事态,来到结论,揭晓了本书是在描述反送中运
动如何建构“香港人身份”,因此命名为“反抗的共同体”。
这篇推荐序,回应一个关于香港抵抗运动的根本问题:如何理解当前香港危机的性质?这
个危机最深刻处,正是香港人正在凝聚的政治身份认同与中共急于建造的国族帝国计划之
间的冲突与对撞。反抗的共同体,其反抗之对象,就是正以国家暴力遏阻香港成为自治城
邦的共产党政权。
“新冷战”下的香港危机
香港危机起源于这瑰丽而丰饶、堆叠超现代与前现代多重地质纹理的前英殖岛屿国度,在
其主权归属中国之后,面临的新殖民处境,亦即,中国急于吸纳、改造香港的帝国企图所
造成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本质性的冲撞,是内陆中心帝国与海洋岛屿周边的对立,问题一
直存在那里,但近年来美中对抗升高,催化了香港危机的复杂度。
因此,本文将香港放置在美中对抗的结构中来分析,而香港正在成为“美中新冷战”的最
前线。
“新冷战”这个词在几年前出现时,许多人嗤之以鼻。但短短几年,已经成为全球主流媒
体的流行语。然而,评估新冷战的虚实,必须先分析美中对抗局势。大致上,目前美中对
抗有三个不同走向:(一)持续性的对抗拔河状态,(二)新冷战,(三)热战(亦即爆
发战争危机)。
美中对抗格局已经形成,很难在短期内逆转,不论川普连任、或拜登选上总统,情势不致
快速转变,可能发生的情况之一,是激烈对抗趋缓,甚或时松时紧,形成长期对抗拔河状
态。
但一些专家认为,美中对抗正在演变为“美中新冷战”1。人们提到冷战,可以援引的历
史经验是“美苏冷战”,那是全球性、全面性的两极双集团对抗;两集团各自形成经贸、
政治、文化系统。冷战结构的形成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才能沉淀,美苏冷战格局从二战后
,历经三次柏林危机,直到1961年,苏东集团建造柏林围墙,东西方阵营对抗界线明确化
,欧洲冷战态势才稳定下来。
因此,如果美中果真走向新冷战,也会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一夕成局。但必须提醒读者
,历史参照有其侷限,美苏冷战是建构在经济意识形态对立(市场资本主义vs.共产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以及共产国际传统下的反帝解殖,并延伸出所谓“美苏代理人战争”

对照今天,中国实质上早已非共产主义国家,当前中国或明或隐的对外威胁,不在于输出
“共产革命”或扶植共产政权,而在于美国和它的盟国忧心其挑战既存全球霸权秩序,遂
行其领土扩张(南海、台湾等等)与非领土野心(一带一路等等),以及威权统治模式扩
散。
假设美中新冷战成为定局,对中共政权是利弊参半。如果美国认定中共的全球野心必须以
全面围堵来制止,而且美国卯足全力,那么中国将不得不退缩到它目前控制的势力范围内
。在此情况下,虽然中国的领土野心收到遏制,但由于势力范围确定下来,新冷战架构将
让中共更顺利执行“锁国政策”(或称为“北韩化”)2,对内进行数位极权监控,并获
致“政权安定”,如同当年苏联集团所获得的对内极权统治的安稳感。
但新冷战对中国的陷阱,则是未来几十年(假设这场冷战持续相当长时间),难以获得西
方的高科技,中国经济现代化速度将趋缓。而如果美国仍在未来数十年维持领先世界科技
和军事的能力,则一场冷战打下来,中国无法避免内缩与停滞,元气大伤,代价巨大。因
此,一个遵循经济理性的中国,将会极力避免新冷战成局,至少要避免美国在全球的盟友
加入美国的对中围堵战略。
但是为了政权生存,甚至为了习近平个人政治野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身家安全(习
在集中权力之后难以安全退位),中国却一步步陷入与美国阵营的矛盾摩擦,乃至冲突。
部署国安体制,建造新柏林围墙
在美中对抗格局下,无论未来是否真正形成冷战格局,中国近来对外行为模式,与对内控
制模式息息相关。对内,中共想导向“政权安定”、“闭门镇压”、避免发生“颜色革命
”。毕竟,政权生存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目标。北京实施港版国安法,说得慷慨激昂是进
行“二次回归”,“反殖民地化”,实现天朝中心主权观。
此处“反殖民地化”的斗争对象,在中共策士心目中是指英美帝国主义。他们认为,中国
虽拿回香港主权,但香港实质控制权仍在帝国主义者手里,这个前西方殖民地仍存在一个
“幕后政府”(deep state)在实质统治著香港,非但香港人心未回归,财经基础也未全
盘回归中国掌握。
2019年反送中运动大爆发,当年11月建制派在区议会选举一败涂地,投票率之高史无前例
,显示香港民意对民主派的支持,完全不被镇压恐吓所动摇。区议会选举结果变成了香港
人民对港中政府不信任的公投,对北京的震撼极大(本书有很详细的讨论)。
中南海短期内更担心的是,香港成为输入民主实践、和平抗争方法的“颠覆中心”。因此
,港版国安法的立即效果是,切断香港公民社会(抵抗力量)与外国的连结,清查国际运
动网络连结,断绝金流,逮捕民主运动者,吓阻外国力量的影响,包括剑指台湾,阻挡香
港的抵抗运动蔓延到中国内地。
北京实施港版国安法,试图建造“新柏林围墙”,将香港阻绝于西方自由民主集团之外。
3这个战术透露了中共半推半就与美国进行“冷战化”互动。反送中运动以来,北京的香
港政策如此激烈,实施国安法有如发动一场“政变”(putsch),颠覆了香港自治与法治
,也撕毁了“一国两制”的承诺。4
北京以闪电战术发动这场国安机构部署,不能只用法律角度观察,更须看清楚它的政治目
的与未来效果。对照“810大逮捕”,同样以迅雷行动展开对香港新闻自由的攻击,国安
法只是提供了名义上的工具。
中共政权从来不敢正面对决真正的民意,因此在香港布置了国安体制之后,最大的一个政
治动作就是“没收”原订2020年9月举行的立法会选举。7月泛民举办初选,参与投票者高
达61万人,盛况甚至超过泛民预估。年轻抗争世代多高票出线,包括黄之锋、何桂蓝、张
昆阳、袁嘉蔚(罗冠聪的Plan B)等人。
港中政府先以行政手段取消12个民主派候选人的参选资格,然后在7月底,特首林郑月娥
以新冠肺炎疫情严峻为理由,宣布将立法会选举延后一年。林郑月娥说这是“艰难的决定
,但获得北京中央支持”,并强调“没有政治考虑”。这画蛇添足的说明,正好彰显其企
图,因为中国绝对承受不了对其政权再一次的民意公投。
中共不计代价打造国族帝国
港版国安法乍看让人费解,其实它是个以进为退的战术,中南海内部极端恐惧政权不保、
害怕颜色革命,因此这场香港政变可说是中共的政权保卫战。
换言之,中国当下对外举措,不在短期内急于扩张领土(南海是另一个议题,它攸关中国
输入战略物资的海运线),而是在累积、巩固中国作为国族帝国的基础建设,因此对西藏
、新疆进行“中国化”的“再殖民改造”,甚至是文化灭绝、集中营模式的监禁改造手段
都用上;最近连内蒙都爆发了蒙古人保卫母语的抗争。中国正不惜代价朝向“单一国族帝
国”挺进。
对香港的再殖民化(再中国化),一方面是进行先发制人的严酷镇压,另一方面是对香港
人进行“文化改造”,要让港人同化为跟内地人一样的中国人。因此,在外部地缘政治条
件未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港人恐怕要对政治寒冬做更强的心理和运动准备。
但是,当论证目前中共正在从事的“帝国国族化”是一种具有防卫性质的战略时,我们不
可忽视,中共谋略乃是结合了防卫与进攻、守成与侵略。中共透过防守战术来换取未来实
现领土扩张野心的时间,当然其中一个主要目标是并吞台湾。即使北京在短期内对美国放
软、对西方示好,中共绝不会放松对香港之掐紧控制,也不会放弃准备对台湾采行武力攻
击(所谓武统)。
然而,冷战的另一面是热战,南海与台海都是引爆点。假设北京决策是理性的,尤其是针
对台湾,它没有动机在短期内打一场没有把握速战速决的战争。北京目前放出的信号也大
致如此。当然,这是一个基于理性互动假设下,对中共行为的预期。但历史经验显示,擦
枪走火、误判、认知错误、机会主义,都可能导致战争危机。
对台湾而言,为了自身共同体的安危,必须以解放军未来随时可能入侵做准备,这是被中
共逼迫出来的结果,也是台湾人应有的觉悟。
港台命运共同体的实与虚
台湾在帝国争霸、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增强独立自主的条件,无庸多言。但香港局势特
别值得警惕。中共把香港锁进对内维稳的框架,在美中对抗升高态势下,对香港控制更加
严酷。而台湾则在此框架之外,因为美中对抗而成为一个波涛汹涌但暂时安全的前线。因
为我们处在中国直接监控的框架之外,才有余力对香港进行人道与国际连结的援助。
美中对抗,香港攻防虽只是其中一条战线,但香港局势如同台海局势,是测试美国是否决
心吓阻中国野心的试金石。如前述,中共战术乃是攻守并用。北京在香港部署国安体制加
紧镇压,假如美国出手,画出红线要北京“到此为止”,北京将趋于防守,巩固在香港的
镇压体制。假如美国不出手,则北京将食髓知味,继而攻击台湾,遂行其领土野心。
我们对香港抵抗运动的支持,必须认真以对,谨慎而务实施力。香港危机不应是大选年“
亡国感”供内部消费,而是抵抗极权入侵、港台交互培力的契机。事实上,台湾民意对香
港支持度非常高。中央研究院社会所中国效应研究小组,在2020年5月的问卷调查显示:
高达67%的受访者支持香港反送中运动,而18-34岁的年轻人支持度更高达85%。这是台湾
采取撑港政策最有力的社会基础。
台湾政府对港政策确实有所作为,但有时则显得过于谨慎,例如民主国家纷纷要求中国遵
守“中英联合声明”,但政府长期束缚于沿袭已久的两岸关系架构,连提及“中英联合声
明”都有困难。9月间台湾爆发了“五港青渡台案”争议,更凸显了台湾在处理对港人道
救援上的复杂度。
有人认为“可做但不可说”,尽管是不得已的现实考量,但也綑绑住我们的想像力。我们
迫切需要提出对港创新论述,也应该视为台湾国家发展寻求新论述的契机。例如,以香港
局势巨变为契机,让台湾成为全球公民社会(global civil society)的一个中心(hub
),在“撑港国际队”当中扮演人道援助、资讯流通、后勤、论述、连结等角色。
香港抵抗中共极权操作的经验可以传递给台湾,对台湾抗中保台深具价值。而台湾过去抵
抗威权统治的历史,戒严下国内与国际连结的经验,也是香港人很想获得的抗争知识。面
对中国极权威胁,港台之间“命运共同体”的想像,必须有清晰战略目标与灵活战术来支
撑。
我们对香港的认识,还在起步阶段,撑香港需要了解当前香港政治危机的来龙去脉,马岳
这本《反抗的共同体》,是我们掌握香港人为何发起反送中运动——香港人在这场惊动世
界之运动中的创造与牺牲——最好的教本。
※ 本文为《反抗的共同体:二〇一九香港反送中运动》推荐序,更多内容请详参本书。
作者: hwider (海里的星辰)   2021-01-06 11:17:00
谢谢分享
作者: fayever (yesman)   2021-01-07 23:11:00
呵呵呵呵~整篇文章乃至于整本书,放在美国国会遭暴民闯入的今天,就是个笑话。
作者: ctw01 (0000)   2021-01-08 12:37:00
这篇挺中肯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