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浩原/欧美为何开始关注缅甸文学?——

楼主: vikk33 (陈V)   2018-06-20 13:14:33
罗浩原/欧美为何开始关注缅甸文学?——寸步难行的台湾新南向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08/3195803
《缅甸诗人的故事书》本来是一部纪录片。缅甸自从1962年军事强人尼温(Ne Win)发动
政变之后,近半世纪以来处在军政府的独裁统治下,直到2010年新宪法公布后首次举行大
选,才真正朝着自由民主的方向缓步迈进。
2013年捷克籍的纪录片导演佩特.洛姆(Petr Lom)和荷兰籍制片人柯琳.冯.艾禾拉特
(Corinne van Egeraat)受邀到缅甸首次举办的“人权电影节”播放他们的一部电影时
,意外发现缅甸是个诗歌与诗人的国度,
只要一谈到诗的话题,大多数人都会举手说他们偶尔会写诗。而认为自己是专业诗人
,或把“诗人”写在履历表上的数量更是惊人。
他们听到许多缅甸诗人精彩的人生故事,其中很多人曾遭受军政府的迫害,再加上长年对
外封闭,缅甸诗歌极少被翻译介绍,让他们兴起了将这些诗人的故事告诉全世界的想法。
在缅甸诗人钦昂埃的引导与协助下,两位来自荷兰的电影人花了三年时间寻访、拍摄了17
位缅甸当代诗人的故事。2017年纪录片《缅甸诗人的故事书》完成,参加“鹿特丹国际电
影节”与“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影展”,并获得“KNF Award”与“Politiken's
Audience Award”等奖项提名。
他们同时出版了同名的摄影与诗文集,将纪录片中引用的诗作全文英译,也就是这本由罕
丽姝与廖珮杏翻译的当代缅甸诗选。
美学不是诗的重点,人权才是
自从缅甸“改革开放”后,缅甸作家重新回到世界舞台,欧美学界也重新燃起译介缅甸文
学的兴趣。例如201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番红花影与被救回的手稿:言论检查与
社会转型下的缅甸文艺生活》(Saffron Shadows and Salvaged Scripts: Literary
Life in Myanmar under Censorship and in Transition),就访问了缅甸老、中、青三
代共九位作家、编辑,详细报导了他们的文学生涯。
以诗歌而论,则首推2012年出版的《骨堆终将发鸦嘶:15位当代缅甸诗人》(Bones
Will Crow: 15 Contemporary Burmese Poets),主编此书的缅甸少壮派诗人科科瑟(
Ko Ko Thett)近年来非常活跃,在许多欧美的文学网站上以英文发表介绍缅甸现代诗的
文章。
拜网络发达之赐,年轻诗人貌代在2017年更译介了一批“90后”的缅甸青年诗人。而华文
世界方面,《缅甸诗人的故事书》介绍的诗人飒雅林(Zeyar Lynn)也曾受邀参加2013年
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与2016年的“台北诗歌节”。
国际上对缅甸诗歌的关注,多半跟缅甸的人权状况,与近期的民主化等政治议题密切相关
。《缅甸诗人的故事书》也不例外,导演洛姆与制片人艾禾拉特原本关注的就是人权议题
,因而缅甸诗学发展的内在美学历程并非这本书的焦点,而是透过诗歌来反映缅甸从独裁
威权迈向民主开放的社会转型历程。
台湾人为什么应该读缅甸诗歌?
从翁婉莹为本书撰写的导读可以看出,远流翻译这本书的目的,主要也在关注当代缅甸的
社会状况。随着台湾政府最近的新南向政策,并开始具体奖助相关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
活动,东南亚国家再度引起国内文化界与出版界的关注,但也暴露出国内长期以来对这个
领域的忽视。
在最近的一篇报导中,东帝汶台商会的祕书长就感慨台湾缺乏印尼语的翻译人才,并赞赏
中共商务部2017年的《对外投资合作指南》针对东帝汶这样的新兴小国都提出了61页的报
告,涵盖地理、历史、交通、民生、法律等资讯,抱怨国内的外交部门缺乏调查研究,无
法给予海外台商情报上的协助。
这让我开始思考像《缅甸诗人的故事书》这样的书,究竟对当前的台湾有什么用处呢?
若从商业交流的角度来看,《缅甸诗人的故事书》确实“无用”。书中介绍的诗人,有政
治异议份子、社会运动者、女性主义者、前卫艺术家,他们言人所不敢言,进出监狱、冲
撞社会保守价值。从功利面来看,认识这些诗人,可能很难有实际的助益。
《庄子》中有个很经典的句子:“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或许从最“无用”的诗歌著
眼,反而能让外国人,如台湾,更深刻地看见这个国家,最精湛文化样貌。
事实上,新南向所面临的困境,正是台湾长期以来过于肤浅的功利主义所造成的。譬如语
言人才,与欧美日本的语言相比,学习东南亚这些“贫穷落后”国家的语言显然“无用”
,所以国家平时没有在大学设立相关学系,企业也没有投资储备人才,民间更少人学习。
一旦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来,才发现连基本的翻译人才都很缺乏。
在外国语的学习中,相较于英文、日文等强势语言,印尼语被认为较无用。在东南亚中,
小国东帝汶被认为不需关注,长久下来把地平面“无用”的部分都挖掉了,一朝想要迈步
走出去,才发现新南向寸步难行。
诗歌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那么《缅甸诗人的故事书》有何“无用之用”呢?我认为首先是建立同情的了解。
台湾也经历过从威权统治走向自由开放的漫长历程,也曾为争取言论自由付出很大的代价
。因此,认识缅甸这段类似的历程、聆听具体人物的生命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真正理解缅
甸这个国家,让我们对缅甸文化产生真实的感觉。这还算是最容易被大众理解的“有用”
的部分。
再深一层看,《缅甸诗人的故事书》让台湾读者接触到缅甸的诗歌,诗歌其实反映出一个
民族的思维方式。在全球化的时代,要想创立品牌,将产品与服务行销到另一个国度,了
解该民族的思维方式非常关键。这看似抽象的问题非常根本,会广泛地连结到产品如何设
计、如何广告行销等各种“有用”的问题。
正如前文提到洛姆与艾禾拉特的观察,缅甸是个诗歌的国度,而这本书是由缅甸最富创意
与感受能力的一群诗人,对生活周遭提出各种观察与洞见,他们还接受访谈,表达出了创
作的动机与思考的过程,若能仔细去品味与体会,从这些看似“无用”的诗歌当中,其实
能淬取出很多“有用”的信息。
此外,这本中缅对照的诗集,让台湾读者接触到缅甸文,接触到缅甸文学,甚至勾起读者
去进一步投入学习的欲望。我想要以此为契机,为大家简介一下缅甸诗学的内在美学历程
。拉出缅甸近代诗歌史的纵深,才能理解《缅甸诗人的故事书》中的诗人与作品,补充国
际关怀对缅甸诗歌力犹未逮的面向。
爱国诗歌与实验文学
缅甸现代诗的起源,可追溯到两个源流,一是被英国入侵所激发出的针砭时事的爱国诗歌
,代表者是爱国诗人德钦哥都迈(Thakin Kodaw Hmaing)。他起初在仰光的印刷场当排
字工人,后来进入报社工作,1911出任新创刊的《太阳报》编辑,开始发表新型态的诗文
。《太阳报》是由一群缅甸大学青年所创办,是缅甸佛教青年会(YMBA)的机关报,旨在
传播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
德钦哥都迈为了针砭时事、唤醒国人,运用注解佛经的传统创造了“注”(htikas)这种
诗歌与论述交错的新文体。譬如他在1914年发表嘲讽“假洋鬼子”的〈洋大人注〉(Bo
Htika),或是以一次大战后缅甸向英国派出代表团要求自治为契机;发表于1919年的〈
孔雀注〉(Daung Htika),以孔雀象征缅甸,回顾缅甸的历史,期待民族自治,颂扬爱
国主义。
另一股潮流则是留学英国归来的缅甸文学研究者吴佩貌丁(Pe Maung Tin),在仰光大学
所发起的“实验文学(Khit-San Sarpay)”运动。吴佩貌丁自1922年起在仰光大学担任
缅文教授,开始积极推动缅甸古典文学研究,让人们对蒲甘碑铭清晰简炼的写作风格产生
兴趣,同时带领校内年轻的教师与学生实验,以新形式与新内容创作诗歌和短篇小说,展
开了“实验文学”运动。
吴佩貌丁在1930年代编辑出版了《实验故事集》(Khit-San Ponbyin-mya)与《实验诗集
》(Khit-San Kabya-mya)。代表性诗人则是与小说家德班貌瓦并称“实验文学三杰”的
佐基和敏杜温。实验文学的诗带有一种以复古为创新的性质,改良了传统格律中比较贴近
口语的“雅都”(yatu,季节时令诗),回归缅甸古典“四言诗”的“爬升韵”(
climbing rhyme)形式。
实验文学之后,缅甸诗坛又有三波文学运动,分别是1948年缅甸独立前后的“新文学(
Sarpay Thit)”运动、1968年左右开始的“现代诗(khitpor kabya)”运动,以及2000
年之后的“后现代诗”与“语言诗(Language Poetry)”运动。
左翼的影响与现代主义的技艺
1948年缅甸独立后,原本实验文学健将之一的诗人达贡达雅,受到左翼文学的影响而开始
鼓吹“新文学”运动,批判“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学,认为不该一味追求美学的
境界,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人民写作,讲究写作的实用价值。
当时鲁迅等中国左翼作家的作品也被引介入缅,这使得当时的缅甸文坛分成两派,针对文
学该不该有倾向性、宣传性这点爆发了论战。然而“新文学”运动的社会写实主义作品后
来越来越僵化,几近政治文宣,因此到了196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现代诗”运动。
“现代诗”运动的旗手茅塔诺(Min Thu Wun),在1968年出版了重要的翻译集《松树荫
下》(Htinn Yuu Pin Yeik),介绍了阿波利奈尔、里尔克、艾略特、马雅可夫斯基等国
外诗人的作品,为缅甸引进了自由诗与浪漫派、前卫派、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欧美流派

“现代诗”立即被“新文学”指责是颓废的、资产阶级的、亲西方的文学,双方爆发了论
战。后来在达贡达雅的调解下,双方取得共识,“现代诗”的自由诗与丰富的艺术形式获
得接纳,而创作的内容必须反映普罗大众的生活与社会的问题亦被“现代诗”所接受。
事实上,1962年军事强人尼温当权后,由于政府对内部的镇压越来越强,以丰富意象、巧
妙譬喻反应社会日常现实的“现代诗”成为一种暗中表达反政府情绪的方式。达贡达雅在
当时留下了一句名言:
你或许可以抛弃韵律,但无法抛弃意识形态。
后现代与互联网的冲击
然而,当“现代诗”成为主流之后,也陷入了创意递减的螺旋。诗人飒雅林因此批评“现
代诗”丧失了原本实验前卫的部分,成为过于专注诗人个人情绪的抒情诗,发表作品的口
吻、色调、内容与表达方式同质性高到遮去姓名简直难以分辨作者的地步。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在2000年之后传入缅甸。诗人飒雅林则译介了
“纽约诗派”(New York School)的艾希伯里、“语言诗派”的查尔斯.伯恩斯坦、辛
波丝卡,乃至于运用网络搜寻引擎创作的“夫拉夫诗”(Flarf Poetry)等多元的创作参
照点。
透过引进世界的新思想、新创作潮流的努力,再加上网络出现后的便利,当代缅甸诗歌呈
现众声喧哗的盛况,出现了像是Pemskool、Be Untexed等国际化、以网络为媒介的创作社
群。
出版审查是譬喻之母
最后,回归到《缅甸诗人的故事书》探讨的主题——“言论自由”与“社会转型”。军政
府独裁统治时期的缅甸虽然没有言论自由,但缅甸诗人却想方设法绕过严格的出版审查。
例如缅甸女诗人爱茵德拉在回顾这段时期时,引用阿根廷作家波赫士的名言“出版审查是
譬喻之母”,认为出版审查反而激发诗人以更多隐喻、创意的方式抒发心声。
如今虽然废除了出版审查,但言论自由在缅甸仍然相当脆弱。诗人莫伟表示:
现在已经不需要等好几个月,就只为了审查批准,你随时都能出版……但是,如果你
出版了可能冒犯到人的书,你可能会被起诉。
诗人百则说:
在民主政府的统治下,我有言论自由,然而现实生活中,它并不存在。在审查制度的
时代,一旦他们核准了你的作品,那就是没问题了,之后不会再有追究。然而现在,你可
以自由写作,他们则可以随时因为你写的东西逮捕你。
市场经济也对文学的出版带来巨大的冲击。茅塔诺就感叹,在将近5200万人口的缅甸,一
本小说仅仅销售超过3000本就算畅销书了,诗集更惨,超过500本就算大热门。
如今市面上充斥着教人成功致富或星座命理的书,动辄销售上万册,缅甸诗人却大多仅能
出版50页以下薄薄的诗集,印刷数量不过500本,其中一半还是拿去赠送给朋友。文学杂
志也大为没落,以往每期主题固定的严肃中篇小说已不复存在,仅会刊登两页以下的短篇
故事和几首诗而已,内容则充斥着影歌星的全彩拉页照片和八卦消息、星座命理等专栏。
望向亚洲的诗坛
对热爱文学的台湾读者来说,缅甸现代诗发展的轨迹不难令人联想到“五四新文学运动”
、“新月社”、“创造社”等社群,或是“乡土文学论战”等对应的历史。而文学出版市
场的萎缩和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也同样令人在兴奋之余十分徬徨。可以说亚洲国家之间
的比较,甚至比看向欧美更能刺激我们去省思过去与瞻望未来。
受邀评论《缅甸诗人的故事书》时,我起初相当惶恐。一看到这本书中的缅文,就像韦小
宝看到“蝌蚪文”时那样头痛。不过转念一想,这或许是个难得的机会,勿因语言陌生,
而放弃阅读。缅甸诗歌的确令人非常惊艳,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缅甸民族的特长,他们偏好
史诗般的生动叙事、擅长繁复的思维辩证,同时追求戏剧对话的效果。
当代缅甸诗人吸收世界各国诗歌艺术的热情,也令人惊叹。一些前卫的诗歌运动,像是“
夫拉夫诗”,鲜少被台湾读者认识。缅甸年轻一代的诗人透过英文走向国际的努力,更令
人佩服。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这些都是诗人国度缅甸带给我们的“无用之用”,端看我
们有没有能力去运用。
正如诗人钦昂埃所言:
翻译是让我们攀登到自己的树上撷取果实的途径。
至于《缅甸诗人的故事书》究竟“有用”还是“无用”,从中究竟能撷取到怎样的果实,
则留待读者去探索了。
(原文授权转载自“Openbook阅读志”,原标题为:何不来读缅甸诗?台湾“新南向”早
应被关注的“无用之用”)
作者: Qorqios (诗人Q)   2018-06-25 13:01:00
台湾有出译本真是太好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