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隔一阵子就会有读者抱怨台湾的电子书,然后用Amazon作为标竿,
不免一直想到经济学常用的一句话:“假设其他条件不变”。
台湾的电子书环境,和美国的电子书环境,条件相近吗?适合比较吗?
台湾的出版业、通路业,和美国的出版商、通路商,条件相近吗?
我不是很确定。
做得不好的确是有改善的空间,但拿什么benchmark似乎是另一件事。
谈到电子书,如果没记错的话,美国市场好像在几年前就到了一个无形天花板,
似乎始终无法超过整体书市销售额的20%。如果这件事现在还成立的话,
看在台湾相关业者的眼里,还会花很多很多钱去做前期基础设施,
然后期待一个可能不会超过20%的市场吗?值得花很多钱去改善吗?
台湾的状况是,电子书的销售有在成长,但远远无法弥补纸本书的衰退。
各家出版社眼看纸本书的衰退停不下来,电子书的成长缓不济急,
才开始发展出各式各样“非本业”的业务。(讲好听一点就是跨产业)
但是多角化经营也有风险和困难,这边就不赘述。
以上只是题外话 XD 我想说的其实在下面。
提到Amazon,他不是出版商,是通路商,
他的创立初衷也不是要做书籍通路、为读者服务。
Amazon一开始就是要做跨境电商,网络上的everything store,
书籍只是他做电商的切入点,什么意思?
他先决定做电商,然后去找一个适合电商通路属性的产品来卖,
在茫茫产品大海中,选中了“书”这个产品。
这个产品有几个特色:
1. 书市是很成熟的市场:成熟市场的一个特征,就是低价可以胜出,
类比台湾随身碟的市场,到最后就是比设计外观或价格。
消费者在不同通路买的同一本书,基本上是完全一样的,低价就有操作的空间。
Amazon从成立至今,低价一直都是他在纸本书籍上主打的优势。
2. Amazon不需要额外加工:书从出版社送来仓库之后,直接可以转卖。
3. 方便运送:体积不大,加上没有额外加工,进退货十分容易。
等等。
这类似pchome起家的逻辑,是一位前辈告诉我的,詹先生要新创pchome时,
曾经找过这位前辈讨论。
pchome也是一开始就先决定要做电商,然后去找一个适合电商属性的产品来卖。
因为pchome一开始就主打配送相对快速,成本相对高,
所以要找一个“消费者如果有缺,就不能等,宁愿花多一点钱买”的产品。
后来选中一个产品:尿布。
创业的逻辑有时候大概是这样run的。
不过这些都是听来的,就当作故事分享,大家也就听听就好。
※ 引述《Jimmy030489 (jimmychen)》之铭言:
: ※ 引述《char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